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能夠有效防止鑄件內部氣縮孔、縮松或飛邊的新型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
壓鑄是金屬成型領域常用的技術,它是通過將液態(tài)金屬以極高的速度填充模具型腔,在壓力的作用下冷卻凝固后獲得鑄件的方法。由于金屬溶液以高速噴射的狀態(tài)填充進型腔,型腔中原有的空氣來不及排出,不可避免的滯留在工件內部,導致鑄件存在氣孔,影響了鑄件的質量。
現(xiàn)階段國內普遍采用的模具冷卻方式為直冷或集中點冷,無法很好地均衡模具溫度,且不易使模具溫度控制在工藝要求范圍內,導致產品內部和外觀質量不良,造成產品尺寸偏差,也造成模具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提出了一種能夠有效防止鑄件內部氣縮孔、縮松或飛邊的新型壓鑄模具。
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達到:
一種新型壓鑄模具,設有相配合的定模和動模,定模與動模配合形成模具腔,模具腔的一端設有進液通道,另一端設有排氣通道,其特征在于模具腔外部設有兩條以上冷卻水道,冷卻水道的入口處設有 進水管,出口處設有排水管,進水管與排水管分別與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相連接,所述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包括水管、安裝在水管上的增壓泵、安裝在排水管上的流量計、安裝在排水管上的溫度傳感器以及分別與增壓泵、流量計、溫度傳感器相連接的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所述模具腔外部可以設有16條均勻分布的冷卻水道,16條冷卻水道的入口可以與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中的同一根總水管相連接,出口與總水管的另一端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還設有貫穿模具腔的兩組頂出機構,頂出機構包括凸臺、連桿、底座以及驅動機構,其中驅動機構與控制器相連接,凸臺經連桿與底座相連接,底座與驅動機構相連接,驅動機構采用電動機。
本實用新型還設有與控制器相連接的振動機構,其中振動機構固定在定模上,所述振動機構采用振動馬達,用于在澆鑄過程中對模具腔內液體金屬進行振動處理,防止留存氣泡影響工件質量。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模具腔中的氣體經排氣通道排出后,液體金屬經進液通道進入模具腔內,通過振動機構中的振動馬達在澆鑄過程中對模具腔內的液體進行振動處理,防止留存氣泡影響工件質量,澆注完畢后,通過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對壓鑄模具進行均衡冷卻,在冷卻的過程中,通過溫度傳感器使冷卻溫度保持在壓鑄處理要求范圍內,從而有效提高工件內部和外觀質量,待金屬液體冷卻凝固后,通過控制器控制兩組頂出機構將模具頂出,在此過程中,由于頂出機構能夠調節(jié),且具有鋸齒形的塑形凸面,能夠對工件進行塑形處理,且頂出作用力較大,有效的提高的工件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模具腔1、進水管2、排水管3、水管4、增壓泵5、流量計6、溫度傳感器7、控制器8、振動機構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壓鑄模具,設有相配合的定模和動模,定模與動模配合形成模具腔1,模具腔1的一端設有進液通道,另一端設有排氣通道,其特征在于模具腔1外部設有兩條以上冷卻水道,冷卻水道的入口處設有進水管2,出口處設有排水管3,進水管2與排水管3分別與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相連接,所述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包括水管4、安裝在水管4上的增壓泵5、安裝在排水管3上的流量計6、安裝在排水管3上的溫度傳感器7以及分別與增壓泵5、流量計6、溫度傳感器7相連接的控制器8。
本實用新型所述模具腔外部可以設有16條均勻分布的冷卻水道,16條冷卻水道的入口可以與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中的同一根總水管相連接,出口與總水管的另一端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還設有貫穿模具腔的兩組頂出機構,頂出機構包括凸臺、連桿、底座以及驅動機構,其中驅動機構與控制器相連接,凸臺經連桿與底座相連接,底座與驅動機構相連接,驅動機構采用電動機。
本實用新型還設有與控制器8相連接的振動機構9,其中振動機構9固定在定模上,所述振動機構9采用振動馬達,用于在澆鑄過程 中對模具腔內液體金屬進行振動處理,防止留存氣泡影響工件質量。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模具腔中的氣體經排氣通道排出后,液體金屬經進液通道進入模具腔內,通過振動機構中的振動馬達在澆鑄過程中對模具腔內的液體進行振動處理,防止留存氣泡影響工件質量,澆注完畢后,通過冷卻水循環(huán)機構對壓鑄模具進行均衡冷卻,在冷卻的過程中,通過溫度傳感器使冷卻溫度保持在壓鑄處理要求范圍內,從而有效提高工件內部和外觀質量,待金屬液體冷卻凝固后,通過控制器控制兩組頂出機構將模具頂出,在此過程中,由于頂出機構能夠調節(jié),且具有鋸齒形的塑形凸面,能夠對工件進行塑形處理,且頂出作用力較大,有效的提高的工件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