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凸輪磨削裝置和凸輪磨削方法。
背景技術:
內燃機的氣缸的進氣和排氣通過氣門的開閥動作進行。該氣門的開閥動作通過旋轉的凸輪的動作來進行。
有關氣門的開閥動作,從提高內燃機的輸出等觀點出發(fā),在內燃機低速旋轉時和高速旋轉時實施不同的開閥動作控制。
作為其控制裝置的之一,有德國專利發(fā)明第10333916號說明書所示的裝置,作為使氣門做動作的凸輪,設置低速用的第一凸輪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并根據(jù)內燃機的轉速,適當?shù)剡x擇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實施氣門的開閥控制。在該情況下,對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切換選擇通過氣門的挺桿與第一凸輪、和挺桿與第二凸輪在軸向上相對接觸移動來進行。
圖21~圖23是表示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配置關系的概略圖。由該概略圖可見,通常,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的最大升程量被設定得小,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最大升程量被設定得大于第一凸輪112。另外,關于兩凸輪112、114的相位,相對于旋轉方向(圖21的逆時針方向),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相位早于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即,氣門的開閥動作進行得早。因此,如圖21所示,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最大升程量的相位和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的最大升程量的相位為相互錯開的相位關系。
如圖22和圖23所示,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在軸向上鄰接配設。即,凸輪被配設為復合凸輪110。在該情況下,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都是,與相位對應地在前述的升程量方向上變化的凸輪輪廓以外的部分,即基圓部,以從凸輪旋轉軸線起算的固定的半徑r形成。這兩者的基圓部重合的固定的角度范圍成為共用面c。在該共用面c的范圍中,進行前述的挺桿與第一凸輪112之間、和挺桿與第二凸輪114之間的相對接觸移動。
針對由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構成的復合凸輪110的凸輪磨削,在凸輪磨削裝置中,通常通過砂輪t(參照圖22和圖23)來進行。可以考慮對該復合凸輪110的磨削使用日本特開平4-13560號公報的磨削方法,在對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中的一個凸輪進行切入磨削之后,對另一個凸輪進行切入磨削。
例如,圖22和圖23示出了首先實施對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的磨削、之后實施對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磨削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基于預先設定的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的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由砂輪t實施對第一凸輪112的磨削。對第一凸輪112的磨削使得在第一凸輪112的靠第二凸輪114側形成磨削殘部wd。之后,使砂輪t移動至與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對應的位置,基于預先設定的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由砂輪t磨削第二凸輪114。對第二凸輪114的磨削使得在第二凸輪114的靠第一凸輪112側形成磨削殘部we。就這樣,由凸輪磨削裝置磨削復合凸輪110。
在所述的凸輪磨削裝置的砂輪t對復合凸輪110的磨削中,如圖23所示,存在在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共用面c的范圍內的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線上產(chǎn)生磨削殘留的磨削殘部wd、we的問題。為了便于理解,圖22和圖23所示的磨削殘部wd、we的圖示被夸張地表示。具體而言,磨削殘部wd、we是幾μm左右的大小。
如果在共用面c的范圍內的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線上有磨削殘部wd、we,則前述的挺桿在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之間相對移動時,要越過該磨削殘部wd、we。因此,其動作不會順利進行,會影響對氣門的開閥控制。因此,需要縮短砂輪t相鄰兩次整形之間的間隔,頻繁地進行整形。
具體說明所述磨削殘部wd、we產(chǎn)生的問題。通常,如圖22和圖23所示,砂輪t的軸向寬度被設定為大于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軸向寬度。砂輪t的磨削面?zhèn)鹊膬啥诉吘塼a、tb由于磨削工件(即,凸輪),而產(chǎn)生所謂的研磨塌邊。即,兩端邊緣ta、tb的磨損發(fā)展得快于中央部而產(chǎn)生塌邊。
因此,現(xiàn)在,如圖22所示,在對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進行切入磨削的情況下,會使砂輪t位于其右端tg對準到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線上的位置。因此,砂輪t的左端tf處于從第一凸輪112的左側探出的位置狀態(tài)。由此,砂輪t的左端邊緣ta的塌邊不會影響對第一凸輪112的磨削。但是,砂輪t的右端邊緣tb的塌邊會影響對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部中的靠第一凸輪側部分的磨削,殘留磨削殘部wd。在圖22中,涂黑的部位是磨削殘部wd。此外,在圖22和圖23中,用假想線示出了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磨削量,同樣也為了便于理解而夸張地進行了表示。
