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加工生產線的專用設備,尤其涉及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連續(xù)性的機加工設備除了需要加工部位具有連續(xù)加工的能力,還需要運輸裝置能連續(xù)性工作。為保證加工精度,有必要在切割過程中夾持零件。也即是說,除了運輸裝置能連續(xù)性工作外,工件的夾持操作也必須是連續(xù)的。現有技術沒有提供連續(xù)性夾持的裝置,操作者必須手動將運輸裝置送入的工件逐個放入夾具,然后將夾具送入加工部位。該方式下的生產線工作效率較低,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可實現零件的機械化夾持,提高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傳送裝置、夾持裝置以及裁切裝置,所述夾持裝置位于所述傳送裝置與裁切裝置之間,該夾持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多個支承輥、支撐帶以及撥盤,所述支承輥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上,所述支撐帶套在所述支承輥上,所述撥盤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板上,該撥盤的外圓周設有多個撥齒。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中,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多個定位板,該定位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或第二支撐板上,該定位板具有切割槽。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中,所述裁切裝置包括第一鋸片和第二鋸片,該第一鋸片和第二鋸片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帶的兩側。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中,所述第一鋸片和/或第二鋸片插入所述切割槽。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這種具有夾持裝置的裁切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至少兩個的支承輥的支持下,支撐帶組成弧形結構,該弧形結構與撥盤之間的距離小于工件的厚度。當工件被撥齒帶入支撐帶內時,支撐帶將工件壓在撥齒內。支撐帶與撥齒的共同固定工件,達到夾持工件的目的。支撐帶可固定撥齒帶入的每一個工件,達到連續(xù)夾持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裁切機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視圖,主要展示了傳送裝置;
圖3為圖2的A處的局部視圖;
圖4為圖2的另一局部視圖;
圖5為圖1的另一處局部視圖,主要展示了支撐臺和第一裁切電機;
圖6為圖1的又一處的局部視圖;
圖7為圖3的另一狀態(tài)下的示意圖,主要展示了第一裁切電機和第二裁切電機與送料裝置的位置關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圖1至7所述的本實用新型的這種裁切機,由傳送裝置100、夾持裝置200、裁切裝置300組成。所述夾持裝置200位于所述傳送裝置100與裁切裝置300之間,工件400由傳送裝置100進入,由夾持裝置200固定,再由裁切裝置300加工成型。
傳送裝置100包括傳送臺110、運輸組件120以及上料組件130。所述運輸組件120包括驅動源121、主動齒輪122、從動齒輪123以及傳送帶124,所述驅動源121的輸出軸連接至所述主動齒輪122,該主動齒輪122和從動齒輪123均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傳送臺110上,所述傳送帶124套在所述主動齒輪122和從動齒輪123上。驅動源121帶動主動齒輪122,主動齒輪122帶動傳送帶124送料。所述上料組件130包括用于堆疊工件400的料倉131,所述料倉131固定在所述傳送臺110上,該料倉131下方設有一出料口132,該出料口132位于所述傳送帶124上方。工件400在重力作用下堆疊在料倉131內,最下方的工件400與傳送帶124接觸。在傳送帶124的作用下,該最下方的工件400被移出。所述出料口132與傳送帶124的距離大于所述工件400的高度。由于出料口132與傳送帶124的距離有限,工件400僅能被一一移出,達到順序輸送工件400的目的。利用自重傳送工件400,取消了額外的驅動裝置,結構簡單,運行成本較低。較佳的,所述傳送臺110設有一定位片111,該定位片111具有一弧形壓制部112,該弧形壓制部112位于所述傳送帶124的上方。所述弧形壓制部112與傳送帶124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工件400的高度。弧形壓制部112對工件400形成一定的阻擋作用,保證工件400平整。但在后方工件400的推動下,前方工件400仍可被送出。
該夾持裝置200包括第一支撐板210、第二支撐板220、多個支承輥230、支撐帶240以及撥盤250。所述支承輥230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210和第二支撐板220上,所述支撐帶240套在所述支承輥230上。在本實施例中,支承輥230有四組,在兩個的支承輥230的支持下,支撐帶240組成弧形結構,該弧形結構與撥盤250之間的距離小于工件400的厚度。另外兩個支承輥230形成循環(huán)。所述撥盤250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板210上,該撥盤250的外圓周設有多個撥齒251。當工件400被撥齒251帶入支撐帶240內時,支撐帶240將工件400壓在撥齒251內。支撐帶240與撥齒251的共同固定工件400,達到夾持工件400的目的。支撐帶240可固定撥齒251帶入的每一個工件400,達到連續(xù)夾持的目的。較佳的,所述夾持裝置200還包括多個定位板260,該定位板260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210和/或第二支撐板220上,該定位板260具有切割槽261。所述裁切裝置300包括第一鋸片330和第二鋸片350,該第一鋸片330和第二鋸片350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帶240的兩側。所述第一鋸片330和第二鋸片350插入所述切割槽261。
所述裁切裝置300包括支撐臺310、第一裁切電機320、第一鋸片330、第二裁切電機340、第二鋸片350。所述支撐臺310設有第一支撐部311和第二支撐部312,所述第一裁切電機320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部311上,該第一裁切電機320的輸出軸連接至所述第一鋸片330。所述第二裁切電機340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撐部312上,該第二裁切電機340的輸出軸連接至所述第二鋸片350。所述第一鋸片330和第二鋸片350分別位于所述夾持裝置200的支撐帶240的兩側。第一鋸片330和第二鋸片350分別從兩端加工零件,提高生產效率,并保證加工的一致性。所述支撐臺310設有集料槽313,該集料槽313位于所述夾持裝置200的下方。零件被切下的碎屑落入集料槽,保持工作環(huán)境整潔。所述第一裁切電機320設有弧形孔321,一螺桿322伸入所述弧形孔321,該螺桿322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部311上。裁切電機和支撐部經弧形孔321和螺桿322連接,可根據需要調節(jié)螺桿322的位置,滿足不同尺寸工件400的加工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