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體干細胞經冠狀動脈內移植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體干細胞經冠狀動脈內移植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具體涉及一種自體干細胞經適當間期連續兩次通過冠狀動脈內移植途徑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觀點認為心肌細胞不能再生,梗死區域最終將會被斑痕組織所代替,并逐步發生左室重構而導致心力衰竭,心臟移植可能是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惟一可供選擇的治療手段,但其花費巨大、供體的缺乏,因此很難被臨床廣泛應用。骨髓干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組織,具有易于采集、可在體外大量擴增;純度高、特異性分化能力強;自體干細胞移植,可避免異體移植的免疫排斥反應及胚胎干細胞移植的倫理學問題等優點。通過移植上述功能細胞替代和修復或加強受損的心臟的生物學功能,即干細胞治療學的干預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治療策略。目前,國內外自體干細胞移植修復無功能心肌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1)經冠狀動脈注射:能滿足氧的供給、創傷少,相對簡單、快速,但干細胞滯留率低制約著其臨床療效;2)經外周靜脈注射:因干細胞歸巢問題的不明確性,其有效性尚存在爭議;3)直接室壁內注射:包括經心外膜和經心內膜注射兩條途徑,雖可準確定位,但其有島樣心肌細胞形成而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潛在風險;4)經冠狀靜脈注射:相對安全有效,但需復雜的導管系統伴行技術協作操作;5)經心外膜種植組織工程構建的細胞膜片:定位準確,但創傷大,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進一步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驗證。其中經冠狀動脈注射法手術創傷小,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病人樂意接受,是在臨床上廣為應用的 移植途徑。但因干細胞注射后滯留率低、間充質干細胞培養失敗導致手術不成功等問題,制約著其臨床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自體干細胞經冠狀動脈內移植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它為人類干細胞移植技術開辟新的途徑,具有取材容易、創傷小,操作相對簡單、快速,且能提高干細胞移植后的滯留和存活,避免了排斥反應和醫學倫理問題等優點。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的操作步驟為:1、靜息Te99mSPECT檢查發現有灌注缺損區(放射計數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計數40%的區域)的患者,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在實驗室經雙側髂后上棘6點法抽取骨髓80 IOOml ;2、用Fi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獲得骨髓單個核細胞懸浮液NX IO8個/IOml ;3、用流式細胞儀對獲得干細胞進行細胞計數及成份鑒定;4、分離獲得的干細胞10ml,細胞活性90%以上;5、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時對缺血型灌注缺損患者通過大腔導管于梗死相關血管注入干細胞,對非缺血型灌注缺損患者分別于左冠、右冠注入2/3、1/3的干細胞;
6、抽取骨髓后,同時提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體外培養、擴增,干細胞懸浮液達NX IO8 個/IOml ;7、同樣用流式細胞儀對獲得干細胞進行細胞計數及成份鑒定;8、分離獲得的干細胞10ml,細胞活性90%以上;9、于14± I天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干細胞移植術(注射方法同上)。本發明采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經冠狀動脈途徑行骨髓單個核細胞移植,14± I天后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取少量的自體骨髓培養出較多的、能滿足臨床需要的干細胞數量,同時克服了單次單個核細胞移植滯留率低和單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失敗的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自體骨髓、自體血清可避免排斥反應及道德、倫理問題;2、創傷小、方法簡單,操作方便、快速,可重復性強;3、能提高干細胞移植后的滯留和存活,克服了單次單個核細胞移植滯留率低和單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失敗的問題;4、成本相對低廉、效果好,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具體實施方式
: 本具體實施方式
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的操作步驟為: 1、靜息Te99mSPECT檢查發現有灌注缺損區(放射計數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計數40 %的區域)的患者,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在實驗室經雙側髂后上棘6點法抽取骨髓90ml ;2、用Fi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獲得骨髓單個核細胞懸浮液NX IO8個/IOml ;3、用流式細胞儀對獲得干細胞進行細胞計數及成份鑒定;4、分離獲得的干細胞10ml,細胞活性90%以上;5、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時對缺血型灌注缺損患者通過大腔導管于梗死相關血管注入干細胞,對非缺血型灌注缺損患者分別于左冠、右冠注入2/3、1/3的干細胞;6、抽取骨髓后,同時提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體外培養、擴增,干細胞懸浮液達NX IO8 個/IOml ;7、同樣用流式細胞儀對獲得干細胞進行細胞計數及成份鑒定;8、分離獲得的干細胞10ml,細胞活性90%以上;9、于14± I天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干細胞移植術(注射方法同上)。