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珩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采用強磁鋼連油石和基體以及采用燕尾槽控制油石漲縮的較為易用環保的珩磨頭。
背景技術:
珩磨是一種低速磨削加工法,珩磨加工因表面質量特新好,加工精度高,工藝經濟被大量用于各類零件空的精加工和表面光潔度的提高對于需要進行珩磨加工的孔徑25毫米以下的孔,一般采用單油石珩磨,但是對于要求高精度的產品,單油石珩磨在圓度,直線度上達不到要求,必須采用多油石珩磨頭加工。
現有的多油石工具多采用卡箍式結構,依靠兩道箍簧的張力來收回油石,由于現有設計的卡箍槽壁很薄,這使得磨頭在強度上受到影響,無法承受較大的珩磨壓力。
現有珩磨頭油石與基體連接方式多采用高頻焊接或者化學試劑粘接的方法,這些方法成本高,操作麻煩,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操作工人身體的損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克服現有的珩磨油石工具所存在的不足的磨削加工 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包括:殼體;頂桿,所述頂桿沿所述殼體的軸向穿設于所述殼體內,在所述頂桿的一端設有頂桿頭;油石座,所述油石座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側部,在所述油石座面向所述頂桿頭的一側設有驅動槽;所述油石座與所述頂桿頭相匹配;油石,所述油石設置在所述油石座背向所述頂桿頭的一側;尾帽,所述尾帽與所述頂桿的另一端連接。
在所述殼體內設有相互連通的第一連接腔及第二連接腔,所述第一連接腔與所述第二連接腔形成階梯結構;其中所述頂桿頭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腔內;所述頂桿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腔內,所述頂桿的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連接腔內,所述頂桿的一端與所述頂桿頭連接,所述頂桿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殼體,所述尾帽與所述頂桿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頂桿頭包括:頂桿座,所述頂桿座為圓柱形;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頂桿座的軸向設置在所述殼體上,所述定位槽的位置和形狀與所述油石座的位置和形狀相對應;驅動凸起,所述驅動凸起沿所述頂桿座的軸向設置在所述定位槽上,所述驅動凸起卡接在所述驅動槽內。
所述驅動槽為燕尾槽,所述驅動凸起為燕尾凸起。
所述定位槽與所述油石座面向所述定位槽的一面分別為傾斜設置。
所述油石通過磁鋼設置在所述油石座背向所述頂桿頭的一側。
在所述頂桿的另一端外側套設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位于所述尾帽與所述殼體之間。
在所述頂桿的另一端外側套設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位于所述尾帽與所述殼體之間。
在所述殼體的外側設有沿所述殼體的軸向設置的鎢鋼鑲條。
所述鎢鋼鑲條與所述油石座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鎢鋼鑲條與多個所述油石座相互間隔設置。
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在保證珩磨效果和精度的前提下,避免采用焊接和膠水粘接這些工序,既環保又無需拆解珩磨頭即可更換油石,極大節省了工廠的準備時間,簡化了工人的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結構透視圖;
圖4為圖3的B-B剖面圖;
圖5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殼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殼體側剖圖;
圖7為圖6的C-C剖面圖;
圖8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油石座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頂桿頭結構示意圖一;
圖10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頂桿頭結構示意圖二;
圖11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頂桿頭透視圖。
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附圖中附圖標記說明:
1-殼體 2-頂桿頭 3-頂桿
4-限位套 5-復位彈簧 6-尾帽
7-緊定螺釘 8-油石座 9-油石
10-鎢鋼鑲條 11-開口銷 12-油石安裝槽
13-燕尾槽 14-頂桿座 15-定位槽
16-燕尾凸起 17-鑲條安裝槽 18-第一連接腔
19-第二連接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11所示,本發明磨削加工裝置,包括:殼體1,頂桿頭2,頂桿3,尾帽6,限位套4,鎢鋼鑲條10,油石座8,油石條9,復位彈簧5,彈性開口銷11,內六角緊定螺釘7。殼體1內設有階梯孔,第一連接腔18內放置頂桿頭2,第二連接腔19內放置頂桿3,頂桿頭2通過彈性開口銷11與頂桿3相連,頂桿3伸出殼體1部分套接一限位套4,限位套4外放置復位彈簧5,頂桿3尾部設有螺紋,同樣尾帽6內孔也設有螺紋,兩者通過螺紋連接,同時尾帽6側面設有一螺紋孔,通過一緊定螺釘7防止尾帽6反轉脫落,殼體1端部表面均勻開有四個油石安裝槽12與四個鑲條安裝槽17,油石座8穿過油石安裝槽12通過底部斜面的燕尾槽13與頂桿頭2相配合,具體地,頂桿座14與油石座8相應的位置上開設向下傾斜的定位槽15,定位槽15內設置燕尾凸起16,燕尾凸起16卡接入燕尾槽13內,頂桿3收回狀態下能通過燕尾結構自動帶著油石座8縮回殼體1內部,油石座8上的強力磁鐵同時牽引油石9向內收縮。油石9亦放置在油石安裝槽12內,油石9與油石座8通過強力磁鋼相連。殼體1端部表面均勻鑲嵌四片鎢鋼鑲條10,用來輔助磨削,防止刮傷工件。
以上已對本發明創造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發明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創造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的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