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屬于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設置有放置后備胎的第一凹槽,其中所述底板上位于第一凹槽左、右方位置分別設置有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本實用新型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可以有效增加后行李箱內的空間利用率,并有效降低汽車行駛過程中后行李箱中的工具附件與其他儲物碰撞產生的異響。
【專利說明】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零部件,特別是涉及一種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一般車型在布置隨車工具,千斤頂搖把,拖車鉤等工具附件及其它儲物時采用整體打包到工具袋里的方式。并將工具袋隨意放在后行李箱地毯下面的底板上。由于工具袋在后行李箱中沒有固定點,當車輛在顛簸路段運行時,工具袋里放置的工具附件及其它儲物就會隨著車輛的顛簸而互相碰撞,產生異響。另外采用工具袋的布置方案還存在工具沒有固定而造成工具不易取放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可以有效增加后行李箱內的空間利用率,并有效減少汽車行駛過程中后行李箱中的工具附件與其他儲物碰撞產生的異響。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設置有放置后備胎的第一凹槽,所述底板上位于第一凹槽左、右方分別設置有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
[0005]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均由發泡型EPP材料制成。
[0006]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前部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中部設置有第三凹槽。
[0007]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所述第三凹槽由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中部向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后部延伸后向右延伸。
[0008]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儲物盒的上表面的前、后部分別設置有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
[0009]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儲物盒的前端面和第二儲物盒的前端面均為波浪起伏形表面。
[0010]本實用新型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通過在底板上表面放置后備胎的第一凹槽左、右方分別設置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使工具附件、儲物可以通過過盈配合分別安裝在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里,有效解決了工具附件以及其它儲物布置的問題,充分利用了后行李箱的空間,且將工具附件及其它儲物固定起來,有效減少汽車行駛過程中后行李箱中的工具附件與其他儲物碰撞產生的異響。
[0011]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有益效果是: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均由發泡型EPP材料制成,這樣設計是因為發泡型EPP材料中有大量的空氣泡存在,同等體積下使其比重遠小于其他一般工程塑料,很好的實現整車減重的目的;在工藝改進方面,采用發泡成型工藝有著成型穩定,脫模快,良品率高等優勢,有效的控制了產品制造成本,實現輕量化、降成本的目的;在性能方面,由于采用EPP發泡材料的產品在內部存在大量的氣泡,且泡沫氣孔具有阻擋空氣對流作用,使其產品導熱率比一般工程塑料注塑成型的隔熱率低約一個數量級;同時發泡產品多孔結構也有效的抑制了聲波傳導至后行李箱,體現了隔音減噪、隔熱的優良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圖1的A方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包括后行李箱的底板1,底板I的上表面中部設置有放置后備胎的第一凹槽2,底板I上位于第一凹槽2的左、右方分別設置有第一儲物盒3和第二儲物盒4。第一儲物盒3和第二儲物盒4圍繞第一凹槽2。第一儲物盒3和第二儲物盒4的形狀與第一凹槽2相配合。
[0016]第一儲物盒3和第二儲物盒4均由發泡型EPP材料制成。EPP (Expandedpolypropylene)為聚丙烯塑料發泡材料。
[0017]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第一儲物盒3的上表面的前部設置有第二凹槽5,第一儲物盒3的上表面的中部設置有第三凹槽6。
[0018]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第三凹槽6由第一儲物盒3的上表面的中部向第一儲物盒3的上表面的后部延伸后向右延伸。
[0019]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第二儲物盒4的上表面的前、后部分別設置有第四凹槽7和第五凹槽8。
[0020]本實用新型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中,第一儲物盒3的前端面10和第二儲物盒4的前端面均為波浪起伏形表面。
[0021]本實用新型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具有以下優點:
[0022]1、設置第一儲物盒3和第二儲物盒4,使工具附件、儲物通過過盈配合分別安裝在其內,有效解決了工具附件以及其它儲物布置的問題,充分利用了后行李箱的空間,且將工具附件及其它儲物固定起來,有效減少汽車行駛過程中后行李箱中的工具附件與其他儲物碰撞產生的異響;
[0023]2、第一儲物盒3和第二儲物盒4由發泡型EPP材料制成,由于發泡型EPP材料中有大量的空氣泡存在,同等體積下使其比重遠小于其他一般工程塑料,很好的實現整車減重的目的;在工藝改進方面,采用發泡成型工藝有著成型穩定,脫模快,良品率高等優勢,有效的控制了產品制造成本,實現輕量化、降成本的目的;在性能方面,由于采用EPP發泡材料的產品在內部存在大量的氣泡,且泡沫氣孔具有阻擋空氣對流作用,使其產品導熱率比一般工程塑料注塑成型的隔熱率低約一個數量級;同時發泡產品多孔結構也有效的抑制了聲波傳導至后行李箱,體現了隔音減噪、隔熱的優良性能。
[0024]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設置有放置后備胎的第一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位于第一凹槽左、右方分別設置有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物盒和第二儲物盒均由發泡型EPP材料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前部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中部設置有第三凹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由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中部向所述第一儲物盒的上表面的后部延伸后向右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儲物盒的上表面的前、后部分別設置有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車后行李箱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物盒的前端面和第二儲物盒的前端面均為波浪起伏形表面。
【文檔編號】B62D25/20GK203473025SQ201320516231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2日
【發明者】于智磊, 張春林 申請人: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