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提供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包括設于前模上的鏟基以及設于后模上的行位座,還包括設于所述行位座上的卡夾鑲件,所述行位座上設有行位孔,所述卡夾鑲件固定于所述行位座上,所述卡夾鑲件上設有與所述行位孔對應導通的倒扣孔,所述倒扣孔具有延伸至所述卡夾鑲件邊緣的卡夾口,所述鏟基上設有可供導柱穿過的導柱孔,所述鏟基上還設有凸伸于所述鏟基底部的輔助導柱,所述行位座上設有可供所述輔助導柱伸入的輔助行位孔。本實用新型中,在前模互換時,利用行位座上的卡夾鑲件上的倒扣孔來使互換后的前模鏟基上的導柱歸位,進而使鏟基及前模歸位,達到互換行位的目的,且每一次開模時可使任意行位運動或靜止。
【專利說明】
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背景技術】
[0002]在采用模具制作雙色塑膠制品,其模具通常使用兩套不同的前模及兩套相同的后模組成。而有時為滿足制品的裝配及外觀要求,需要在模具后模側不變的情況下利用互換行位完成前模的互換,目前制作中大多是利用二次注塑或者其他較復雜的結構才能達到要求,這樣對人力物力的浪費較大,不適合工業發展的需要。【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利用二次注塑或其他復雜結構完成互換行位歸位,對人力物力消耗大的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包括設于前模上的鏟基以及設于后模上的行位座,還包括設于所述行位座上的卡夾鑲件,所述行位座上設有行位孔,所述卡夾鑲件固定于所述行位座上,所述卡夾鑲件上設有與所述行位孔對應導通的倒扣孔,所述倒扣孔具有延伸至所述卡夾鑲件邊緣的卡夾口, 所述鏟基上設有可供導柱穿過的導柱孔,所述鏟基上還設有凸伸于所述鏟基底部的輔助導柱,所述行位座上設有可供所述輔助導柱伸入的輔助行位孔。
[0005]可選地,所述卡夾鑲件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卡夾部,兩所述卡夾部的中部通過固定件連接,兩所述卡夾部的一端通過一第一彈簧固定連接,兩所述卡夾部的另一端相對的內側分別設有凹口部,兩所述凹口部圍合形成所述倒扣孔及所述卡夾口。
[0006]可選地,所述行位座上設有安裝槽,所述卡夾鑲件嵌設于所述安裝槽內,并通過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裝槽內。
[0007]可選地,所述卡夾口處設有導向斜面。
[0008]可選地,所述鏟基內傾斜設置安裝孔,所述輔助導柱設于所述安裝孔內,所述輔助導柱的頂部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頂端伸出所述安裝孔并貼靠所述前模的模板, 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抵頂于所述輔助導柱的頂部。
[0009]可選地,所述輔助導柱為兩個,對稱設于所述導柱孔的兩側。
[0010]可選地,所述輔助導柱的底端具有平滑的斜面。
[0011]本實用新型中,在前模互換時,利用行位座上的卡夾鑲件上的倒扣孔來使互換后的前模鏟基上的導柱歸位,進而使鏟基及前模歸位,達到互換行位的目的,且每一次開模時可使任意行位運動或靜止。【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后模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色前模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色前模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卡夾鑲件與行位座的安裝示意圖;
[0016]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卡夾鑲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鏟基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合模初始時行位座與鏟基的剖視圖;
[0019]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合模后行位座與鏟基的剖視圖;
[0020]10-第一色前模;20-第二色前模;30-鏟基;
[0021]31-導柱孔;32-輔助導柱;321-斜面;
[0022]33-安裝孔;34-第二彈簧;40-行位座;
[0023]41-行位孔;42-輔助行位孔;43-安裝槽;
[0024]50-后模;60-卡夾鑲件;61-倒扣孔;
[0025]62-卡夾口;621-導向斜面;63-卡夾部;
[0026]64-固定件;65-第一彈簧;66-凹口部;
