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農作物育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棉花的育種方法。
背景技術: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于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qū)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后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后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或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
棉花根據顏色可以分為白棉,黃棉,灰棉,彩棉。白棉是正常成熟,正常吐絮的棉花,不管原棉的色澤呈潔白、乳白或淡白色,都稱為白棉,棉紡廠使用的原棉,絕大部分為白棉。黃棉的生長晚期,棉鈴經霜凍傷后枯死,鈴殼上的色素染到纖維上,shift原棉顏色發(fā)黃,黃棉一般屬于低級棉,棉紡廠僅有少量的應用。灰棉生長在多雨地區(qū)的棉纖維,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或吐絮后,如遇雨量多、日照少、溫度低,纖維成熟就會受到影響,原棉呈現灰白色,這種原棉稱為灰棉。灰棉強度低、質量差,棉紡廠很少使用。彩棉是指天然具有色彩的棉花,是在原來的有色棉基礎上,用遠緣雜交、轉基因等生物技術培育而成。天然彩色棉花仍然保持棉纖維原有的松軟、舒適、透氣等優(yōu)點,制成的棉織品可減少少許印染工序和加工成本,能適量避免對環(huán)境的污染,但色相缺失,色牢度不夠,仍在進行穩(wěn)定遺傳的觀察之中。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產量多、生產成本低,使棉制品價格比較低廉,棉纖維能制成多種規(guī)格的織物,從輕盈透明的巴里紗到厚實的帆布和厚平絨,適于制作各類衣服、家具布和工業(yè)用布,棉織物堅牢耐磨,能夠洗滌和在高溫下熨燙,然而由于現有技術中的育苗技術不當造成棉花單產量提高不上去,無形中阻礙了棉花種植領域的發(fā)展。最終導致棉花產量徘徊,抗枯(黃)萎病性、抗蟲性、抗逆性(干旱、鹽堿、寒害等)形勢更加嚴峻。對此,常規(guī)育種技術遇到了瓶頸,難以取得重大突破。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一種棉花育種的方法,以提高棉花幼苗的成活率,提高棉花產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棉花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1:田塊整理,育苗前的20~30天選擇用水方便的田塊,翻土20~40cm,然后每畝將熟石灰45~55kg、過磷酸鈣30~60kg、硫酸鉀或氯化鉀20~35kg、鋅肥10~15kg、中藥廢渣10~35kg、小麥秸稈100~125kg、發(fā)酵粉80~90kg、碳酸氫銨20~25kg混合均勻后加入翻起的底土中,用耙子將土地整平,拌勻后適量加水調整含水量80~90%,蓋地膜覆蓋保溫,在太陽下暴曬7~10天;
步驟2:選種,在育種前選取顆粒飽滿的棉花種子置于太陽下暴曬2~3次,選擇晴天下午2~5點的太陽曬種;
步驟3:浸種消毒,將經過篩選暴曬后的棉花種子,先用清水浸泡12~18h,接著用強氯精400倍藥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24h;
步驟4:催芽,將棉花種子放入50℃~60℃的溫水中預熱1~3分鐘后,裝入布袋,放入籮筐置于雜草堆中保溫催芽3~6天,籮筐上鋪有稻草若干,期間翻動2~3次,用35℃溫熱水澆足澆勻使布袋內的溫度保持在28~30℃;
步驟5:播種,等到棉籽出牙0.5~1cm時將棉花種子均勻撒在田塊上,等待棉花幼苗出現倒二葉時每畝加7.5kg尿素,或者葉面噴灑一次磷酸二氫鉀;
步驟6:病蟲害防治,苗床期要防治病蟲兩次,在幼苗葉面上噴灑甲胺磷治蟲,發(fā)現病害時立即用200倍的倍爾多液藥劑噴苗1~2次。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3中的清水浸泡種子保持水溫在40~60℃。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3中的用強氯精400倍藥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所保持的水溫為30~40℃。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4中的籮筐框底留有便于排水的孔,所述孔的數目在9~13個。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6中的病蟲為土蠶、紅蜘蛛、地老虎、金針蟲、金龜子或螻蛄。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1中的中藥廢渣按質量分數包括以下:雷公藤11~22份、草烏6~12份、木通5~14份、使君子6~17份、益母草2~10份、蒼耳子7~18份、苦楝皮3~6份、天花粉5~18份、牽牛子9~15份、遠志6~15份、土貝母7~18份。