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紅茶壓制成型機。
背景技術: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為我國第二大茶類。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干茶沖泡后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云仙紅茶等。
茶葉制成餅,并在技術上和質量上有所突破,應在中國的唐代。根據唐代茶圣陸羽撰寫的《茶經》記載,唐代制作餅茶有七道工序,具體的做法是:在春季的晴天十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露水未干的時候,采下茶葉,放進甑釜中蒸尸下,然后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壓)制成團餅,最后將餅穿起來焙干,封存。唐朝拍制茶餅,使用一定的模具,這模具叫作“規承”。“規”為鐵制,圓型或方型;“承”也稱“臺”,一般用石頭做成。目前現有的紅茶烘干機烘干速度不快,不能夠保持紅茶受熱均勻,節能效果不好。
目前現有的紅茶成型機使用不方便,成型較慢,結構復雜,不容易攜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成型迅速,結構簡單,容易攜帶的便攜式紅茶壓制成型機。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便攜式紅茶壓制成型機,包括底座、支桿、機架和齒條,所述支桿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機架安裝在支桿中部,所述齒條設在機架內,所述齒條呈豎直設置,所述齒條底部對應設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上設置有端蓋,所述端蓋直徑與套筒內徑相等,所述機架內還安裝有齒輪桿,所述齒輪桿呈水平設置,所述齒輪桿與齒條嚙合,所述齒輪桿一端安裝有把手,所述機架上設置有連桿,所述連桿頂端安裝有彈簧。
作為優選,所述連桿呈L型設置,方便彈簧的安裝。
作為優選,所述連桿通過彈簧與齒條連接,彈簧能夠方便齒條的復位。
作為優選,所述把手上設置有防滑紋,具有防滑功能。
作為優選,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安裝孔,保持底座安裝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齒輪桿與齒條嚙合,通過轉動齒輪桿即可帶動齒條下移,通過端蓋對套筒內經過蒸制的紅茶進行擠壓成型,保持使用方便,成型快速;設置的支桿和機架保持結構簡單,容易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便攜式紅茶壓制成型機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便攜式紅茶壓制成型機,包括底座1、支桿2、機架3和齒條4,所述支桿2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機架3安裝在支桿2中部,所述齒條4設在機架3內,所述齒條4呈豎直設置,所述齒條4底部對應設置有套筒5,所述套筒5上設置有端蓋6,所述端蓋6直徑與套筒5內徑相等,所述機架3內還安裝有齒輪桿7,所述齒輪7桿呈水平設置,所述齒輪桿7與齒條4嚙合,所述齒輪桿7一端安裝有把手8,所述機架3上設置有連桿9,所述連桿9頂端安裝有彈簧10,所述連桿9呈L型設置,所述連桿9通過彈簧10與齒條4連接,所述把手8上設置有防滑紋11,所述底座1上設置有安裝孔1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齒輪桿與齒條嚙合,通過轉動齒輪桿即可帶動齒條下移,通過端蓋對套筒內經過蒸制的紅茶進行擠壓成型,保持使用方便,成型快速;設置的支桿和機架保持結構簡單,容易攜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