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夾持穩定的夾持裝置,屬于機械用具領域。
背景技術:
在對表面為弧形的物體,例如圓筒狀、圓柱形物體進行夾持的時候,由于其夾持物體形狀的特殊性,對其的夾持難度大,夾持不夠穩定,夾持物很容易掉落;而且夾持物被碰到或其發生晃動時,很容易發生大的偏擺,晃動角度大,造成了夾持的松弛,需要對其施加比較大的夾持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夾持穩定的夾持裝置,具有夾持穩定、夾持物不易掉落、夾持物晃動時的偏擺誤差小、減少夾持物晃動、增加夾持強度優點。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夾持穩定的夾持裝置,包括兩個夾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部呈拱形;
所述夾持部為空心圓柱體的一部分;
所述夾持部包括夾持內壁,夾持內壁的截面呈弧形;
所述夾持內壁上設有一個第一凹槽、兩個第二凹槽和兩個第三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的中心線和夾持內壁的中心線重合;
所述兩個第二凹槽沿第一凹槽對稱設置;
所述兩個第三凹槽沿第一凹槽對稱設置;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截面均為弧形;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垂直設置;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長度相等;
所述第一凹槽的長度與夾持內壁的高度比為4:5;
所述第一凹槽的一側與夾持內壁的底部平齊;
所述第二凹槽的一側與夾持內壁的底部平齊;
所述第三凹槽的一側與夾持內壁的底部平齊;
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弧的弧度與夾持內壁的截面弧的弧度相等;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截面弧的弧高相等;
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弧的弧高與夾持部的厚度比為1:3。
以下是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化:
所述夾持部還包括夾持外壁,夾持外壁的截面呈弧形。
所述夾持部還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位于夾持內壁和夾持外壁之間。
所述第一連接部呈長方形;
所述第二連接部呈長方形;
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對第一連接部所在的平面所做的投影的寬度相等。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裝置夾持穩定,夾持物不易掉落,能夠有效降低夾持物晃動時的偏擺誤差,減少了其晃動的程度;增加了夾持強度,同等夾持力下,其夾持強度提升70%以上。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附圖1的俯視圖;
附圖3是附圖1的仰視圖;
圖中,
1-夾持內壁,2-夾持外壁,3-第一連接部,4-第二連接部,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第三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附圖1、附圖2和附圖3所示,一種夾持穩定的夾持裝置,包括兩個夾持部,夾持部呈拱形;
夾持部為空心圓柱體的一部分;
夾持部包括夾持內壁1和夾持外壁2,夾持內壁1和夾持外壁2之間設有第一連接部3和第二連接部4;
夾持內壁1的截面呈弧形;
夾持外壁2的截面呈弧形;
第一連接部3呈長方形;
第二連接部4呈長方形;
第一連接部3和第二連接部4在同一平面上;
夾持內壁1上設有一個第一凹槽5、兩個第二凹槽6和兩個第三凹槽7;
第一凹槽5的中心線和夾持內壁1的中心線重合;
兩個第二凹槽6沿第一凹槽5對稱設置;
兩個第三凹槽7沿第一凹槽5對稱設置;
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和第三凹槽7的截面均為弧形;
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和第三凹槽7垂直設置;
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和第三凹槽7的長度相等;
第一凹槽5的長度與夾持內壁1的高度比為4:5;
第一凹槽5的一側與夾持內壁1的底部平齊;
第二凹槽6的一側與夾持內壁1的底部平齊;
第三凹槽7的一側與夾持內壁1的底部平齊;
第一凹槽5的截面弧的弧度與夾持內壁1的截面弧的弧度相等;
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和第三凹槽7的截面弧的弧高相等;
第一凹槽5的截面弧的弧高與夾持部的厚度比為1:3;
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和第三凹槽7對第一連接部3所在的平面所做的投影的寬度相等。
使用時,將兩個夾持部中間放入圓筒狀物體,將夾持部緊固從而將圓筒狀物體固定,由于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和第三凹槽7的作用減少了夾持部的變形量,從而降低了圓筒狀物體晃動時的偏擺誤差,增加了夾持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裝置夾持穩定,夾持物不易掉落,能夠有效降低夾持物晃動時的偏擺誤差,減少了其晃動的程度;增加了夾持強度,同等夾持力下,其夾持強度提升70%以上。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