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夾持異形件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異形件一般采用模具鑄造成型,而帶有半球結構的異形件在鑄造成型后還需要對其半球結構進一步校正加工,以更好地滿足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要求;但是,異形件由于其形狀的特殊性,現有的工裝很難與之匹配,從而無法滿足裝夾需求,導致異形件加工困難大、加工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工裝無法滿足異形件的裝夾需求導致其加工困難大、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夾持異形件的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用于夾持異形件的裝置,其特點在于,其包括有:
夾持部,所述夾持部具有殼體和空腔,所述空腔位于所述殼體內,所述空腔用于容納所述異形件,所述殼體的側壁設有定位孔,所述殼體的內壁具有內定位面,所述內定位面用于抵接所述異形件的外定位面;
定位軸,所述定位軸可穿設于所述定位孔以及所述異形件的內孔;
其中,所述內定位面與所述定位軸用于限制所述異形件與所述夾持部發生相對位移。
較佳地,所述定位軸包括垂直設置的第一軸、第二軸,所述定位孔包括與所述第一軸相對應的第一孔以及與所述第二軸相對應的第二孔。
采用如上設置,達到與異形件更好地匹配,夾持可靠性更高。
較佳地,所述第一軸的中段設有第一軸孔,所述第二軸可穿設于所述第一軸孔。
采用如上設置,第一軸、第二軸可實現相互限位。
較佳地,所述定位軸的首端設有把手。
采用如上設置,方便定位軸的安裝與拆卸。
較佳地,所述裝置還包括限位件,所述把手可通過所述限位件與所述殼體固定連接。
采用如上設置,定位軸固定在殼體上,從而異形件加工、上述裝置高速旋轉時,定位軸不會甩出,可靠性更高。
較佳地,所述限位件為穿設于所述把手的螺紋緊固件,所述殼體設有與螺紋緊固件相配合的螺紋孔。
采用如上設置,結構簡單、成本低。
較佳地,所述殼體的內壁還具有輔助內定位面,所述輔助內定位面與所述內定位面相對設置。
采用如上設置,異形件被夾持時,輔助內定位面面向異形件的輔助外定位面,輔助內定位面起到輔助限位作用。
較佳地,所述殼體的內壁還具有兩平壁面,兩所述平壁面分別位于所述內定位面、輔助內定位面的兩端之間,所述內定位面與兩所述平壁面均通過第一凹陷面過渡,所述內定位面與所述第一凹陷面相交,所述輔助內定位面與兩所述平壁面均通過第二凹陷面過渡,所述輔助內定位面與所述第二凹陷面相交。
采用如上設置,異形件被夾持時,第一凹陷面、第二凹陷面與異形件之間的空隙較大,便于從第一凹陷面、第二凹陷面處觀察異形件的狀態,同時也便于切屑排放、清理。
較佳地,所述第二凹陷面與至少部分所述輔助內定位面通過斜面過渡,所述斜面使得所述空腔沿著朝向所述空腔的開口的方向逐漸變大。
采用如上設置,與異形件的結構更加匹配。
較佳地,所述第一凹陷面、第二凹陷面為弧面。
采用如上設置,可以無死角清理切屑。
較佳地,所述殼體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與所述空腔的開口相對設置,所述底面與所述內定位面通過底部弧面過渡。
采用如上設置,底部弧面對異形件可以起到一定的限位、支撐作用。上述底部弧面可為圓弧面。
較佳地,所述殼體具有一開口面,所述空腔的開口位于所述開口面,所述開口面上設有凸起部。
采用如上設置,凸起部對異形件可以起到支撐作用,使得異形件不完全由定位軸支撐。
較佳地,所述凸起部的高度固定。
采用如上設置,設計加工階段完成凸起部尺寸的計算,操作人員不需要另行調節,操作簡單。
較佳地,所述凸起部與所述殼體一體成型。
較佳地,所述凸起部的高度可調節。
采用如上設置,凸起部可以滿足尺寸有差異的異形件。
較佳地,所述凸起部為螺紋緊固件或者彈性件。
較佳地,所述裝置還包括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夾持部固定連接。
采用如上設置,固定部的形狀尺寸可設計為適于機床裝夾,且不受空腔的大小影響。
較佳地,所述固定部為圓柱體。
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上述各優選條件,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例。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夾持異形件的裝置,采用內定位面、定位軸的結構分別與異形件的外定位面、內孔相匹配,可以很好地實現異形件的夾持,從而降低異形件的加工難度,具有加工成本低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異形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異形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用于夾持異形件的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夾持部和固定部的主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夾持部和固定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6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夾持部和固定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7為圖4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圖4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夾持部的俯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二軸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1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二軸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1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異形件被夾持時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異形件
