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產品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注塑模具之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
模具是一種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拉伸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
傳統的模具本身材料的不同,模具可分為:金屬模具、石蠟模具、砂型模具等等,雖然這些模具都具有成模的功能,但是都是單一使用,一般也是只能注塑一個塑料產品。
有鑒于以上所述,本發明人提出一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注塑模具之改良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注塑模具之改良結構包括底板、安裝于底板上的承板、安裝于承板上的B板、兩塊安裝于B板上的鑲塊、安裝于鑲塊上的A板和安裝于A板上的面板,該面板上設置有流道嘴組件,所述B板與A板之間設置有模仁組件,模仁組件包括下模仁、安裝于下模仁上的左、右模仁以及穿過下模仁并伸入左、右模仁中的第一、第二模芯,該下模仁與左、右模仁之間形成有第一、第二腔室,且該第一、第二模芯分別置于該第一、第二腔室中,令第一、第二模芯外壁與第一、第二腔室內壁之間分別成型有用于成型產品的第一、第二型腔;所述B板與A板之間還設置有用于驅動該左、右模仁相對向內移動或相對向外移動的第一、第二驅動機構。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流道嘴組件包括穿設于面板中并伸入A 板連通模仁組件的流道嘴、安裝于流道嘴上端并與面板密封銜接的密封座和套接于密封座上的密封圈,該密封座及密封圈與面板密封接觸。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模芯上端設置有貫通第一、第二型腔的第一、第二澆注口座,該第一、第二澆注口座上均設置有呈斗狀的澆注口。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模芯上端還蓋設有注入板,該注入板對應第一、第二澆注口座的位置設置有第一、第二注入嘴。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安裝于B板和A板之間的第一滑動座以及與該第一滑動座匹配安裝的第一驅動座,該第一滑動座及第一驅動座對接的面均設置為斜面,該第一驅動座上端成型有連接座,該連接座上端連接所述A板,該連接座前端與右模仁連接,以致使第一驅動座向上提起時,驅動第一滑動座連帶右模仁前后移動以開模。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滑動座后端斜面兩側設置有滑軌,第一驅動座兩側設置有滑槽,該滑槽與滑軌對接。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的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的結構相同,且其相對對稱分布。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模芯均包括底座、成型于底座上端的呈喇叭狀的連接段和成型于連接段上的模芯段,該連接段穿設于下模仁中,該模芯段伸入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中,該連接段及模芯段上設置有貫通的穿孔。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下模仁中設置有用于成型倒扣的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組,該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組分別穿過所述第一、第二模芯以伸入第一、第二型腔。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倒扣成型模組包括有對稱設置于下模仁中的第一、第二倒扣模、安裝下模仁中并分別與第一、第二倒扣模連接的第一、第二滑塊以及穿設于第一、第二滑塊中并用于驅動該第一、第二滑塊滑動的第一、第二斜頂,該第一、第二斜頂穿過第一模芯上的穿孔以伸入第一模芯中;所述第二倒扣成型模組與所述第一倒扣成型模組的結構相同。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且可通過一組模仁組件即可一次可注塑成型兩個塑膠產品,效率極高,令本實用新型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局部分解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組與第一、第二模芯的裝配圖;
圖7是圖6的局部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見圖1-7所示,為一種注塑模具之改良結構,其包括底板11、安裝于底板11上的承板12、安裝于承板12上的B板14、兩塊安裝于B板14上的鑲塊13、安裝于鑲塊13上的A板15和安裝于A板15上的面板16,該面板16上設置有流道嘴組件3,所述B板14與A板15之間設置有模仁組件2,該流道嘴組件3連通模仁組件2。
所述流道嘴組件3包括穿設于面板16中并伸入A板15連通模仁組件2的流道嘴31、安裝于流道嘴31上端并與面板16密封銜接的密封座32和套接于密封座32上的密封圈33,該密封座32及密封圈33與面板16密封接觸。
所述模仁組件2包括下模仁21、安裝于下模仁21上的左、右模仁22、23 以及穿過下模仁21并伸入左、右模仁22、23中的第一、第二模芯24、25,該下模仁21與左、右模仁22、23之間形成有第一、第二腔室,且該第一、第二模芯24、25分別置于該第一、第二腔室中,令第一、第二模芯24、25外壁與第一、第二腔室內壁之間分別成型有用于成型產品的第一、第二型腔;所述B板14與 A板15之間還設置有用于驅動該左、右模仁22、23相對向內移動或相對向外移動的第一、第二驅動機構26、27。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一組模仁組件2一次可注塑成型兩個塑膠產品,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市場競爭力。
所述第一、第二模芯24、25上端設置有貫通第一、第二型腔的第一、第二澆注口座201、202,該第一、第二澆注口座201、202上均設置有呈斗狀的澆注口。另外,所述第一、第二模芯24、25上端還蓋設有注入板28,該注入板28 對應第一、第二澆注口座201、202的位置設置有第一、第二注入嘴281、282。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26包括安裝于B板14和A板15之間的第一滑動座261 以及與該第一滑動座261匹配安裝的第一驅動座262,該第一滑動座261及第一驅動座262對接的面均設置為斜面,該第一驅動座262上端成型有連接座 263,該連接座263上端連接所述A板15,該連接座263前端與右模仁23連接,以致使第一驅動座262向上提起時,驅動第一滑動座261連帶右模仁23前后移動以開模。
所述第一滑動座261后端斜面兩側設置有滑軌203,第一驅動座262兩側設置有滑槽204,該滑槽204與滑軌203對接。
所述第二驅動機構27的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26的結構相同,且其相對對稱分布,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所述第一、第二模芯24、25均包括底座205、成型于底座205上端的呈喇叭狀的連接段206和成型于連接段206上的模芯段207,該連接段206穿設于下模仁21中,該模芯段207伸入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中,該連接段206及模芯段 207上設置有貫通的穿孔208。
所述下模仁21中設置有用于成型倒扣的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組4、5,該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組4、5分別穿過所述第一、第二模芯24、25以伸入第一、第二型腔。具體而言,所述第一倒扣成型模組4包括有對稱設置于下模仁21中的第一、第二倒扣模41、42、安裝下模仁21中并分別與第一、第二倒扣模41、 42連接的第一、第二滑塊43、44以及穿設于第一、第二滑塊43、44中并用于驅動該第一、第二滑塊43、44滑動的第一、第二斜頂45、46,該第一、第二斜頂45、46穿過第一模芯24上的穿孔以伸入第一模芯24中,以此可提高成型倒扣的精度;所述第二倒扣成型模組5與所述第一倒扣成型模組4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且可通過一組模仁組件2即可一次可注塑成型兩個塑膠產品,效率極高,令本實用新型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