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線電纜的機械性能測試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
背景技術:
電線電纜的機械性能需要進行定期檢測,在現有技術中,需要對包裹電纜的絕緣層和護套分別進行機械性能檢測。
圖1為啞鈴片試件的結構示意圖,試驗中規定,將絕緣層和護套分別制成啞鈴狀的試件,即如圖1中所示的啞鈴片試件1。
該啞鈴片試件1包括中間部11和兩端12,圖2為現有技術中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在夾持啞鈴片試件時的標準狀態示意圖,將啞鈴片試件1的兩端分別夾持固定在上夾具2和下夾具3中,進行拉伸等試驗。
圖3為現有技術中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在夾持啞鈴片試件時發生傾斜的狀態示意圖,如圖3所示,現有技術中,啞鈴片試件1的夾持需要人工目測定位并手動扶持,相對于上夾具2和下夾具3,存在試件夾持是否居中和垂直的不定因素,導致拉伸試驗的結果失準。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減少誤差,提高試驗準確度。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包括用于夾持所述試件頂部的上夾具和用于夾持所述試件底部的下夾具,其中,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
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包括本體和蓋體,所述本體和所述蓋體通過轉軸旋轉連接;
所述本體上設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試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線分別與所述上夾具和所述下夾具的端面相垂直;
所述蓋體旋轉后與所述本體共同夾持所述試件;
所述本體和所述蓋體均由透明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蓋體上還設置有相互平行的標距線孔,所述標距線孔之間的距離是20±0.1mm。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2.5±0.1mm。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凹槽的深度為2±0.1mm。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蓋體的厚度尺寸。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的厚度尺寸為5±0.1mm。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蓋體的厚度尺寸為1±0.1mm。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和所述蓋體的高度均為50±0.5mm。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和所述蓋體的材質均為有機玻璃。
如上所述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標距線孔為長方形孔,所述長方形孔的長度尺寸是5mm,寬度尺寸是1mm。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通過設置定位件,利用定位件上的本體和蓋體配合將啞鈴片試件準確定位在上夾具和下夾具之間,避免了啞鈴片試件在測試過程中發生傾斜,與現有技術相比,提高了試驗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為啞鈴片試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在夾持啞鈴片試件時的標準狀態示意圖;
圖3為現有技術中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在夾持啞鈴片試件時發生傾斜的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中的定位件的結構側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中的定位件的結構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在夾持啞鈴片試件時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中的定位件的結構側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中的定位件的結構俯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在夾持啞鈴片試件時的狀態示意圖。
如圖4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包括上夾具2、下夾具3和位于上夾具2和下夾具3之間的定位件4。
所述上夾具2用于夾持啞鈴片試件1的頂部,所述下夾具3用于夾持啞鈴片試件1的底部。上夾具2和下夾具3的結構可以與現有技術中的上夾具和下夾具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定位件4包括本體41和蓋體42,所述本體41和所述蓋體42通過轉軸43旋轉連接;所述本體41上設置有用于容置所述啞鈴片試件1的凹槽411,所述凹槽411的中心線分別與所述上夾具2和所述下夾具3的端面相垂直;所述蓋體42旋轉后與所述本體41共同夾持所述啞鈴片試件1;所述本體41和所述蓋體42均由透明材料制成,優選地,可以由透明的有機玻璃制成,方便觀察啞鈴片試件1的放置狀態。
蓋體42和本體41之間為相對打開的狀態時,整個定位件4的外形為長方體結構,在工作狀態中,上下面保持水平,同時上夾具2的下端面和下夾具3的上端面也是平行且水平的,從而在定位件4安裝到位后,定位件4的上下面與上夾具2的下端面和下夾具3的上端面貼合,由于凹槽411的中心線分別與所述上夾具2和所述下夾具3的端面相垂直,保證了啞鈴片試件1處于垂直狀態放置,不會發生現有技術中的傾斜狀況,從而保證拉伸試驗的準確性。
優選的是,所述蓋體42上還設置有相互平行的標距線孔421,所述標距線孔之間的距離是20±0.1mm。對啞鈴片試件1進行拉伸試驗后,根據標定點被拉伸后的距離與該標距線孔之間的距離作比對,從而可以計算出拉伸試驗性能的數據。
根據啞鈴片試件1的尺寸,可以設定上述凹槽411的寬度尺寸和深度尺寸,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411的寬度為12.5±0.1mm,深度為2±0.1mm。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凹槽411的寬度和深度尺寸可根據啞鈴片試件1的尺寸進行具體設計,并不限于此。
為了保證凹槽411的設計深度,本體41需要足夠厚。本實施例中,所述本體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蓋體的厚度尺寸。具體地,所述本體的厚度尺寸為5±0.1mm,所述蓋體的厚度尺寸為1±0.1mm。
另外,根據上夾具2和下夾具3之間的距離,可以設定所述本體和所述蓋體的高度均為50±0.5mm,從而使定位件4在固定在上夾具2和下夾具3之間時,能夠與上夾具2與下夾具3相匹配,從而保證啞鈴片試件1不會發生傾斜。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根據現有夾具中上夾具和下夾具之間的距離適當調整上述本體和蓋體的高度,在此不作具體限定。
進行試驗前,先用鋼板尺標出啞鈴片試件1的中線44,再將啞鈴片試件1置于凹槽411內,使啞鈴片試件1的中線和定位件4的中線44重合,這樣就能使啞鈴片試件1在規定間距下居中放置。然后將蓋體42旋轉翻轉覆蓋在本體41上,蓋體起到防止啞鈴片試件1上下竄動的作用。標距線孔的尺寸長度為5mm,寬度為1mm,用于標注啞鈴片試件1的原始標距,標距線孔的中心點和凹槽411的中心點相對于轉軸是對稱的。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啞鈴片試件定位夾持裝置通過設置定位件,利用定位件上的本體和蓋體配合將啞鈴片試件準確定位在上夾具和下夾具之間,避免了啞鈴片試件在測試過程中發生傾斜,與現有技術相比,提高了試驗的準確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