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摩托車輪轂表面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輪轂毛刺自調節型打磨機。
背景技術:
摩托車產品鑄造毛坯毛刺打磨一直以來依靠人工的方式進行打磨,我司為解決長期依賴人工打磨的瓶頸。
在實際的汽車、摩托車輪轂表面處理過程中,由于重力鑄造鋁合金輪轂毛坯產品存在一定的變形,同時不同的毛坯其表面毛刺大小也不一樣,普通數控加工中心打磨時容易出現打傷產品或者打磨不到位,解決了此項問題成為輪轂毛刺打磨機的核心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輪轂毛刺自調節型打磨機,本發明打磨機結構設計合理,采用浮動主軸,實現自動的前后左右調節模式,解決了普通數控加工中心打磨時容易打傷產品或者打磨不到位的問題,打磨效率及效果顯著提高,而且將現有的單面打磨改進成單雙面可調節的雙面打磨快速打磨模式,打磨定位效果好,打磨效率提高一倍。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輪轂毛刺自調節型打磨機,包括底部直線移動機構、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所述底部直線移動機構固定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相對兩側對稱設置支架,在兩個所述支架上端之間設置所述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在所述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上滑動設置所述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在所述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上設置自調節打磨機構;在所述底部直線移動機構上設置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中間開口的方形框架,在所述方形框架兩相對側面對稱設有旋轉機構以及用于所述旋轉機構的定位機構。
作為優選,所述自調節打磨機構包括座板、浮動主軸、調節板一以及調節板二,所述調節板一與所述調節板二均固定在所述座板一上,所述調節板二安裝在在所述調節板一上,所述浮動主軸貫穿所述調節板一與所述調節板二,并在所述浮動主軸上設置連接有打磨頭的打磨桿。
作為優選,所述浮動主軸上固定套接一環形的自調節板,在所述自調節板上設有一圈滾珠孔,并在所述自調節板上兩相對側面對稱設有防轉觸角。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板一內設有與所述防轉觸角對應的一組防轉觸角調節槽,在所述防轉觸角調節槽內設有控制所述防轉觸角防轉的剛性彈簧一,在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一端部設有調節部。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板一內還設有滾珠槽,在所述滾珠槽內設有一圈與所述滾珠孔配合的滾珠,一個滾珠對應一個滾珠孔。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板一四角處且與其中心孔連線的直線位置上均設有方位調節槽,每個所述方位調節槽內均設有剛性彈簧二,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二端部設有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自調節板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旋轉機構包括軸承座、旋轉軸以及卡緊器,所述軸承座固定在所述方形框架上,所述旋轉軸轉動連接在所述軸承座內,在所述旋轉軸的前端部設有所述卡緊器,后端部設有調節把手,所述卡緊器端面帶有圓弧槽面,在所述圓弧槽面內設置若干剛性彈簧三,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三端部設有橡膠墊塊。
作為優選,所述旋轉軸下方襯托體,所述襯托內設有與所述旋轉軸外圓對應的圓弧槽,并在所述旋轉軸上設有一組水平校準桿一,且在所述軸承座上設有一組水平校準桿二。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機構包括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在所述旋轉軸兩側的自動定位卡緊部件,每個所述自動定位卡緊部件包括氣缸、桿部以及設于所述桿部端部且帶有圓弧槽的卡緊部。
作為優選,所述底部直線移動機構、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均包括底板、一組滑軌、電機以及絲杠,一組所述滑軌設置在所述底板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改進之處在于,
首先,本發明將現有的固定主軸改進為浮動主軸,浮動主軸能夠在打磨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輪轂毛坯表面毛刺大小不一樣進行自動的角度微調節,該浮動主軸可在產品變形或毛刺不均與時,通過主軸內剛性彈簧來實現主軸的前后左右自動調節;