[0027]70-導柱。【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〇〇29]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0030]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3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主要用于雙色或多色塑料制品加工中前模的互換。如圖1所示,在前模互換過中,后模50保持不變。如圖2、圖3所示,分別為第一色前模10與第二色前模20。由圖中可以看出,第一色前模10與第二色前模20中鏟基30已改變。結合圖4,本實施例中,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包括設于前模上的鏟基30 以及設于后模50上的行位座40,還包括設于行位座40上的卡夾鑲件60,行位座40上設有行位孔41,卡夾鑲件60固定于行位座40上,卡夾鑲件60上設有與行位孔41對應導通的倒扣孔 61,倒扣孔61具有延伸至卡夾鑲件60邊緣的卡夾口 62,鏟基30上設有可供導柱70穿過的導柱孔31,鏟基30上還設有凸伸于鏟基30底部的輔助導柱32,行位座40上設有可供輔助導柱 32伸入的輔助行位孔42。[〇〇3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在前模互換時,利用行位座40上的卡夾鑲件60上的倒扣孔 61來使互換后的前模鏟基30上的導柱70歸位,進而使鏟基30及前模歸位,達到互換行位的目的,且每一次開模時可使任意行位運動或靜止。[〇〇33] 具體地,如圖5所示,卡夾鑲件60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卡夾部63,兩卡夾部63的中部通過固定件64連接,兩卡夾部63的一端通過一第一彈簧65固定連接,兩卡夾部63的另一端相對的內側分別設有凹口部66,兩凹口部66圍合形成倒扣孔61及卡夾口 62。固定件64具體為螺釘。通過螺釘的固定結構以及第一彈簧65于一端的彈性作用,使兩卡夾部63之間以螺釘為樞接點可相互張開或打開,即使卡夾口 62與倒扣孔61之間具有彈性。而且,卡夾口 62處設有導向斜面621。[〇〇34]同時,行位座40上設有安裝槽43,卡夾鑲件60嵌設于安裝槽43內,并通過固定件64 即上述的螺釘固定于安裝槽43內。[〇〇35]參照圖6,鏟基30內傾斜設置安裝孔33,輔助導柱32設于安裝孔33內,輔助導柱32 的頂部設有第二彈簧34,第二彈簧34的頂端伸出安裝孔33并貼靠前模的模板,而第二彈簧 34的另一端抵頂于輔助導柱32的頂部。本實施例中,優選地,輔助導柱32為兩個,對稱設于導柱孔31的兩側。且輔助導柱32的底端具有平滑的斜面321。[〇〇36]參照圖7、圖8,加工時,利用第一色前模10與后模50的配合完成第一色注塑,此時, 前模中的鏟基30中的導柱70移除,而后模50不動;當模具旋轉進行第二色注塑時,此時,鏟基30更換,鏟基30內安裝有導柱70,當前模與后模50合模時,由于導柱70比兩輔助導柱32 長,故導柱70的底端首先與卡夾鑲件60接觸,導柱70的底端沿卡夾口 62處的導向斜面621向內滑動,并將卡夾口 62撐開而滑入卡夾口 62內實現歸位;在導柱70歸位的同時,前模與后模 50合模,輔助導柱32底端平滑的斜面321沿行位座40上表面平滑,并在行位座40上表面的擠壓力作用下輔助導柱32向內收縮,第二彈簧34被壓縮,當輔助導柱32滑動至輔助行位孔42 處,無擠壓作用,在第二彈簧34彈力作用下輔助導柱32向下被推動滑入輔助行位孔42內,最終實現導柱70的歸位;當模具完成第二色的注塑后,前模與后模50打開的同時利用導柱70 與輔助導柱32的共同作用帶動行位運動,依次類推,最終完成雙色或多色制品的脫模。
[0037]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包括設于前模上的鏟基以及設于后模上的行位 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于所述行位座上的卡夾鑲件,所述行位座上設有行位孔,所述卡 夾鑲件固定于所述行位座上,所述卡夾鑲件上設有與所述行位孔對應導通的倒扣孔,所述 倒扣孔具有延伸至所述卡夾鑲件邊緣的卡夾口,所述鏟基上設有可供導柱穿過的導柱孔, 所述鏟基上還設有凸伸于所述鏟基底部的輔助導柱,所述行位座上設有可供所述輔助導柱 伸入的輔助行位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夾鑲件包括相 對設置的兩卡夾部,兩所述卡夾部的中部通過固定件連接,兩所述卡夾部的一端通過一第 一彈簧固定連接,兩所述卡夾部的另一端相對的內側分別設有凹口部,兩所述凹口部圍合 形成所述倒扣孔及所述卡夾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座上設有安 裝槽,所述卡夾鑲件嵌設于所述安裝槽內,并通過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裝槽內。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夾口處設有導 向斜面。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鏟基內傾斜設置 安裝孔,所述輔助導柱設于所述安裝孔內,所述輔助導柱的頂部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 簧的頂端伸出所述安裝孔并貼靠所述前模的模板,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抵頂于所述輔助 導柱的頂部。6.如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導柱為 兩個,對稱設于所述導柱孔的兩側。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內互換行位的歸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導柱的底端 具有平滑的斜面。
【文檔編號】B29C45/26GK205705061SQ201620517151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31日
【發明人】楊芬平, 李廣健, 黎偉平, 鄭海山
【申請人】百匯精密塑膠模具(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