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領域,尤其涉及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模具素有"工業之母"的稱號,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模具的密封等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會出現飛邊、缺料、欠鑄、氣泡、縮水、變形等不確定因素,同時對模具成本的降低也是研究的方向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低成本、易于操作且減少鑄造缺陷的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包括上模、下模、若干抽芯定位銷、澆鑄口,所述上模包括上澆鑄口、上流料支道、定位凸臺、凸鼓型腔面、若干上抽芯通孔、上凸臺、上固定孔,所述下模包括下澆鑄口、下流料支道、凹陷型腔面、定位凹槽、若干下抽芯通孔、下凸臺、下固定孔,所述上模與下模配合連接為一體,所述若干抽芯定位銷安插于下模側端面上,所述上澆鑄口與下澆鑄口配合連接形成澆鑄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模與下模通過定位凸臺與定位凹槽配合連接而裝配在一起,所述上模與下模通過上固定孔與下固定孔兩者定位固定而形成一體。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凸鼓型腔面、若干上抽芯通孔、凹陷型腔面、若干下抽芯通孔、若干抽芯定位銷配合連接形成密閉型腔。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流料支道、下流料支道為沿中軸線對稱的兩條,所述上凸臺、下凸臺為左右分布的兩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固定孔、下固定孔為均勻分布的四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的上下模通過定位凸臺與定位凹槽配合連接且由上、下固定孔定位固定而成為整體,簡化模具結構,降低模具開發成本且易于操作,同時減少產品的鑄造缺陷。附圖說明圖1為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結構圖。圖2為上模內腔結構圖。圖3為上模外部結構圖。圖4為下模內腔結構圖。圖5為下模外部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1~5,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若干抽芯定位銷3、澆鑄口4,上模1包括上澆鑄口11、上流料支道12、定位凸臺13、凸鼓型腔面14、若干上抽芯通孔15、上凸臺16、上固定孔17,下模2包括下澆鑄口21、下流料支道22、凹陷型腔面23、定位凹槽24、若干下抽芯通孔25、下凸臺26、下固定孔27,上模1與下模2配合連接為一體,若干抽芯定位銷3安插于下模2側端 面上,上澆鑄口11與下澆鑄口21配合連接形成澆鑄口4。上模1與下模2通過定位凸臺13與定位凹槽24配合連接而裝配在一起,上模1與下模2通過上固定孔17與下固定孔27兩者定位固定而形成一體,定位凸臺13與定位凹槽24配合連接是為了防止上模1與下模2相對位置出現錯位而使密閉型腔發生變化,固定孔17與下固定孔27的定位固定可以保證了上模1與下模2的整體穩固,使產品的生產效率提高。凸鼓型腔面14、若干上抽芯通孔15、凹陷型腔面23、若干下抽芯通孔25、若干抽芯定位銷3配合連接形成密閉型腔,在設計上簡化內部型腔的結構,易于生產中加工模具,降低模具的開發成本。上流料支道12、下流料支道22為沿中軸線對稱的兩條,上凸臺16、下凸臺26為左右分布的兩個,兩條上流料支道12、下流料支道22可以使熔融狀態的液料快速的流向密閉型腔,防止了澆鑄過程中出現缺料、欠鑄,兩個上凸臺16及下凸臺26與對應的底面形成空隙可以使操作者容易搬取,避免了模具的磕碰。上固定孔17、下固定孔27為均勻分布的四個,來固定上模1與下模2的四個邊,提高密閉型腔的密封性,防止液料滲出。熔融的液料通過澆鑄口4流過上流料支道12與下流料支道22形成的通道,最終流入凸鼓型腔面14、若干上抽芯通孔15、凹陷型腔面23、若干下抽芯通孔25、若干抽芯定位銷3配合連接形成密閉型腔中,產品成形后打開上模1可直接取出,定位凸臺13與定位凹槽24配合連接同時上固定孔17與下固定孔27定位固定,提高了模具的配合精度,減少產品的鑄造缺陷,同時也解決了產品超薄壓鑄的難度。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用于手表帶扣子的壓鑄模具的上下模通過定位凸臺與定位凹槽配合連接且由上、下固定孔定位固定而成為整體,簡化模具結構,降低模具開發成本且易于操作,同時減少產品的鑄造缺陷。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經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