接下來,在對第一凸輪112的磨削結束之后,如圖23所示,使砂輪t相對移動到第二凸輪114的位置,由砂輪t對第二凸輪114進行切入磨削。在該切入磨削中,使砂輪t位于其左端邊緣ta對準到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線wp上的位置。由此,砂輪t的右端tg處于從第二凸輪114的右側探出的位置狀態(tài),砂輪t的右側的塌邊不會影響對第二凸輪114的磨削。但是,砂輪t的左端邊緣ta的塌邊會影響對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線上的靠第二凸輪側部分的磨削,殘留磨削殘部we。該磨削殘部we和圖22的第一凸輪112的磨削殘部wd在圖23中一起被涂黑表示,殘留于第一凸輪112和第二凸輪114的邊界線上的位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夠在消除在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不同的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共用面的邊界線上產(chǎn)生的磨削殘部的同時磨削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凸輪磨削裝置和凸輪磨削方法。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是磨削復合凸輪的凸輪磨削裝置。
所述復合凸輪具有從旋轉軸線到外周面的升程量有變化的第一凸輪和從所述旋轉軸線到外周面的升程量有變化的第二凸輪。
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二凸輪以同軸方式在軸向上鄰接配設。
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二凸輪具有與互不相同的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相對應的形狀。
而且,該凸輪磨削裝置具備:機座;工件旋轉裝置,其載置于所述機座上,對所述復合凸輪繞所述旋轉軸線進行旋轉驅動并對所述復合凸輪實施繞所述旋轉軸線的相位控制;砂輪裝置,其載置于所述機座上,具備旋轉的砂輪;橫向移動裝置,其一邊對所述砂輪實施沿所述軸向的位置控制,一邊使所述砂輪相對于所述復合凸輪沿所述軸向進行相對橫向移動;切入移動裝置,其一邊對所述砂輪實施沿與所述軸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一邊使所述砂輪相對于所述復合凸輪沿與所述軸向交叉的方向進行切入移動;以及控制裝置,其控制所述工件旋轉裝置、所述橫向移動裝置及所述切入移動裝置。
而且,進而,所述控制裝置具有:共用面設定部,其基于設定了所述第一凸輪的對應相位的升程量的所述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設定了所述第二凸輪的對應相位的升程量的所述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求取在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二凸輪間升程量相同的共用面的相位范圍并進行存儲;第一凸輪磨削部,其控制所述工件旋轉裝置和所述切入移動裝置,磨削所述第一凸輪;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其控制所述工件旋轉裝置和所述橫向移動裝置,使所述砂輪從所述第一凸輪的所述共用面向所述第二凸輪的所述共用面移動,磨削所述共用面;第二凸輪磨削部,其控制所述工件旋轉裝置和所述切入移動裝置,磨削所述第二凸輪;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其控制所述工件旋轉裝置和所述橫向移動裝置,使所述砂輪從所述第二凸輪的所述共用面向所述第一凸輪的所述共用面移動,磨削所述共用面;以及整體動作部,其設定為使所述第一凸輪磨削部、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所述第二凸輪磨削部、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按照上述排列順序動作。
根據(jù)所述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由控制裝置中的共用面設定部掌握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共用面的角度范圍。這是基于第一凸輪的第一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的第二升程數(shù)據(jù)求取的。在由第一凸輪磨削部控制工件旋轉裝置和切入移動裝置,基于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對第一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進行了磨削之后,由第一共用面磨削部控制工件旋轉裝置和橫向移動裝置,在使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旋轉的同時使砂輪從第一凸輪的共用面向第二凸輪的共用面移動,由此磨削共用面。
接著,在由第二凸輪磨削部控制工件旋轉裝置和切入移動裝置,基于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對第二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進行了磨削之后,由第二共用面磨削部控制工件旋轉裝置和橫向移動裝置,在使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旋轉的同時使砂輪從第二凸輪的共用面向第一凸輪的共用面移動,由此磨削共用面。這樣,由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從第一凸輪向第二凸輪實施跨邊界線的磨削,由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從第二凸輪向第一凸輪實施跨邊界線的磨削,由此在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共用面,不會在邊界線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因為不出現(xiàn)使結束了第一凸輪磨削部對第一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部分的磨削的砂輪后退前進,而保持原樣地使砂輪橫向移動,磨削第一凸輪的共用面和第二凸輪的共用面,所以能夠防止在第一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部分和共用面之間產(chǎn)生沿切入方向的臺階部。即,在第一凸輪磨削部對第一凸輪的磨削結束后,使砂輪暫時后退,向邊界部位置橫向移動,再使砂輪前進并進行切入磨削的情況下,可能會在砂輪的前進位置上產(chǎn)生誤差,進而在第一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部分和共用面間產(chǎn)生切入方向的臺階部。
并且,因為不使結束了第二凸輪磨削部對第二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部分的磨削的砂輪后退前進,而保持原樣地使砂輪橫向移動,磨削第二凸輪的共用面和第一凸輪的共用面,所以能夠防止在第二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部分和共用面之間產(chǎn)生沿切入方向的臺階部。即,在第二凸輪磨削部對第二凸輪的磨削結束后,使砂輪暫時后退,向邊界部位置橫向移動,再使砂輪前進并進行切入磨削的情況下,可能會在砂輪的前進位置上產(chǎn)生誤差,進而在第二凸輪的共用面以外部分和共用面間產(chǎn)生切入方向的臺階部。
