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包括循環管路,所述循環管路上依次設置有水箱、高壓組合單向閥、沖頭、高壓液控單向閥,高壓組合單向閥上分別設置有預增壓缸和增壓缸。本實用新型減少了所需零件,密封性較好,使用壽命較長,工作效率更高。
【專利說明】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到液壓脹形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的液壓脹形機都是采用單個增壓缸直接作用,這個增壓缸起壓縮空氣、注水、增壓、卸壓的作用,因此增壓缸需要有很大的行程,并且注水需要的增壓比較小,增壓需要的增壓比較大,同時滿足這些要求所需的增壓缸體積較大,若采用來回增壓的方式,則需添加一個卸壓缸,生產效率較低,生產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成產效率較高、成本較低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包括循環管路,所述循環管路上依次設置有水箱、高壓組合單向閥、沖頭、高壓液控單向閥,高壓組合單向閥上分別設置有預增壓缸和增壓缸。
[0005]所述高壓液控單向閥,包括第一閥體、閥蓋以及連接第一閥體和閥蓋的法蘭環,第一閥體內部設置有第一腔體,第一閥體內設置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一端與外界連通,第一通道另一端與第一腔體連通,第一腔體內活動設置有與第一腔體相配合的第一閥芯,在第一閥芯靠近法蘭環的一端活動設置有頂桿,頂桿穿過法蘭環活動設置在第一閥體和閥蓋中,并且與第一閥芯相抵觸,所述法蘭環上設置有排水口,排水口與第一腔體相連通。
[0006]所述高壓組合單向閥,包括第二閥體,第二閥體中依次設置有相鄰兩者相互連通的第二通道、第二腔體、轉換通道、預增壓通道、第三腔體和增壓通道,閥體中還設置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與轉換通道相連通,第二腔體中活動設置有與第二腔體相配合的第二閥芯,第三腔體中活動設置有與第三腔體相配合的第三閥芯。
[0007]所述第一閥芯和第一腔體在靠近頂桿一端形成密封,第一閥芯一端設置有內腔,內腔與第一腔體相連通,內腔內設置有彈簧,彈簧一端與內腔壁相抵,彈簧另一端與第一腔體壁相抵,第一閥芯上設置有導流孔,導流孔一端與內腔連通,導流孔另一端與第一腔體相連通。
[0008]所述第二腔體、第三腔體與第一腔體結構相同,所述第二閥芯、第三閥芯和第一閥芯結構相同。
[0009]所述第一閥芯外壁上設置有與第一腔體內壁相配合的斜面,形成斜面密封,并且在外壁上形成棱角,所述導流孔設置在棱角處。
[0010]所述閥蓋上還設置有卸油口,卸油口的一端與外部連通,卸油口的另一端與與頂桿外壁相抵觸。
[0011 ] 所述法蘭環與閥蓋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由于設置有高壓組合單向閥,可以采用預增壓的方式,在高壓組合單向閥中間設置一個增壓比小但增壓量大的預增壓缸,再使用大比例增壓缸增壓,使得靠近管件的單向閥兩邊壓差較大、密封性較好,使用壽命較長。
[0013]另外,由于設置在管件末端設置了高壓液控單向閥,可將管件中的空氣排盡,使得增壓所需的行程減小,卸壓時也不需要卸壓缸,減少了所需零件,工作效率更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壓液控單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壓組合單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循環管路,2、水箱,3、高壓組合單向閥,4、沖頭,5、高壓液控單向閥,6、預增壓缸,7、增壓缸,8、第一閥體,9、閥蓋,10、法蘭環,11、第一腔體,12、第一通道,13、第一閥芯,14、頂桿,15、排水口,16、內腔,17、彈簧,18、導流孔,19、卸油口,20、密封圈,21、第二閥體,22、第二通道,23、第二腔體,24、轉換通道,25、預增壓通道,26、第三腔體,27、增壓通道,28、第三通道,29、第二閥芯,30、第三閥芯。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19]如圖1所示,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包括循環管路1,所述循環管路I上依次設置有水箱2、高壓組合單向閥3、沖頭4、高壓液控單向閥5,高壓組合單向閥3上分別設置有預增壓缸6和增壓缸7。