本發明采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經冠狀動脈途徑行骨髓單個核細胞移植,14± I天后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取少量的自體骨髓培養出較多的、能滿足臨床需要的干細胞數量,同時克服了單次單個核細胞移植滯留率低和單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失敗的問題。本具體實施方式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自體骨髓、自體血清可避免排斥反應及道德、倫理問題;2、創傷小、方法簡單,操作方便、快速,可重復性強;3、能提高干細胞移植后的滯留和存活,克服了單次單個核細胞移植滯留率低和單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失敗的問題;4、成本相對低廉、效果好,減輕病人經濟負擔。實施例1:梁XX,男,56歲,患者反復胸悶、氣促、呼吸困難,按“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在多家醫院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癥狀時輕時重,嚴重時可于小便后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夜間不能平臥。BP105/80mmHg,半坐位,R25次/分,頸靜脈怒張,雙下肺彌漫濕啰音,心尖搏動位于左側第六肋間鎖骨中線外2cm,心界向左下擴大,心率102次/分,律齊,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奔馬律。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02次/分,QRS時間150ms ;Holter示:頻發房性早搏,部分呈短陣二、三聯律伴陣發性心房撲動及顫動,頻發多源室性早搏,部分呈短陣二、三聯律伴成對室早及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心臟綜合超聲示:LA 66mm, LVDD70mm, RV 18mm, EF 30% ;靜息Te99niSPECT檢查示:片狀放射性稀疏。臨床診斷:擴張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IV級心律失常陣發性心房撲動頻發多源室性早搏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于2010年10月行CRT-D治療,倍他樂克IOOmg/天,心率仍控制不理想,CRT-D沒有發揮良好作用。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于2010.11經冠狀動脈途徑行單個核細胞移植術,2周后,癥狀明顯改善;在此基礎上2周后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術,2周后癥狀進一步改善,心率控制在65次/分左右,奔馬律消失,CRT-D正常工作。隨訪3月,無明顯癥狀,能勝任一般體力活動。心臟綜合超聲示:LA46mm,LVDD 55mm, RV 18mm, EF45% ;靜息Te99niSPECT檢查示:片狀放射性稀疏面積較前明顯減小,放射性計數增高。
權利要求
1.體干細胞經冠狀動脈內移植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操作步驟為: (1)、靜息Te99mSPECT檢查發現有灌注缺損區(放射計數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計數40%的區域)的患者,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在實驗室經雙側髂后上棘6點法抽取骨髓80 100ml ; (2)、用Ficol1密度梯度離心法獲得骨髓單個核細胞懸浮液NX IO8個/IOml ; (3)、用流式細胞儀對獲得干細胞進行細胞計數及成份鑒定; (4)、分離獲得的干細胞10ml,細胞活性90%以上; (5)、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時對缺血型灌注缺損患者通過大腔導管于梗死相關血管注入干細胞,對非缺血型灌注缺損患者分別于左冠、右冠注入2/3、1/3的干細胞; (6)、抽取骨髓后,同時提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體外培養、擴增,干細胞懸浮液達NX IO8 個/IOml ; (7)、同樣用流式細胞儀對獲得干細胞進行細胞計數及成份鑒定; (8)、分離獲得的干細胞10ml,細胞活性90%以上; (9)、于14±1天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干細胞移植術(注射方法同上)。
全文摘要
自體干細胞經冠狀動脈內移植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它涉及一種自體干細胞經適當間期連續兩次通過冠狀動脈內移植途徑修復無功能心肌的方法。采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經冠狀動脈途徑行骨髓單個核細胞移植,14±1天后再次經冠狀動脈途徑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取少量的自體骨髓培養出較多的、能滿足臨床需要的干細胞數量,同時克服了單次單個核細胞移植滯留率低和單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失敗的問題;為人類干細胞移植技術開辟新的途徑,具有取材容易、創傷小,操作相對簡單、快速,且能提高干細胞移植后的滯留和存活,避免了排斥反應和醫學倫理問題等優點。
文檔編號A61M1/00GK103083048SQ2011103487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8日
發明者高傳玉, 戴國友, 肖文濤, 楊曙艷, 李煒, 李牧蔚, 高暢 申請人:高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