本發明屬于汽車部件加工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防撞梁與安裝板的焊接工裝。
背景技術:
前后防撞梁是車輛最先承受撞擊力的裝置,在車身被動安全方面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一點受力,全身受力。簡而言之就是汽車車體的某一個位置受到了撞擊,如果僅僅讓這一部位去承受力的話,那么達到的保護效果會很差。如果在某一點受到力的時候,讓整個骨架結構去承受力,則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一個點所受到的力的強度,前后防撞鋼梁在這里就起到很明顯的作用。防撞梁對零部件的裝配尺寸有較高精度要求,對零件的平面度、垂直度也有一定要求,所以對它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現階段手工拼裝無法滿足其尺寸與平面度要求,且效率低、尺寸重復性差,因此更有必要設計一種可行的組焊工裝。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上述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撞梁與安裝板的焊接工裝,本工裝對吸能盒與安裝板本體的焊接起到快速精準的裝夾作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防撞梁與安裝板的焊接工裝,包括安裝板本體以及焊接連接的防撞橫梁和吸能盒,安裝板本體上設有定位孔,包括安裝平臺,安裝平臺上設有支撐臺、支撐組件、第一下壓組件和一對端部定位塊,端部定位塊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防撞橫梁端部抵在端部定位塊表面;支撐臺上設有定位柱,安裝板本體設置在支撐臺上表面,定位柱設置在定位孔內,吸能盒設置在安裝板本體上表面。
支撐組件包括支撐架、支撐板和夾持板,支撐架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支撐板與支撐架固定連接,防撞橫梁設置在支撐板上表面,夾持板固定連接在支撐板兩側,防撞橫梁設置在夾持板之間;第一下壓組件包括第一旋轉氣缸、第一驅動臂、壓塊,第一旋轉氣缸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第一驅動臂與第一旋轉氣缸轉動連接,壓塊與第一驅動臂固定連接,壓塊壓在防撞橫梁的上表面。
優選地,支撐組件設有一對,支撐組件設置在防撞橫梁的中部,第一下壓組件設有一對,第一下壓組件設置在支撐組件的上方,支撐臺設有一對,支撐臺設置在防撞橫梁端部下方。
優選地,支撐臺兩側設有第二下壓組件,第二下壓組件包括第二旋轉氣缸、第二驅動臂和驅動梁,第二旋轉氣缸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第二驅動臂與第二旋轉氣缸轉動連接,驅動臂與驅動梁中部固定連接,驅動梁兩端固定連接有壓桿,壓桿壓在安裝板本體上表面。
優選地,防撞橫梁上設有定位圓孔,安裝平臺上設有圓孔定位組件,圓孔定位組件包括下壓氣缸、連接臂和定位圓臺,下壓氣缸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連接臂一端與下壓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連接臂另一端與定位圓臺固定連接,定位圓臺設置在定位圓孔內。
優選地,安裝平臺上設有一對橫推定位組件,橫推定位組件包括橫推氣缸和驅動板,橫推氣缸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驅動板與橫推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驅動板兩側固定連接有定位桿,定位桿設置在吸能盒兩側。
優選地,橫推定位組件上方設有保護殼,保護殼與安裝平臺固定連接。
優選地,橫推定位組件設置在支撐架下方。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支撐臺和定位柱對安裝板本體進行定位,第二下壓組件將安裝板本體與支撐臺壓緊,支撐板、夾持板、端部定位塊和定位圓臺對防撞橫梁進行定位,壓塊將防撞橫梁壓緊,定位桿對吸能盒進行定位,從而確定吸能盒與安裝板本體的焊接位置,裝夾可靠、快速、精準,效率大幅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防撞梁與安裝板的焊接工裝的第一立體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圖3為防撞梁與安裝板的焊接工裝的第二立體圖。
圖4為圖3中B處的放大圖。
圖5為防撞梁與安裝板焊接完畢的立體圖。
圖6為第二下壓組件的立體圖。
圖7為圓孔定位組件的立體圖。
附圖中:
11、安裝板本體;12、防撞橫梁;13、吸能盒;14、定位圓孔;15、定位孔;20、安裝平臺;21、端部定位塊;31、支撐臺;32、定位柱;41、支撐架;42、支撐板;43、夾持板;51、第一旋轉氣缸;52、第一驅動臂;53、壓塊;61、第二旋轉氣缸;62、第二驅動臂;63、驅動梁;64、壓桿;71、下壓氣缸;72、連接臂;73、定位圓臺;81、橫推氣缸;82、驅動板;83、定位桿;84、保護殼。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參照圖1至圖7,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撞梁與安裝板的焊接工裝,包括安裝板本體11以及焊接連接的防撞橫梁12和吸能盒13,安裝板本體11上設有定位孔15,包括安裝平臺20,安裝平臺20上設有支撐臺31、支撐組件、第一下壓組件和一對端部定位塊21,端部定位塊21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防撞橫梁12端部抵在端部定位塊21表面;支撐臺31上設有定位柱32,安裝板本體11設置在支撐臺31上表面,定位柱32設置在定位孔15內,支撐臺31和定位柱32對安裝板本體11進行定位。吸能盒13設置在安裝板本體11上表面。
支撐組件包括支撐架41、支撐板42和夾持板43,支撐架41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支撐板42與支撐架41固定連接,防撞橫梁12設置在支撐板42上表面,夾持板43固定連接在支撐板42兩側,防撞橫梁12設置在夾持板43之間;第一下壓組件包括第一旋轉氣缸51、第一驅動臂52、壓塊53,第一旋轉氣缸51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第一驅動臂52與第一旋轉氣缸51轉動連接,壓塊53與第一驅動臂52固定連接,壓塊53壓在防撞橫梁12的上表面。第一下壓組件將防撞橫梁12壓緊。
本實施例中,支撐組件設有一對,支撐組件設置在防撞橫梁12的中部,第一下壓組件設有一對,第一下壓組件設置在支撐組件的上方,支撐臺31設有一對,支撐臺31設置在防撞橫梁12端部下方。
本實施例中,支撐臺31兩側設有第二下壓組件,第二下壓組件包括第二旋轉氣缸61、第二驅動臂62和驅動梁63,第二旋轉氣缸61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第二驅動臂62與第二旋轉氣缸61轉動連接,驅動臂與驅動梁63中部固定連接,驅動梁63兩端固定連接有壓桿64,壓桿64壓在安裝板本體11上表面。第二下壓組件將安裝板本體11與支撐臺31壓緊。
本實施例中,防撞橫梁12上設有定位圓孔14,安裝平臺20上設有圓孔定位組件,圓孔定位組件包括下壓氣缸71、連接臂72和定位圓臺73,下壓氣缸71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連接臂72一端與下壓氣缸71的缸桿固定連接,連接臂72另一端與定位圓臺73固定連接,定位圓臺73設置在定位圓孔14內。支撐板42、夾持板43、端部定位塊21和定位圓臺73對防撞橫梁12進行定位。
本實施例中,安裝平臺20上設有一對橫推定位組件,橫推定位組件設置在支撐架41下方。橫推定位組件上方設有保護殼84,保護殼84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橫推定位組件包括橫推氣缸81和驅動板82,橫推氣缸81與安裝平臺20固定連接,驅動板82與橫推氣缸81的缸桿固定連接,驅動板82兩側固定連接有定位桿83,定位桿83設置在吸能盒13兩側。定位桿83對吸能盒13進行定位,從而確定吸能盒13與安裝板本體11的焊接位置,裝夾可靠、快速、精準,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