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組織培養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兩面針再生苗的組培培養基和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兩面針(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為蕓香科花椒屬植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干燥根入藥,為我國南方地區常見中藥,1977年開始被收入《中國藥典》。兩面針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祛風通絡之功效。其中的氯化兩面針堿可以抗肝癌和乳腺癌;兩面針還是牙膏工業的原料。兩面針分布于我國南方各省,生于山野坡地灌木叢中。兩面針分布雖然廣闊,但資源并不豐富。由于兩面針用量巨大,其野生資源幾近枯竭,市場上兩面針藥材的偽品因此也較多。恢復兩面針的資源首先需要種苗。可以通過種子萌發、扦插繁殖和組織培養獲得種苗。組織培養的研究集中在兩面針的快速繁殖,即采用帶腋芽的莖段為外植體,通過叢生芽的誘導來實現增殖,但這些方法的繁殖系數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兩面針再生苗的組培培養基。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兩面針再生苗的組培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6-糠基氨基嘌呤在兩面針組織培養中的應用,所述6-糠基氨基嘌呤在培養基中的濃度為0.2~6 mg/L。
發明人研究發現在兩面針中加入6-糠基氨基嘌呤(又名激動素,簡稱KT)可誘導出兩面針愈傷組織,利用愈傷組織進行組織培養,可提高增殖系數,實現快速繁殖。
發明人研究發現,兩面針組織培養較為復雜,外植體在誘導長成愈傷組織后,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生長物質的種類和含量顯著不同,因此本發明提供了一套從愈傷組織誘導到生根的培養基,即提供一種兩面針再生苗的組培培養基,包括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芽分化培養基、芽增殖培養基和生根培養基;所述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為MS+1.0~4.0 mg/L KT+1.0~2.0 mg/LNAA;所述芽分化培養基分為第一次芽分化培養基和第二次芽分化培養基,所述第一次芽分化培養基為MS+1.0~4.0 mg/L KT+0.1~0.2 mg/L IBA,所述第二次芽分化培養基為MS+2.0~6.0 mg/L KT+0.2 mg/L IBA或者MS+2.0~6.0 mg/L KT+0.4~0.8 mg/L NAA;所述芽增殖培養基為MS+2.0~4.0 mg/L KT+0.8 mg/L IBA或者MS+2.0~4.0 mg/L KT+0.4~0.8 mg/L NAA;所述生根培養基為1/2MS+0.2~2.0 mg/L KT+1.0 mg/L IBA。
優選地,所述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為MS+4.0 mg/L KT+2.0 mg/LNAA;所述芽分化培養基為MS+6.0 mg/L KT+0.2 mg/L IBA;所述芽增殖培養基為MS+4.0 mg/L KT+0.8 mg/L NAA;所述生根培養基為1/2 MS+0.2 mg/L KT+1.0 mg/L IBA。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兩面針組織培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以兩面針無根苗的莖段為外植體,進行愈傷組織的誘導;所述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為MS+1.0~4.0 mg/L KT+1.0~2.0 mg/LNAA;
(2)將愈傷組織在分化培養基中分兩次進行分化培養,以得到帶芽愈傷組織;所述第一次芽分化培養基為MS+1.0~4.0 mg/L KT+0.1~0.2 mg/L IBA,所述第二次芽分化培養基為MS+2.0~6.0 mg/L KT+0.2 mg/L IBA或者MS+2.0~6.0 mg/L KT+0.4~0.8 mg/L NAA;
(3)將帶芽的愈傷組織在芽增殖培養基中培養,以獲得更多的再生芽,并改善芽的質量;所述芽增殖培養基為MS+2.0~4.0 mg/L KT+0.8 mg/L IBA或者MS+2.0~4.0 mg/L KT+0.4~0.8 mg/L NAA;
(4)將所得芽從基部切下,轉接到生根培養基中誘導生根;所述生根培養基為1/2 MS+0.2~2.0 mg/L KT+1.0 mg/L IBA。