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1中地膜為透明或黑色pe薄膜。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1中的發(fā)酵粉選自碳酸氫鈉、碳酸氫銨、酵母、明礬和泡打粉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棉花的育苗方法,使用該方法培育棉花,提高了棉花幼苗的成活率,成本較低,便于后期的種植管理,提高了產量,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一種棉花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1:田塊整理,育苗前的20天選擇用水方便的田塊,翻土20cm,然后每畝將熟石灰45kg、過磷酸鈣30kg、硫酸鉀或氯化鉀20kg、鋅肥10kg、中藥廢渣10kg、小麥秸稈100kg、發(fā)酵粉80kg、碳酸氫銨20kg混合均勻后加入翻起的底土中,用耙子將土地整平,拌勻后適量加水調整含水量80%,蓋地膜覆蓋保溫,在太陽下暴曬7天;
步驟2:選種,在育種前選取顆粒飽滿的棉花種子置于太陽下暴曬2次,選擇晴天下午2~5點的太陽曬種;
步驟3:浸種消毒,將經過篩選暴曬后的棉花種子,先用清水浸泡12h,接著用強氯精400倍藥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24h;
步驟4:催芽,將棉花種子放入50℃的溫水中預熱1分鐘后,裝入布袋,放入籮筐置于雜草堆中保溫催芽3天,籮筐上鋪有稻草若干,期間翻動3次,用35℃溫熱水澆足澆勻使布袋內的溫度保持在28℃;
步驟5:播種,等到棉籽出牙0.5cm時將棉花種子均勻撒在田塊上,等待棉花幼苗出現倒二葉時每畝加7.5kg尿素,或者葉面噴灑一次磷酸二氫鉀;
步驟6:病蟲害防治,苗床期要防治病蟲兩次,在幼苗葉面上噴灑甲胺磷治蟲,發(fā)現病害時立即用200倍的倍爾多液藥劑噴苗1~2次。
所述步驟3中的清水浸泡種子保持水溫在40℃。
所述步驟3中的用強氯精400倍藥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所保持的水溫為30℃。
所述步驟4中的籮筐框底留有便于排水的孔,所述孔的數目在9個。
所述步驟6中的病蟲為土蠶、紅蜘蛛、地老虎、金針蟲、金龜子或螻蛄。
所述步驟1中的中藥廢渣按質量分數包括以下:雷公藤11~22份、草烏6~12份、木通5~14份、使君子6~17份、益母草2~10份、蒼耳子7~18份、苦楝皮3~6份、天花粉5~18份、牽牛子9~15份、遠志6~15份、土貝母7~18份。
所述步驟1中地膜為透明或黑色pe薄膜。
所述步驟1中的發(fā)酵粉選自碳酸氫鈉、碳酸氫銨、酵母、明礬和泡打粉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施例2
一種棉花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1:田塊整理,育苗前的30天選擇用水方便的田塊,翻土40cm,然后每畝將熟石灰55kg、過磷酸鈣60kg、硫酸鉀或氯化鉀35kg、鋅肥15kg、中藥廢渣35kg、小麥秸稈125kg、發(fā)酵粉90kg、碳酸氫銨25kg混合均勻后加入翻起的底土中,用耙子將土地整平,拌勻后適量加水調整含水量90%,蓋地膜覆蓋保溫,在太陽下暴曬10天;
步驟2:選種,在育種前選取顆粒飽滿的棉花種子置于太陽下暴曬3次,選擇晴天下午2~5點的太陽曬種;
步驟3:浸種消毒,將經過篩選暴曬后的棉花種子,先用清水浸泡18h,接著用強氯精400倍藥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24h;
步驟4:催芽,將棉花種子放入60℃的溫水中預熱3分鐘后,裝入布袋,放入籮筐置于雜草堆中保溫催芽6天,籮筐上鋪有稻草若干,期間翻動2~3次,用35℃溫熱水澆足澆勻使布袋內的溫度保持在30℃;
步驟5:播種,等到棉籽出牙1cm時將棉花種子均勻撒在田塊上,等待棉花幼苗出現倒二葉時每畝加7.5kg尿素,或者葉面噴灑一次磷酸二氫鉀;
步驟6:病蟲害防治,苗床期要防治病蟲兩次,在幼苗葉面上噴灑甲胺磷治蟲,發(fā)現病害時立即用200倍的倍爾多液藥劑噴苗1~2次。
所述步驟3中的清水浸泡種子保持水溫在60℃。
所述步驟3中的用強氯精400倍藥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種子所保持的水溫為40℃。
所述步驟4中的籮筐框底留有便于排水的孔,所述孔的數目在13個。
所述步驟6中的病蟲為土蠶、紅蜘蛛、地老虎、金針蟲、金龜子或螻蛄。
所述步驟1中的中藥廢渣按質量分數包括以下:雷公藤11~22份、草烏6~12份、木通5~14份、使君子6~17份、益母草2~10份、蒼耳子7~18份、苦楝皮3~6份、天花粉5~18份、牽牛子9~15份、遠志6~15份、土貝母7~18份。
所述步驟1中地膜為透明或黑色pe薄膜。
所述步驟1中的發(fā)酵粉選自碳酸氫鈉、碳酸氫銨、酵母、明礬和泡打粉中的一種或幾種。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