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澆注成型技術領域,具體的,其提供用于燈罩后蓋澆注成型的一種同步頂出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澆注成型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請參閱圖1,其展示燈罩后蓋100,燈罩后蓋100具有較為薄弱的蓋體圍板101,且蓋體圍板101內側均布有卡扣102;
現階段對燈罩后蓋100的澆注成型存在如下缺陷:
1)現階段對燈罩后蓋100的澆注成型采用側邊進膠,導致燈罩后蓋100表面存在進膠流痕,影響產品外觀及生產質量;
2)現階段對燈罩后蓋100成型后的頂出方式容易拉傷卡扣102,且現階段的頂出方式容易由于卡扣102的因素頂出過程中損壞蓋體圍板101。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同步頂出模具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同步頂出模具結構,其設置頂出針模塊、斜頂模塊、以及側邊頂塊模塊分別對應成型后燈罩后蓋的圍板中心、卡扣、以及蓋體圍板的同步頂出,保證燈罩后蓋的生產質量。
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同步頂出模具結構,包括對應設置的公模仁和母模仁板,所述公模仁上設置有仿燈罩后蓋設置的底端仿形塊,所述母模仁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底端仿形塊相配合使用的且與所述底端仿形塊形成燈罩后蓋型腔的母模仁槽;
所述公模仁下方設置有與所述燈罩后蓋型腔相配合使用的同步頂出組件,所述同步頂出組件包括貫穿所述公模仁且與所述燈罩后蓋型腔相對應的頂出針模塊、貫穿所述公模仁且與所述燈罩后蓋型腔上的卡扣對應槽對應設置的斜頂模塊、以及均勻分布于所述燈罩后蓋型腔下端周圈的側邊頂塊模塊。
進一步的,所述頂出針模塊由以所述燈罩后蓋型腔的中心為參照均勻分布的若干貫穿所述公模仁的頂針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頂針個數為至少4個。
進一步的,所述斜頂模塊包括貫穿所述公模仁的且與所述卡扣對應槽相對應的斜頂塊、以及設置于所述斜頂塊下方的且用于支承所述斜頂塊的斜頂塊支座。
進一步的,所述斜頂塊支座下方設置有頂起柱。
進一步的,所述側邊頂塊模塊包括以所述燈罩后蓋型腔下端周圈的中心為參照均勻分布的若干側邊頂塊、以及連接于所述側邊頂塊下方的且貫穿所述公模仁的頂起支柱。
進一步的,所述公模仁上設置有與所述側邊頂塊相匹配的頂塊裝置槽,且所述側邊頂塊個數為至少4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同步頂出模具結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頂出針模塊、斜頂模塊、以及側邊頂塊模塊,三者分別對應燈罩后蓋的圍板中心、卡扣、以及蓋體圍板,燈罩后蓋成型后,頂出針模塊、斜頂模塊、以及側邊頂塊模塊相互配合使用實現燈罩后蓋的同步頂出,避免頂出時拉傷卡扣以及拉傷卡扣同時對蓋體圍板造成損壞,保證燈罩后蓋的生產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燈罩后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之四;
圖中數字表示:
100燈罩后蓋,101蓋體圍板,102卡扣;
1公模仁,11底端仿形塊,12公模板,13側邊進膠口對應槽,14頂塊裝置槽,15卡扣對應槽;
2燈罩后蓋型腔;
3側邊進膠組件,31澆注入口,32澆注連通板,33側邊澆道柱,34側邊進膠口;
4頂端進膠組件,41頂端澆注道柱,42頂端進膠口;
5澆注口;
6同步頂出組件;
61頂出針模塊,611頂針;
