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導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專用于彎管拋光機器人上的引導錐。
背景技術:
目前,彎管拋光工序大都是在電機輸出軸上裝上拋光輪,操作者用手抓住鋼管,將鋼管表面用力壓向拋光輪進行拋光,該種手工勞動的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效率低,產品質量也不高,安全可靠性低。近年來,在市場行情需求下拋光機也是存在的,但是彎管自身結構的特點,所以拋光比一般物體的拋光要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在現有拋光技術基礎上,為了配合磨頭進行彎管拋光的加工,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彎管拋光機器人上的引導錐。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彎管拋光機引導裝置,包括引導錐和引導錐座,所述引導裝置設置在副機械手的氣爪座上,引導錐座通過螺釘與氣爪座連接固定,引導錐與引導錐座通過螺紋配合,引導錐通過引導錐座的內壁定位,引導裝置與副機械手聯動。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主機械手加持彎管接近磨頭時,引導錐由副機械手帶動撐開磨頭中的砂帶,副機械手將引導錐推進入彎管的一端,引導錐與彎管之間過度配合,引導錐隨著副機械手的移動,引導彎管逐漸進入磨頭中進行拋光,待彎管進入時,副機械手的主軸轉動,將引導錐從彎管中撤離。
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引導錐有錐度,副機械手將引導錐推進入彎管的一端時,其錐度的作用可以減小沖擊,以防引導錐進入彎管時損壞彎管。
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設置為:引導錐不直接與引導錐座固定連接,采用分體式連接,因其需要經常更換,彎管引導錐上設置有安裝孔,使用扳手進行更換,同時為了增大引導錐的強度,進行表面熱處理,由于是分體式連接,所以只對引導錐進行熱處理,減小了熱處理的面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引導錐可以撐開磨頭中的砂帶,引導彎管逐漸進入磨頭中進行拋光,實現自動化的拋光,工作效率高,通過副機械手的帶動,排出了人工的不安全因素;引導錐進行表面熱處理,增大引導錐的強度;引導錐和引導錐座采用分體式連接,便于經常更換。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引導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彎管拋光機引導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引導裝置實施例的縱剖面構造圖。
圖中1.引導錐 ,2.引導錐座 ,3.副機械手 ,4.主機械手,5.彎管 ,6.磨頭 。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彎管拋光機引導裝置,包括引導錐1和引導錐座2,所述引導裝置設置在副機械手3的氣爪座31上,引導錐座2通過螺釘與氣爪座31連接固定,引導錐1與引導錐座2通過螺紋21配合,引導錐1通過引導錐座2的內壁22定位,引導裝置與副機械手3聯動。
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主機械手4加持彎管5接近磨頭6時,所述引導錐1由副機械手3帶動撐開磨頭6中的砂帶,副機械手3將引導錐1推進入彎管5的一端,引導錐1與彎管5之間過度配合,引導錐1隨著副機械手3的移動,引導彎管5逐漸進入磨頭6中進行拋光,待彎管6進入時,副機械手3的主軸32轉動,將引導錐1從彎管5中撤離。
在圖3所示,為使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更加合理,所述引導錐1有錐度11,副機械手3將引導錐1推進入彎管5的一端時,其錐度11的作用可以減小沖擊,以防引導錐1進入彎管5時損壞彎管5。
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例,所述引導錐1不直接與引導錐座2固定連接,采用分體式連接,因其需要經常更換,引導錐1上設置有安裝孔12,使用扳手進行更換,同時為了增大引導錐1的強度,進行表面熱處理,由于是分體式連接,所以只對引導錐1進行熱處理,減小了熱處理的面積。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乃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舉凡局部的變更或是修飾而源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而為熟習該技術的人所易于推知者,具不脫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