110:圓柱部
111:外定位面
112:輔助外定位面
113:第一內孔
114:第二內孔
120:半球部
200:裝置
300:夾持部
310:殼體
321:內定位面
322:輔助內定位面
323:平壁面
324:第一凹陷面
325:第二凹陷面
326:斜面
327:底面
328:底部弧面
331:第一孔
332:第二孔
341:開口面
342:凸起部
350:空腔
400:第一軸
410:第一軸的首端
420:第一軸的末端
430:第一把手
450:第一軸孔
500:第二軸
510:第二軸的首端
520:第二軸的末端
530:第二把手
600:限位件
610:螺紋孔
700:固定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如圖1-13所示,一種異形件100以及一種用于夾持異形件100的裝置200。圖1-2示出了異形件100,具有圓柱部110和半球部120,圓柱部110的外表面具有一外定位面111、一輔助外定位面112,同時圓柱部110還具有第一內孔113、第二內孔114。圖3示出了裝置200,其包括夾持部300,定位軸。同時裝置200還包括一固定部700,固定部700與夾持部300固定連接。且本實施例中,固定部700為圓柱體,可在異形件100機加工時被裝夾到機床上。
如圖4-9所示,夾持部300具有殼體310和空腔350,空腔350位于殼體310內,空腔350用于容納異形件100,殼體310的側壁設有定位孔,殼體310的內壁具有內定位面321,內定位面321用于抵接異形件100的外定位面111。殼體310的內壁還具有輔助內定位面322,輔助內定位面322與內定位面321相對設置。異形件100被夾持時,輔助內定位面322面向異形件100的輔助外定位面112,輔助內定位面322起到輔助限位作用。
殼體310的內壁還具有兩平壁面323,兩平壁面323分別位于內定位面321、輔助內定位面322的兩端之間。內定位面321與兩平壁面323均通過第一凹陷面324過渡,內定位面321與第一凹陷面324相交。輔助內定位面322與兩平壁面323均通過第二凹陷面325過渡,輔助內定位面322與第二凹陷面325相交。異形件100被夾持時,第一凹陷面324、第二凹陷面325與異形件100之間的空隙較大,便于從第一凹陷面324、第二凹陷面325處觀察異形件100的狀態,同時也便于機加工后的切屑排放、清理。第二凹陷面325與至少部分輔助內定位面322通過斜面326過渡,斜面326使得空腔350沿著朝向空腔350的開口的方向逐漸變大。與異形件100的結構更加匹配。如圖6、圖8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二凹陷面325與上半部分的輔助內定位面322通過斜面326過渡。第一凹陷面324、第二凹陷面325為弧面??梢詿o死角清理切屑。
殼體310同時具有一底面327,底面327與空腔350的開口相對設置,底面327與內定位面321通過底部弧面328過渡。底部弧面328對異形件100可以起到一定的限位、支撐作用。上述底部弧面328可為圓弧面。
殼體310具有一開口面341,空腔350的開口位于開口面341,開口面341上設有凸起部342。凸起部342對異形件100可以起到支撐作用,使得異形件100不完全由定位軸支撐,防止定位軸變形。本實施例中,凸起部342的高度可調節。可以滿足尺寸有差異的異形件100。且本實施例中,凸起部342為普通的螺紋緊固件。再一實施例中,凸起部也可為彈性件、彈性螺釘等。
其他實施例中,凸起部的高度也可固定??梢栽O置凸起部與殼體一體成型。設計加工階段完成凸起部尺寸的計算,操作人員不需要另行調節,操作簡單。
定位軸可穿設于定位孔以及異形件100的內孔。結合圖10-12,定位軸包括垂直設置的第一軸400、第二軸500,定位孔包括與第一軸400相對應的第一孔331以及與第二軸500相對應的第二孔332。第一軸400的中段設有第一軸孔450,第二軸500可穿設于第一軸孔450。
內定位面321與定位軸用于限制異形件100與夾持部300發生相對位移。第一軸400、第二軸500可實現相互限位。達到與異形件100更好地匹配,夾持可靠性更高。
定位軸的首端設有把手。本實施例中,第一軸的首端410設有第一把手430;第二軸的首端510設有第二把手530。第一軸的首端410與第一把手430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同時第一軸的末端420呈階梯狀,殼體310的相應的第一孔331也呈階梯狀,防止第一軸400移動過多。
裝置200還包括限位件600,把手可通過限位件600與殼體310固定連接。限位件600為穿設于把手的螺紋緊固件,殼體310設有與螺紋緊固件相配合的螺紋孔610。本實施例中,限位件600與第二把手530固定連接。第二軸500固定在殼體310上,從而異形件100加工、裝置200高速旋轉時,第一軸400、第二軸500均不會甩出,可靠性更高。
上述裝置200使用時:首先,將異形件100的外定位面111貼準裝置200的內定位面321;其次,第一軸的首端410穿過殼體310的第一孔331和異形件100的第一內孔113,第一把手430與第一軸400固定連接;再次,第二軸的末端520穿過第二孔332、異形件100的第二內孔114、第一軸孔450;然后,再將第二軸500通過限位件600固定在殼體310上;最后,裝置200裝夾于機床,進行對異形件100的機加工。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