優選地,步驟(1)、(2)、(3)、(4)的培養條件均為:溫度23~27℃,相對濕度40%~60%,光照強度為32.5~34.5 μmol·m-2·s-1,光周期為光照與黑暗時間各半。
優選地,步驟(1)的兩面針無根苗的莖段的獲得方法為:取帶腋芽的兩面針的幼嫩莖段,消毒后,再接種于MS+1.0~2.0 mg/L KT+0.2~0.4 mg/L NAA培養長成3~4cm的無根苗,再截取無根苗的莖段即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以兩面針無根苗的莖段為外植體,在含有適宜激素配比的MS培養基上誘導愈傷組織形成;采用先誘導分化,再提高分化率和改善芽的質量的策略,誘導芽的分化,經生根誘導后獲得兩面針再生苗。本發明建立了經過愈傷組織階段獲得再生苗的組織培養體系,本發明采用了先提高芽分化率,再改善芽的質量的方案,從而獲得了高繁殖系數且質量好的種苗,現有通過叢生芽的誘導來實現增殖的方法的增殖系數為2.4~3.6,本發明的方法兩面針的繁殖系數達到5.0,高于快速繁殖方法的繁殖系數,如果繼代培養愈傷組織1次,則繁殖系數加倍到10.0,如果繼代培養愈傷組織2次,則繁殖系數為20.0,這是快速繁殖方法沒有的優勢,本發明所述培養基和培養方法為大量種植兩面針奠定基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發明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簡單修改或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
植物材料:兩面針無根苗莖段。帶腋芽的兩面針幼嫩莖段采自廣州中醫藥大學藥用植物園,用70%乙醇浸泡30秒,再用0.1%HgCl2浸泡8分鐘,用0.5%NaClO浸泡10分鐘,最后用無菌水沖洗3次,接種于MS+2.0 mg·L-1 KT+0.4 mg·L-1 NAA中培養,12天后開始生長,約12周后可長成3~4 cm的無根苗。
以MS培養基為基礎培養基,添加蔗糖30 g·L-1,卡拉膠8.0 g·L-1,pH5.8~6.0作為基礎培養基。植物生長物質包括α-萘乙酸(α-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吲哚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IBA)、6-糠基氨基嘌呤(kinetin,KT)。
愈傷組織誘導率:分別在莖段愈傷誘導培養第10、20、30天,觀察愈傷組織生長情況,統計誘導率(誘導率=(出愈外植體數/接種外植體總數)×100%)。
愈傷組織分化率:愈傷組織分化培養4周或8周,統計愈傷組織分化率(分化率=(分化出芽的愈傷組織塊數/接種的愈傷組織總塊數)×100%)。
芽增殖系數:芽分化培養8周后,轉接至增殖培養基中培養。培養4周或8周統計芽增殖系數(芽增殖系數=全部增殖芽數/接種芽數)。
生根率:生根培養8周,統計生根率(生根率=(生根的芽數/接種的芽數)×100%)。
實施例1
一、愈傷組織的誘導
在無菌條件下將無根苗的莖切成約6 mm的小段,水平放置在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的表面(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的組成具體見表1);每瓶接種3段;每種培養基各接種25瓶。培養條件:溫度(25±2)℃,相對濕度40%~60%,光照強度為(33.6±0.7)μmol·m-2·s-1,光周期為光照與黑暗時間各半,一個月繼代1次。
兩面針莖段在三種不同植物生長物質組合構成的誘導培養基(A1、A2、A3培養基由基礎培養基和表1中的植物生長物質組成,其中基礎培養基的含量相同)中都能產生愈傷組織,說明適當濃度的KT和NAA能夠誘導產生愈傷組織。比較三種培養基產生愈傷組織的效果,在A3培養基中的誘導率最高,達到74.84%;其次是A1培養基,誘導率為66.84%;最差的是A2培養基,誘導率只有58.76%。產生的愈傷組織的質量也有不同,在A3和A1上產生的愈傷組織的顏色是淡黃色、顆粒狀、質地疏松而且濕潤的;而在A2上產生的愈傷組織的顏色是淡黃色、塊狀、質地干硬的;因此A3和A1培養基上產生的愈傷組織比較適宜作為愈傷組織分化的材料,由于A3培養基上的誘導率最高,所以選取A3培養基誘導的愈傷組織進行分化實驗。
二、愈傷組織的分化
將繼代1次,在A3培養基中誘導的愈傷組織塊切成5 mm×5 mm大小,接種于分化培養基中(表2,培養基B1、B2、B3由基礎培養基和表2的植物生長物質組成,其中基礎培養基的含量相同),每瓶接種4塊,每種培養基各接種50瓶。培養1個月后,將在培養基B3上產生的愈傷組織再轉移到另4種分化培養基中培養(表3),每個培養皿接種8塊,每種培養基各接種12個培養皿。培養條件:溫度(25±2)℃,相對濕度40%~60%,光照強度為(33.6±0.7)μmol·m-2·s-1,光周期為光照與黑暗時間各半。