其二,為了保證在打磨過程中浮動主軸不偏離,故設置防轉觸角以及防轉觸角調節槽,通過防轉觸角以及防轉觸角調節槽的設置起到浮動主軸防轉的效果,并且不損壞浮動主軸;
其三,本發明為了減少在打磨過程中浮動主軸的摩擦影響,故設置一圈滾珠,通過滾珠的滾動摩擦減少自調節板在調節過程中所產生的阻力,延長自調節板以及浮動主軸的使用壽命;
其四,本發明將現有的單面打磨改進為單雙面可調節式打磨方式,也就是其中一面打磨后,直接通過旋轉機構旋轉至另一面并通過定位機構進行準確定位后進行另一面的打磨,同時對輪轂進行雙面的打磨,打磨效率叫現有的單面打磨效率提高一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主視示意圖。
圖2為圖1中D部分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打磨機構的截面圖。
圖4為本發明調節板一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襯托體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水平校準桿一與水平校準桿二的位置關系圖。
其中:1-底座,2-支架,3-底部直線移動機構,4-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5-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6-自調節打磨機構,61-座板,62-浮動主軸,63-調節板一,64-調節板二,65-配重座,66-自調節板,67-打磨桿,7-支撐架,8-防轉觸角,9-防轉觸角調節槽,10-剛性彈簧一,11-調節部,12-滾珠槽,13-滾珠,14-方位調節槽,15-剛性彈簧二,16-連接部,17-軸承座,18-旋轉軸,19-卡緊器,20-方形框架,21-調節把手,22-剛性彈簧三,23-橡膠墊塊,24-襯托體,25-水平校準桿一,26-水平校準桿二,27-氣缸,28-桿部,29-卡緊部,30-底板,31-滑軌,32-電機,33-絲杠,34-導向桿,35-滑動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描述。
參照附圖1-6所示的輪轂毛刺自調節型打磨機,包括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4、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所述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4、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均包括底板30、一組滑軌31、電機32以及絲杠33,一組所述滑軌31設置在所述底板30上,滑軌31設有兩條,絲杠33一端通過電機32控制,絲杠33設置在兩條滑軌31中間;所述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固定在底座1上,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還包括滑動板35,滑動板35設置在底座1上,所述滑動板35滑動連接在滑軌31上,在所述滑動板35中心位置設置導向桿34,所述導向桿34由兩根螺桿螺紋連接,可以調節高度,在所述底座1相對兩側對稱設置支架2,在兩個所述支架2上端之間設置所述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4,在所述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4上滑動設置所述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在所述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上設置自調節打磨機構6;在所述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上設置支撐架7,所述支撐架7上設置中間開口的方形框架20,在所述方形框架20兩相對側面對稱設有旋轉機構以及用于所述旋轉機構的定位機構;本發明設計了此類打磨機,該器運用數控加工中心的原理,使打磨頭按輪轂輻條相關軌跡進行運轉,運行軌跡按照現有的運行軌跡進行,并對輪轂進行表面打磨處理。
在本發明中,所述自調節打磨機構6包括座板61、浮動主軸62、調節板一63以及調節板二64,所述調節板一63與所述調節板二64均固定在所述座板61一上,所述調節板二64安裝在在所述調節板一63上,調節板二64上設有套接所述浮動主軸62的配重座65,配重座65由左右對稱的配重半圓塊可拆卸連接,配重座65的設置可以提高浮動主軸62在操作過程中穩定性,所述浮動主軸62貫穿所述調節板一63與所述調節板二64,并在所述浮動主軸62上設置連接有打磨頭的打磨桿67;所述座板61滑動連接在所述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的滑軌31上,調節板二64配合調節板一63安裝。