[0020]如圖2所示,所述高壓液控單向閥5,包括第一閥體8、閥蓋9以及連接第一閥體8和閥蓋9的法蘭環10,第一閥體8內部設置有第一腔體11,第一閥體8內設置有第一通道12,第一通道12 —端與外界連通,第一通道12另一端與第一腔體11連通,第一腔體11內活動設置有與第一腔體11相配合的第一閥芯13,在第一閥芯13靠近法蘭環10的一端活動設置有頂桿14,頂桿14穿過法蘭環10活動設置在第一閥體8和閥蓋9中,并且與第一閥芯13相抵觸,所述法蘭環10上設置有排水口 15,排水口 15與第一腔體11相連通。所述第一閥芯13外壁上設置有與第一腔體11內壁相配合的斜面,形成斜面密封,并且在外壁上形成棱角,第一閥芯13 —端設置有內腔16,內腔16與第一腔體11相連通,內腔16內設置有彈簧17,彈簧17 —端與內腔16壁相抵,彈簧17另一端與第一腔體11壁相抵,在第一閥芯13的棱角處上設置有導流孔18,導流孔18 —端與內腔16連通,導流孔18另一端與第一腔體11相連通。所述閥蓋9上還設置有卸油口 19,卸油口 19的一端與外部連通,卸油口 19的另一端與與頂桿14外壁相抵觸。所述法蘭環10與閥蓋9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20。
[0021]如圖3所示,所述高壓組合單向閥3,包括第二閥體21,第二閥體21中依次設置有相鄰兩者相互連通的第二通道22、第二腔體23、轉換通道24、預增壓通道25、第三腔體26和增壓通道27,閥體中還設置有第三通道28,第三通道28與轉換通道24相連通,第二腔體23中活動設置有與第二腔體23相配合的第二閥芯29,第三腔體26中活動設置有與第三腔體26相配合的第三閥芯30。所述第二腔體23、第三腔體26與第一腔體11結構相同,所述第二閥芯29、第三閥芯30和第一閥芯13結構相同。
[0022]在使用時,水箱2中的水首先從第二通道22進入第二腔體23,預增壓缸6與第三通道28連接,預增壓缸增壓,第三閥芯30被頂開,水進入第三腔體26,增壓缸7開始增壓,水從沖頭4進入管件,增壓缸7繼續增壓,管件成形后,頂桿14頂開第一閥芯13,水從排水口 15排出后,流回水箱2,完成一次工作循環。
[0023]上述的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創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運用的實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包括循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管路上依次設置有水箱、高壓組合單向閥、沖頭、高壓液控單向閥,高壓組合單向閥上分別設置有預增壓缸和增壓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液控單向閥,包括第一閥體、閥蓋以及連接第一閥體和閥蓋的法蘭環,第一閥體內部設置有第一腔體,第一閥體內設置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一端與外界連通,第一通道另一端與第一腔體連通,第一腔體內活動設置有與第一腔體相配合的第一閥芯,在第一閥芯靠近法蘭環的一端活動設置有頂桿,頂桿穿過法蘭環活動設置在第一閥體和閥蓋中,并且與第一閥芯相抵觸,所述法蘭環上設置有排水口,排水口與第一腔體相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組合單向閥,包括第二閥體,第二閥體中依次設置有相鄰兩者相互連通的第二通道、第二腔體、轉換通道、預增壓通道、第三腔體和增壓通道,閥體中還設置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與轉換通道相連通,第二腔體中活動設置有與第二腔體相配合的第二閥芯,第三腔體中活動設置有與第三腔體相配合的第三閥芯。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芯和第一腔體在靠近頂桿一端形成密封,第一閥芯一端設置有內腔,內腔與第一腔體相連通,內腔內設置有彈簧,彈簧一端與內腔壁相抵,彈簧另一端與第一腔體壁相抵,第一閥芯上設置有導流孔,導流孔一端與內腔連通,導流孔另一端與第一腔體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體、第三腔體與第一腔體結構相同,所述第二閥芯、第三閥芯和第一閥芯結構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芯外壁上設置有與第一腔體內壁相配合的斜面,形成斜面密封,并且在外壁上形成棱角,所述導流孔設置在棱角處。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蓋上還設置有卸油口,卸油口的一端與外部連通,卸油口的另一端與與頂桿外壁相抵觸。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脹形機中的水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法蘭環與閥蓋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
【文檔編號】B21D26/033GK203664454SQ201320670002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8日
【發明者】林洪才, 姜宇峰 申請人:江蘇合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