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軸承座夾具,特別涉及一種改進的軸承座夾緊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帶座外球面球軸承裝配中,都是手工通過平口鉗給軸承座限位固定,不能實現自動定位和夾緊,同時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由于都為人工操作,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并且在加工的過程中容易對軸承座造成磨損損壞,大大影響軸承座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軸承座夾緊裝置,它針對不同規格的軸承座均能自動的裝夾固定,方便軸承座進行裝配加工,不易對軸承座造成傷害,同時在零部件磨損損壞后可以便捷維修更換。
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進的軸承座夾緊裝置,包括基座和氣缸,所述基座頂面設有支桿,所述支桿的頂面設有工作板,所述氣缸固定在工作板頂面,并且所述氣缸的活塞桿伸入工作板底面,所述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底部設有壓緊塊,所述壓緊塊的頂部設有固定管,所述連接塊裝配在固定管內腔,所述壓緊塊為n形狀,所述壓緊塊的內壁設有墊板,所述基座的頂面設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與壓緊塊位于同一垂直線上,所述定位座的頂面設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槽底設有定位柱。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塊底部側壁設有通孔,所述通孔開口向內翻邊,所述通孔中設有壓簧,所述壓簧兩側設有卡塊,所述卡塊伸出通孔開口,所述固定管的側壁設有與卡塊相適配的卡孔。
進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設有限位槽,所述定位座的底面設有與限位槽相適配的限位塊,所述限位槽槽壁設有卡墊,所述卡墊中部高并且向上下兩側逐漸降低。
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摒棄以往通過平口鉗固定的方式,采用氣缸進行固定加工,裝夾固定更加快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能夠方便的拆換壓緊塊和定位座,針對不同規格的軸承座均能方便的固定加工,同時在零部件磨損損壞后也能便捷的更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基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定位座結構示意圖。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改進的軸承座夾緊裝置,包括基座1和氣缸2,所述基座1頂面設有支桿11,所述支桿11的頂面設有工作板12,所述氣缸2固定在工作板12頂面,并且所述氣缸2的活塞桿伸入工作板12底面,所述氣缸2的活塞桿上固定有連接塊21,所述連接塊21的底部設有壓緊塊3,所述壓緊塊3為n形狀,所述壓緊塊3的內壁設有墊板31,所述氣缸2工作能夠便捷的將軸承座固定,方便對軸承座進行裝配或者加工,摒棄以往通過平口鉗的固定方式,裝夾固定更加快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所述壓緊塊3的頂部設有固定管32,所述連接塊21裝配在固定管32內腔,所述連接塊21底部側壁設有通孔22,所述通孔22開口向內翻邊,所述通孔22中設有壓簧23,所述壓簧23兩側設有卡塊24,所述卡塊24伸出通孔22開口,所述固定管32的側壁設有與卡塊24相適配的卡孔33,能夠便捷的拆裝壓緊塊3,針對不同規格的軸承座均能便捷的固定,在更換不同規格的壓緊塊3時候,將卡塊24壓進通孔22中,然后將壓緊塊3下壓,使得壓緊塊3與氣缸2活塞桿脫離,再更換需要加工軸承座規格適配的壓緊塊3,操作十分便捷。
所述基座1的頂面設有定位座4,所述定位座4與壓緊塊3位于同一垂直線上,所述定位座4的頂面設有定位槽41,所述定位槽41槽底設有定位柱42,所述定位座4能夠有效的限定軸承座的位置,方便壓緊塊3進行固定,同時所述基座1上設有限位槽13,所述定位座4的底面設有與限位槽13相適配的限位塊43,針對不同規格的軸承座,也能便捷的更換與之相適配的定位座4,并且所述限位槽13槽壁設有卡墊14,所述卡墊14中部高并且向上下兩側逐漸降低,所述卡墊14能夠增加限位槽13與限位塊43之間的摩擦力,使得定位座4固定更加牢固,不會脫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