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模具各個成型凹腔內原料分配不均勻,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本模具的分流結構,模具包括上模和位于上模下方的下模,上模上具有出料口,下模上開設有若干成型凹腔,本分流結構包括設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間的分流板,分流板的上板面開設有主流道和若干分流道,分流道與主流道相連通,主流道位于出料口正下方,每個分流道上均開設有若干在合模時能與成型凹腔相連通的出流孔,出流孔位于分流道的端部,分流道內還設有能調節分流道內原料流量的調節結構。本實用新型能使出料口流出的原料均勻地分配到各個成型凹腔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產品質量。
【專利說明】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模具是工業生產上用于依靠注塑、壓鑄或鍛壓成型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模具在如今工業生產中的運用十分廣泛。
[0003]模具的結構多種多樣,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塑料成型模具(申請號:201110222970.2),該成型模具由上模、下模和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間的擋板組成,所述上模的底部和下模的頂部均有凹腔,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的側面開有澆注道,澆注道與凹腔相通。該模具由于只有一個凹腔,一次性只能成型一個產品,生產效率低。
[0004]用于制造橡膠軸套的模具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使模具一次能成型多個橡膠軸套,因此在下模上開設有若干用于成型橡膠軸套的成型凹腔,上模具有出料口,在制造過程中,通過上模和下模的合模,出料口向各個成型凹腔內注入液態的原料,待液態的原料凝固后便在個成型凹腔內形成了橡膠軸套。現有的模具在生產過程中,由于一個出料口需要同時對多個成型凹腔供料,經常會出現供料不均勻的現象,造成各個成型凹腔內原料多少不一,制造出來的橡膠軸套質量參差不齊,成品率不高。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實現對多個成型凹腔進行均勻供料。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本模具包括上模和位于上模下方的下模,所述上模上具有出料口,所述下模上開設有若干成型凹腔,其特征在于,本分流結構包括設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間的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上板面開設有主流道和若干分流道,所述分流道與主流道相連通,所述主流道位于出料口正下方,每個分流道上均開設有若干在合模時能與成型凹腔相連通的出流孔,所述出流孔位于分流道的端部,所述分流道內還設有能調節分流道內原料流量的調節結構。
[0007]本實用新型在上模和下模之間設置有分流板,在合模時,分流板夾設在上模和下模之間。由于分流板的主流道位于出料口正下方,因此出料口內的液態原料首先注入分流板的主流道內,然后再流入分流道內,最終從分流道端部的出流孔流出至成型凹腔內,在成型凹腔內形成產品。由于分流道上設置有能調節對應分流道內原料流量的調節結構,因此可以調節各分流道內的原料流量和原料壓力。當某分流道的端部連接的出流孔較多時,可以依靠調節結構使該分流道內原料流量和原料壓力增加,反之,當某分流道的端部連接的出流孔較少時,可以依靠調節結構使該分流道內原料流量和原料壓力減小。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各個出流孔的流量和壓力相等,因此出料口流出的原料能均勻地分配到各個成型凹腔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產品質量。
[0008]在上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中,所述出流孔貫穿分流板上下板面,所述主流道位于分流板的中部,在主流道上還開設有入流槽,所述入流槽到主流道兩端的距離相等。出料口流出的原料能存儲于該入流槽內,入流槽的開口寬度大于主流道的寬度,具有一定的蓄料功能,保證供料充足。
[0009]在上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中,所述分流道與主流道的端部相連通。
[0010]在上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中,所述調節結構包括開設在分流道底部的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螺栓。通過轉動螺栓,可以調節螺栓的高度,螺栓高度增加時,對分流道的截堵面積增加,使分流道流量減小,反之亦然。
[0011]在上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中,所述調節結構包括橡膠塞和開設在分流道底部的安裝孔,所述橡膠塞呈柱狀,該橡膠塞豎直插設在所述安裝孔內。橡膠塞的高度可以調節,橡膠塞的高度增加時,對分流道的截堵面積增加,使分流道流量減小,反之亦然。
[0012]在上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中,所述分流板的上板面位于出流孔四周開設有若干緩沖槽,所述緩沖槽呈直條狀,所述緩沖槽的一端與出流孔的上端開口連通。由于液態原料流動過程中具有慣性,而出流孔位于分流道的端部,因此在此設置緩沖槽,緩沖槽能增加出流孔上端的原料流動面積,使原料在此處壓力減小,同時原料緩沖槽槽壁擋住。通過這樣的設計能避免原料流出分流道外。每個出流孔的四周開設四個緩沖槽。
[0013]在上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中,所述下模的上表面還開設有若干引流槽,所述引流槽與出流孔兩者數量相等且在合模時引流槽與出流孔一一對應連通,所述引流槽呈“X”形,所述成型凹腔與引流槽的端部相連通。在合模時,引流槽的中心正對出流孔。成型凹腔沿下模的寬度和長度方向均勻分布,成型凹腔的數量為引流槽的數量的四倍,每四個成型凹腔對應一個引流槽,出流孔內的原料先是流至引流槽內,再由引流槽均勻分配至四個成型凹腔內。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0015]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上模和下模之間設置分流板,依靠分流板特殊的結構能使出料口流出的原料均勻地分配到各個成型凹腔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產品質量。
