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電動平衡臂。
背景技術:
工廠生產過程中,工件在工序之間一定范圍內的搬運,安裝用人工完成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且有不安全因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正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節省人力,操作簡單,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的電動平衡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電動平衡臂,包括:立柱、大臂,小臂、主旋轉軸、中間旋轉軸、起吊裝置和控制器,
所述立柱包括方形鋼管和方形鋼板,所述方形鋼板安裝在方形鋼管下端,所述立柱通過方形鋼板與地面固定,所述方形鋼管上端安裝有豎直方向的圓柱體,
所述大臂呈Z字形,所述大臂一端設有與方形鋼管上端的圓柱體尺寸相適應的圓孔,所述大臂的圓孔套在立柱方形鋼管上端的圓柱體上,組成主旋轉軸,所述大臂另一端與小臂一端通過豎直方向的中間旋轉軸鉸接,所述小臂另一端設有支撐輥輪。
進一步地,所述起吊裝置包括驅動電機、傳動齒輪箱、鋼絲繩繞輪、鋼絲繩和吊鉤,所述驅動電機與傳動齒輪箱的動力輸入軸的齒輪相互嚙合,所述鋼絲繩繞輪套在傳動齒輪箱的動力輸出軸上并固定,所述鋼絲繩一端纏繞 在鋼絲繩繞輪上,另一端沿大臂穿過中間旋轉軸,再沿小臂方向,經過支撐輥輪,最后與吊鉤相連,所述吊鉤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
所述控制器從上至下依次為:螺旋電纜、控制盒和操作手柄,所述螺旋電纜固定在小臂一端。
進一步地,所述吊鉤與操作手柄連接,所述吊鉤與支撐輥輪之間的鋼絲繩穿過控制器。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通過方形鋼板與地面固定的連接方式采用螺栓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方形鋼管上端的圓柱體內安裝有軸承。
進一步地,所述中間旋轉軸上設有定滑輪,所述定滑輪相對于中間旋轉軸的軸線對稱布置,且數量為兩個。
進一步地,所述操作手柄可以相對所述控制盒可以小距離的上下移動。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節省人力,操作簡單,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立柱;2、大臂;3、小臂;4、主旋轉軸;5、中間旋轉軸;6、起吊裝置;7、控制器;61、驅動電機;62、傳動齒輪箱;63、鋼絲繩繞輪;64、鋼絲繩;65、吊鉤;71、螺旋電纜;72、控制盒;73、操作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一種電動平衡臂,包括:立柱1,、大臂2,小臂3、主旋轉軸4、中間旋轉軸5、起吊裝置6和控制器7,
所述立柱1包括方形鋼管和方形鋼板,所述方形鋼板安裝在方形鋼管下端,所述立柱1通過方形鋼板與地面固定,所述方形鋼管上端安裝有豎直方向的圓柱體,
所述大臂2呈Z字形,所述大臂2一端設有與方形鋼管上端的圓柱體尺寸相適應的圓孔,所述大臂2的圓孔套在立柱1方形鋼管上端的圓柱體上,組成主旋轉軸4,所述大臂2另一端與小臂3一端通過豎直方向的中間旋轉軸5鉸接,所述小臂3另一端設有支撐輥輪。
所述起吊裝置6包括驅動電機61、傳動齒輪箱62、鋼絲繩繞輪63、鋼絲繩64和吊鉤65,所述驅動電機61與傳動齒輪箱62的動力輸入軸的齒輪相互嚙合,所述鋼絲繩繞輪63套在傳動齒輪箱62的動力輸出軸上并固定,所述鋼絲繩64一端纏繞在鋼絲繩繞輪63上,另一端沿大臂2穿過中間旋轉軸5,再沿小臂3方向,經過支撐輥輪,最后與吊鉤65相連,所述吊鉤65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
所述控制器7從上至下依次為:螺旋電纜71、控制盒72和操作手柄73,所述螺旋電纜71固定在小臂3一端。
其中,所述吊鉤65與操作手柄73連接,所述吊鉤65與支撐輥輪之間的鋼絲繩穿過控制器7。
其中,所述立柱1通過方形鋼板與地面固定的連接方式采用螺栓連接。
其中,所述立柱1方形鋼管上端的圓柱體內安裝有軸承。
其中,所述中間旋轉軸5上設有定滑輪,所述定滑輪相對于中間旋轉軸5的軸線對稱布置,且數量為兩個。
其中,所述操作手柄73可以相對所述控制盒72可以小距離的上下移動。
具體使用時:
1、吊鉤吊起物體;
2、操作者握住操作手柄處,用極小的力量向上或向下移動手柄,即可將物體提升或下降;
3、操作者在水平方向上推動操作手柄,物體即可實現平衡臂覆蓋范圍內的平移。
盡管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