在本發明中,所述浮動主軸62上固定套接一環形的自調節板66,在所述自調節板66上設有一圈滾珠孔,并在所述自調節板66上兩相對側面對稱設有防轉觸角8,所述調節板一63內還設有滾珠槽12,在所述滾珠槽12內設有一圈與所述滾珠孔配合的滾珠13,一個滾珠對應一個滾珠孔;在打磨過程中滾珠對應設置在滾珠孔內,在浮動主軸62的自調節板66調節過程中,可以通過滾動摩擦減少調節過程中所產生的阻力。
在本發明中,所述調節板一63內設有與所述防轉觸角8對應的一組防轉觸角8調節槽,一組防轉觸角8調節槽包括左右兩個副調節槽,兩個副調節槽中間設有貫通部,所述防轉觸角8前端設置在所述貫通部,在所述防轉觸角調節槽9內設有控制所述防轉觸角8防轉的剛性彈簧一10,兩個所述副調節槽內均設有所述剛性彈簧一10,在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一10端部設有調節部11,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一10端部的調節部11與防轉觸角8接觸,所述調節板一63四角處且與其中心孔連線的直線位置上均設有方位調節槽14,每兩個方位調節槽14的延長線相交至調節板一63的中心點處,每個所述方位調節槽14內均設有剛性彈簧二15,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二15端部設有連接部16,所述連接部16與所述自調節板66連接,自調節板66的前后左右移動通過剛性彈簧二15控制自動調節;首先,防轉觸角8與調節部11與剛性彈簧一10端部設有的調節部11對應,通過防轉觸角8以及防轉觸角調節槽9的設置起到浮動主軸62防轉的效果,并且通過剛性彈簧一10的緩沖調節作用達到不損壞浮動主軸62的目的;其次,方位調節槽14與剛性彈簧二15、連接部16的設置,是使得在打磨過程中自調節板66連接的浮動主軸62能夠實現前后左右方位的自動調節,且浮動主軸62能夠在打磨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輪轂毛坯表面毛刺大小不一樣進行自動的角度微調節,該浮動主軸62可在產品變形或毛刺不均與時,通過主軸內剛性彈簧來實現主軸的前后左右自動調節,實現較好的去毛刺處理效果。
在本發明中,所述旋轉機構包括軸承座17、旋轉軸18以及卡緊器19,所述軸承座17固定在所述方形框架20上,所述旋轉軸18轉動連接在所述軸承座17內,在所述旋轉軸18的前端部設有所述卡緊器19,后端部設有調節把手21,所述卡緊器19端面帶有圓弧槽面,在所述圓弧槽面內設置若干剛性彈簧三22,每個所述剛性彈簧三22端部設有橡膠墊塊23;所述旋轉軸18下方襯托體24,所述襯托內設有與所述旋轉軸18外圓對應的圓弧槽,并在所述旋轉軸18上設有一組水平校準桿一25,且在所述軸承座17上設有一組水平校準桿二26;首先,現有技術中在打磨過程中汽車輪轂是單面夾緊在底座1上,四周通過夾緊塊夾緊,當上表面打磨完成后,再拆卸下來,手動翻轉至另一面上,再次固定好,進行打磨,現有技術的這種方式操作復雜,費時費力,打磨效率低,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設置旋轉機構,在旋轉過程中通過水平校準桿一25和水平校準桿二26進行水平度校準,因為在輪轂上表面打磨完成后,下表面需要旋轉180°再翻轉至上表面,水平校準桿一25和水平校準桿二26均為一組位于同一直線上的兩根直線桿,并且水平校準二一組直線桿長度較水平校準桿一25的長度長,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定位觀察,位置旋轉到位后還需要通過襯托體24進行襯托、支撐,打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其次,為了提高輪轂的夾緊效果,本發明設置夾緊器,夾緊器端面帶有圓弧槽面,因輪轂環為內凹的結構,故夾緊器的端面設置為與內凹面相對應的圓弧槽面,接著圓弧槽面內設置若干剛性彈簧三22,剛性彈簧三22設置在夾緊器內的槽孔內,端部設置橡膠墊塊23,該結構是對輪轂間隙進行微笑調節,保證輪轂表面安裝不損傷,剛性彈簧三22也統一形成一個于輪轂內凹面相對應的圓弧面,方便夾緊;在實際安裝輪轂過程中,因為輪轂中間沒有定位導向的,故設置上述的導向桿34,導向桿34是可以伸縮的,安裝時,將導向桿34向上延伸,并將輪轂中心環套在導向桿34上,待輪轂的兩側分別安裝在夾緊器內時,向下收縮導向桿34,離開輪轂,導向作用好。
在本發明中,所述定位機構包括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在所述旋轉軸18兩側的自動定位卡緊部29件,每個所述自動定位卡緊部29件包括氣缸27、桿部28以及設于所述桿部28端部且帶有圓弧槽的卡緊部29;為了進一步的提高輪轂打磨過程中的穩定性,以及確保直接通過旋轉機構旋轉后的固定性,故還設置定位機構,在旋轉到位后,氣缸27帶動桿部28向前移動,進而設在桿部28前端的卡緊部29就會牢牢的卡在旋轉軸18上,將旋轉軸18緊緊夾緊固定,輪轂面打磨完需要換到另一面加工時,氣缸27向后收縮,旋轉軸18繼續旋轉,循環往復。
本發明的軌跡主要通過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4,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來實現,底部直線移動機構3主要控制輪轂的前后移動,頂部橫向直線移動機構4,頂部豎向直線移動機構5均是控制自調節打磨機構6的移動方位,自動化控制。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