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手應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機械手自動換角度裝置。
背景技術:
機械手是一種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動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運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動操作裝置;機械手是最早出現的工業機器人,也是最早出現的現代機器人,它可代替人的繁重勞動以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能在有害環境下操作以保護人身安全,因而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冶金、電子、輕工和原子能等部門。
現有的機械手在工作時是不能進行換角度,使其工作受到局限性,不能滿足現有生產工作的需求,工作效率比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現有技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機械手自動換角度裝置,它采用將機械手臂安裝在旋轉板上,通過氣缸帶動旋轉板轉動,從而使機械手在工作時能更換角度,使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為實現該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機械手自動換角度裝置,包括機械手本體、旋轉板、下模板、底板和氣缸;所述底板上設置有下柱板,且下柱板通過第一螺栓與底板進行固定;所述下柱板上端設置有下墊腳,且下墊腳上端通過第二螺栓與下模板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上端垂直設置有支撐板,且支撐板上端通過轉 軸與旋轉板連接;所述旋轉板上設置有機械手本體;所述氣缸設置在下模板上端,且氣缸的輸出軸與旋轉板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螺栓設置有兩個,且對稱分布在下柱板兩側。
進一步,所述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結構一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機械手自動換角度裝置,它采用將機械手臂安裝在旋轉板上,通過氣缸帶動旋轉板轉動,從而使機械手在工作時能更換角度,與傳統機械手相比,其適用范圍更加廣,在生產效率方面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易于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中:1-機械手本體、2-旋轉板、3-下模板、4-底板、5-氣缸、6-下柱板、7-第一螺栓、8-下墊腳、9-支撐板、10-轉軸、11-輸出軸、12-第二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說明書附圖1,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機械手自動換角度裝置,包括機械手本體1、旋轉板2、下模板3、底板4和氣 缸5;所述底板4上設置有下柱板6,且下柱板6通過第一螺栓7與底板4進行固定;所述下柱板6上端設置有下墊腳8,且下墊腳8上端通過第二螺栓12與下模板3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3上端垂直設置有支撐板9,且支撐板9上端通過轉軸10與旋轉板2連接;所述旋轉板2上設置有機械手本體1;所述氣缸5設置在下模板3上端,且氣缸5的輸出軸11與旋轉板2連接;所述第一螺栓7設置有兩個,且對稱分布在下柱板6兩側;所述第一螺栓7和第二螺栓12結構一致。
本實用新型機械手自動換角度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氣缸5固定安裝下模板3上端,且缸5的輸出軸11與旋轉板2連接,再將機械手本體1將產品夾緊,此時,沖床繼續向下走,通過氣缸5帶動旋轉板2旋轉20°,再通過沖床向上走,旋轉板2旋轉20°將產品送到下一站,完成轉角度的動作,操作簡單。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