結果見表2。在培養基B1中沒有芽的分化。而在培養基B2和B3上可以分化出芽,但分化率低,只有4.50%和12.50%,每塊愈傷組織的芽平均數為1.00和1.30。在培養基B1上沒有分化出芽的原因可能是KT的濃度太低。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三種培養基中,含4 mg/L KT+0.2 mg/L IBA的B3培養基對愈傷組織分化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還不夠理想。為了進一步提高芽的分化率,將在B3進行過分化培養的不含芽的愈傷組織,轉移到其他四種分化培養基中繼續進行芽的分化培養(表3,B3、B4、B5、B6由基礎培養基和表3的植物生長物質組成,其中基礎培養基的含量相同)。
從表3結果可以看出,四種含植物生長物質組合的培養基都可以促進芽的分化,在培養基B4中的愈傷組織的分化效果較好,芽分化率為36.46%,顯著高于在其它三個培養基中的分化率,且每塊愈傷組織的平均芽數達到3.30。在培養基B3、B5和B6的中的愈傷組織芽分化率分別為20.83%、16.67%和23.96%,它們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四種培養基中,B4的KT含量最高,分化出的芽較小、顏色偏黃、葉片細小,說明芽的質量較差。因此表3的結果表明,高濃度的KT對芽的分化有利,但KT的濃度太高,會使芽的質量變差。
綜合表2和表3的結果分析,在芽分化培養中,除了KT的濃度不能過低外,生長素的濃度對芽的分化率也有影響,在KT濃度相同的處理中,生長素濃度高,則有芽分化率高的趨勢。另外,表3的B3培養基的芽分化率高于表2中的B3培養基的芽分化率,原因可能是表3的愈傷組織的培養時間較長。
三、芽的增殖
將來自分化培養基B4的帶芽愈傷組織轉接到芽增殖培養基中(表4),每個培養皿接種6塊愈傷組織,每塊愈傷組織帶1~2個芽,每種培養基各接種8個培養皿。4周后繼代1次,接種到培養瓶中,每瓶接種3塊帶1~2個芽的愈傷組織,每種培養基各接種16瓶。培養條件:溫度(25±2)℃,相對濕度40%~60%,光照強度為(33.6±0.7)μmol·m-2·s-1,光周期為光照與黑暗時間各半。
B4培養基中芽的分化率明顯高于其它培養基,但芽的質量較差,可能的原因是B4培養基的KT濃度過高。為了獲得高的芽分化率而又得到好質量的芽,將B4培養基上的芽重新轉接到低KT濃度的B3、B5和B6培養基中進行增殖培養。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培養4周和8周后,芽增殖效果最好的是B6培養基,其芽增殖系數分別是3.33(培養4周)和5.00(培養8周)。其次是B3培養基,培養4周和8周后,芽增殖系數分別是2.66和3.50。增殖系數較高的這兩個培養基的KT濃度都是4.0 mg·L-1,它們的芽生長速度較慢,芽稍短,但芽的顏色較綠,說明芽的質量是好的。B5培養基上的增殖效果最差,它的KT濃度為2.0 mg·L-1。所以,在增殖培養中,KT的濃度過低不利于芽的增殖。
比較B5和B6培養基中的植物生長物質組成,它們的KT與NAA的濃度比值都是5,但兩者芽的增殖效果卻不同,這說明當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比值相同,而它們的絕對濃度不同時,芽的分化能力也有差異,也就是說,芽的分化能力不但受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的比值的影響,還受兩種激素的絕對濃度影響。4.0 mg·L-1 KT和0.8 mg·L-1 NAA的生長物質的組合更有利于芽的增殖。
四、生根培養
增殖培養后,將來自培養基B6的高于2 cm的芽塊(帶少量愈傷組織)轉接到1/2 MS培養基中進行生根誘導(表5),每瓶接種4塊愈傷組織,每塊帶1~3個芽,每種培養基接種20瓶。培養條件:溫度(25±2)℃,相對濕度40%~60%,光照強度為(33.6±0.7)μmol·m-2·s-1,光周期為光照與黑暗時間各半。
取生長在B6培養基中高于2 cm的芽進行生根培養。培養4周后發現芽下部開始分化形成根。培養8周后的生根情況見表5。三種生根誘導培養基(C1、C2、C3培養基由基礎培養基和表5的植物生長物質組成,其中基礎培養基的含量相同)中,生根效果較好的是C1和C2,它們的生根率分別是66.75%和46.85%,根多且長;而C3培養基的生根率較低,為25.30%,根也較短。表5的結果表明,隨著KT濃度的升高,生根率下降。生根誘導最好的培養基是C1。
五、煉苗與移栽
將在C1培養基中獲得的再生苗進行鍛煉。把培養瓶放置在室內靠窗處接受散射的自然光照射3天,然后打開培養瓶蓋,在相同位置又放置3天。之后取出再生苗,用清水洗凈植株基部的培養基,移栽到含1/3砂、2/3土的培養基質中。除了注意在苗期時遮蔭外,不需要特別護理。移栽后的兩面針幼苗生長良好,移栽成活率為91%。
對比例1
實驗方法同實施例1,唯一不同的是:實施例1的步驟一中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中不含有KT,其誘導率為1.3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