62斜頂模塊,621斜頂塊,622斜頂塊支座,623頂起柱
63側邊頂塊模塊,631側邊頂塊,632頂起支柱。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請參閱圖2-5,其提供用于圖1所示的燈罩后蓋100成型的一種成型模具結構:
包括對應設置的公模仁1和母模仁板(圖中未表示),公模仁1上設置有仿燈罩后蓋100設置的底端仿形塊11,母模仁板(圖中未表示)上開設有與底端仿形塊11相配合使用的且與底端仿形塊(圖中未表示)配合形成燈罩后蓋型腔2的母模仁槽(圖中未表示);
用于輔助公模仁1和母模仁板(圖中未表示)的其他結構皆為本技術領域中常見結構,本實施例不進行詳細闡述;
母模仁(圖中未表示)上方設置有均與澆注口5連通的且相互配合使用的側邊進膠組件3和頂端進膠組件4;
側邊進膠組件3包括與澆注口5連通的澆注入口31、以澆注入口31為中心均勻分布的三個澆注連通板32、與澆注連通板32連通的貫穿母模仁板(圖中未表示)的側邊澆道柱33、以及連接于側邊澆道柱33的且與燈罩后蓋型腔2的下端內側對應的側邊進膠口34;
公模仁1上開設有與側邊進膠口34相匹配的側邊進膠口對應槽13;
頂端進膠組件4包括與澆注口5連通的頂端澆注道柱41、以及連接于頂端澆注道柱41的且與燈罩后蓋型腔2相配合使用的頂端進膠口42;
公模仁1和母模仁板(圖中未表示)分別設置于公模板12和母模板(圖中未表示)上;
公模仁1下方設置有與燈罩后蓋型腔2相配合使用的同步頂出組件6,同步頂出組件6包括貫穿公模仁1且與燈罩后蓋型腔2相對應的頂出針模塊61、貫穿公模仁2且與燈罩后蓋型腔2上的卡扣對應槽15對應設置的斜頂模塊62、以及均勻分布于燈罩后蓋型腔2下端周圈的側邊頂塊模塊63;
頂出針模塊61由以燈罩后蓋型腔的中心為參照均勻分布的四根貫穿公模仁1的頂針611構成;
頂針611用于燈罩后蓋100成型后的頂出,同時,用于驅動頂針611上升進行燈罩后蓋100成型后的頂出的驅動結構設置為本領域常見的結構設置,本實施例不對其進行詳細闡述;
斜頂模塊61包括貫穿公模仁1的且與卡扣對應槽15相對應的斜頂塊621、以及設置于斜頂塊621下方的且用于支承斜頂塊621的斜頂塊支座622;
斜頂塊支座622下方設置有頂起柱623;
斜頂塊621由設置于其下方的斜頂塊支座622和頂起柱623驅動,完成燈罩后蓋100成型后與頂針611配合使用進行燈罩后蓋100的頂出,可將頂起柱623與頂針611的驅動設置為同一驅動源,方便同步頂出的進行;
側邊頂塊模塊63包括以燈罩后蓋型腔2下端周圈的中心為參照均勻分布的四個側邊頂塊631、以及連接于側邊頂塊631下方的且貫穿公模仁1的頂起支柱632;
公模仁1上設置有與側邊頂塊相匹配的頂塊裝置槽14。
側邊頂塊631由連接于其下方的且貫穿公模仁1的頂起支柱632驅動,完成燈罩后蓋100成型后與頂針611配合使用進行燈罩后蓋100的頂出,相應的,可將頂起支柱632與頂針611的驅動設置為同一驅動源,方便同步頂出的進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施例的一種成型模具結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過設置側邊進膠組件3和頂端進膠組件4共同完成燈罩后蓋100的澆注成型,成型后的燈罩后蓋100表面無進膠流痕以及熔接線,保證燈罩后蓋1100的外觀質量及產品質量;
2)通過設置頂出針模塊61、斜頂模塊62、以及側邊頂塊模塊63,三者分別對應燈罩后蓋100的圍板中心、卡扣102、以及蓋體圍板101,燈罩后蓋100成型后,頂出針模塊61、斜頂模塊62、以及側邊頂塊模塊63相互配合使用實現燈罩后蓋100的同步頂出,避免頂出時拉傷卡扣102以及拉傷卡102扣同時對蓋體圍板101造成損壞,保證燈罩后蓋100的生產質量。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實施例,通過本實施例經簡單變換等不經創造性的改變或添加均落入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