[0016]2、本實用新型改進成本低,同時結構簡單,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分流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調節結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上模;2、下模;3、成型凹腔;4、分流板;5、主流道;6、分流道;7、出流孔;
8、入流槽;9、螺紋孔;10、螺栓;11、緩沖槽;12、引流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2]實施例一
[0023]如圖1和圖2所示,模具包括上模I和位于上模I下方的下模2,上模I上具有出料口,下模2上開設有若干成型凹腔3,本分流結構包括設置在上模I和下模2之間的分流板4,分流板4的上板面開設有主流道5和若干分流道6,分流道6與主流道5的端部相連通,主流道5位于分流板4的中部,在主流道5上還開設有入流槽8,入流槽8到主流道5兩端的距離相等。入流槽8的開口寬度大于主流道5的寬度。主流道5位于出料口正下方,每個分流道6上均開設有若干在合模時能與成型凹腔3相連通的出流孔7,所述出流孔7貫穿分流板4上下板面,出流孔7位于分流道6的端部。在分流板4的上板面位于出流孔7四周開設有若干緩沖槽11,緩沖槽11呈直條狀,緩沖槽11的一端與出流孔7的上端開口連通。分流道6內還設有能調節分流道6內原料流量的調節結構。如圖3所示,調節結構包括開設在分流道6底部的螺紋孔9,螺紋孔9內螺紋連接有螺栓10。
[0024]為了使出流孔7流出的原料能流至成型凹腔3內,下模2的上表面還開設有若干引流槽12,引流槽12與出流孔7兩者數量相等且在合模時引流槽12與出流孔7 —一對應連通,引流槽12呈“X”形,成型凹腔3與引流槽12的端部相連通。在合模時,引流槽12的中心正對出流孔7。成型凹腔3沿下模2的寬度和長度方向均勻分布,成型凹腔3的數量為引流槽12的數量的四倍,每四個成型凹腔3對應一個引流槽12,出流孔7內的原料先是流至引流槽12內,再由引流槽12均勻分配至四個成型凹腔3內。
[0025]本實施例中分流道6的數量為四個,成型凹腔3的數量為48個,出流孔7和引流槽12的數量均為12個。四個分流道6中有兩個分流道6分別連接兩個出流孔7,另外兩個分流道6分別均連接四個出流孔7。
[0026]在生產時,首先進行合模,合模后分流板4夾設在上模I和下模2之間。出料口內的液態原料首先注入分流板4的入流槽8內,然后依次流經主流道5、分流道6、出流孔7、引流槽12均勻地分配至各個成型凹腔3內,在成型凹腔3內形成產品。由于分流道6上設置有能調節對應分流道6內原料流量的螺栓10,一般情況下,當某分流道6的端部連接的出流孔7較多時,通過轉動螺栓10,降低螺栓10的高度,使該分流道6內原料流量和原料壓力增加。反之,當某分流道6的端部連接的出流孔7較少時,通過轉動螺栓10,增加螺栓10的高度,可以使該分流道6內原料流量和原料壓力減小。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各個出流孔7的流量和壓力相等,因此出料口流出的原料均勻地分配到各個成型凹腔3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產品質量。
[0027]實施例二
[0028]本實施例同實施例一的結構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調節結構可以采用以下方案替換。本調節結構包括橡膠塞和開設在分流道底部的安裝孔,橡膠塞呈柱狀,該橡膠塞豎直插設在安裝孔內。調節橡膠塞的高度可以調節,橡膠塞的高度增加時,對分流道的截堵面積增加,使分流道流量減小。反之亦然。
[0029]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30]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 1、上模;2、下模;3、成型凹腔;4、分流板;5、主流道;6、分流道;7、出流孔;8、入流槽;9、螺紋孔;10、螺栓;11、緩沖槽;12、引流槽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具的分流結構,本模具包括上模(I)和位于上模(I)下方的下模(2),所述上模(I)上具有出料口,所述下模(2)上開設有若干成型凹腔(3),其特征在于,本分流結構包括設置在上模(I)和下模(2)之間的分流板(4),所述分流板(4)的上板面開設有主流道(5)和若干分流道(6),所述分流道(6)與主流道(5)相連通,所述主流道(5)位于出料口正下方,每個分流道(6)上均開設有若干在合模時能與成型凹腔(3)相連通的出流孔(7),所述出流孔⑵位于分流道(6)的端部,所述分流道(6)內還設有能調節分流道(6)內原料流量的調節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流孔(7)貫穿分流板(4)上下板面,所述主流道(5)位于分流板(4)的中部,在主流道(5)上還開設有入流槽(8),所述入流槽(8)到主流道(5)兩端的距離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道(6)與主流道(5)的端部相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結構包括開設在分流道(6)底部的螺紋孔(9),所述螺紋孔(9)內螺紋連接有螺栓(10)。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結構包括橡膠塞和開設在分流道(6)底部的安裝孔,所述橡膠塞呈柱狀,該橡膠塞豎直插設在所述安裝孔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或 開設有若干緩沖槽(11),所述緩沖槽(11)呈直條狀,所述緩沖槽(11)的一端與出流孔(7)的上端開口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模具的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2)的上表面還開設有若干引流槽(12),所述引流槽(12)與出流孔(7)兩者數量相等且在合模時引流槽(12)與出流孔(7) —一對應連通,所述引流槽(12)呈“X”形,所述成型凹腔(3)與引流槽(12)的端部相連通。
【文檔編號】B29C45/27GK203818481SQ201420220917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翁衛國, 張銘 申請人:浙江榮康橡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