在所述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中,可以設定為所述第一凸輪磨削部對所述第一凸輪的磨削和所述第二凸輪磨削部對所述第二凸輪的磨削包括粗磨削、精磨削、微磨削及無火花磨削,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磨削和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磨削包括微磨削和無火花磨削,所述整體動作部設定為按照對所述第一凸輪的粗磨削、精磨削、對所述第二凸輪的粗磨削、精磨削的順序使所述第一凸輪磨削部和所述第二凸輪磨削部動作,進而,所述整體動作部設定為按照對所述第一凸輪的微磨削、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微磨削、對所述第二凸輪的微磨削、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微磨削、對所述第一凸輪的無火花磨削、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無火花磨削、對所述第二凸輪的無火花磨削、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無火花磨削的順序,使所述第一凸輪磨削部、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所述第二凸輪磨削部及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動作。
根據(jù)所述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因對第一凸輪的粗磨削、精磨削及對第二凸輪的粗磨削、精磨削,故在共用面處,在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邊界線上形成磨削殘部。能夠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的微磨削及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的微磨削來消除磨削殘部。
并且,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部的微磨削、無火花磨削從第一凸輪向第二凸輪實施跨邊界線的磨削,通過第二共用面磨削部的微磨削、無火花磨削,從第二凸輪向第一凸輪實施跨邊界線的磨削,由此在第一凸和第二凸輪的共用面處,不會在邊界線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所述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中,可以是,對所述第一凸輪的微磨削和無火花磨削、對所述第二凸輪微磨削和無火花磨削、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微磨削和無火花磨削及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微磨削和無火花磨削分別使所述復合凸輪繞所述旋轉軸線旋轉數(shù)圈,所述整體動作部以如下方式設定所述第一凸輪磨削部、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所述第二凸輪磨削部及第二共用面磨削部的動作:所述復合凸輪每旋轉兩圈,即按照所述第一凸輪、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所述第二凸輪、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順序重復實施所述微磨削,所述復合凸輪每旋轉兩圈,即按照所述第一凸輪、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所述第二凸輪、所述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所述共用面的順序重復實施所述無火花磨削。
根據(jù)所述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復合凸輪每旋轉兩圈所給與的微磨削時的進行的一次切入量的切入,被用于第一次旋轉的第一凸輪和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并被用于第二次旋轉的第二凸輪和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因此,與在第一凸輪旋轉第一圈時進行切入、在第一凸輪旋轉第二圈時進行切入,并將磨削兩次的切入量用于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第二凸輪、第二共用面磨削部的情況相比,本發(fā)明能夠抑制砂輪的摩耗。
并且,復合凸輪每旋轉兩圈所進行的無火花磨削時的復合凸輪的一圈旋轉量的返回量被用于第一圈的第一凸輪的加工、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的加工,并被用于第二圈的第二凸輪的加工、第二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的加工,因此,與第一凸輪的第一圈的無火花磨削時的復合凸輪的返回量及第一凸輪的第二圈的無火花磨削時的復合凸輪的返回量這兩者合計兩圈無火花磨削時的復合凸輪的返回量被用于第一共用面磨削部對共用面的加工、第二凸輪的加工、第二共用面磨削部的加工的情況相比,本發(fā)明能夠抑制砂輪的摩耗。
另外,進而,在共用面上,形成從第一凸輪到第二凸輪的工具痕跡和從第二凸輪到第一凸輪的工具痕跡,復合凸輪每旋轉兩圈,便重疊地形成一次上述這樣工具痕跡,因此,便于與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接觸的挺桿在共用面上從第一凸輪向第二凸輪或者從第二凸輪向第一凸輪沿工具痕跡移動。
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方式的凸輪磨削方法是磨削復合凸輪的凸輪磨削方法。所述復合凸輪具有從旋轉軸線到外周面的升程量有變化的第一凸輪和從所述旋轉軸線到外周面的升程量有變化的第二凸輪。
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二凸輪以同軸的方式在軸向上鄰接配設。
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二凸輪具有與互不相同的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相對應的形狀。
所述凸輪磨削方法具有:
共用面設定工序,在該工序中,基于所述第一凸輪的被設定了對應相位的升程量的所述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所述第二凸輪的被設定了對應相位的升程量的所述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求取在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二凸輪間升程量相同的共用面的相位范圍并進行存儲;
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在該工序中,基于所述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由砂輪對所述第一凸輪進行切入磨削;
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在該工序中,使所述砂輪從所述第一凸輪的所述共用面向所述第二凸輪的所述共用面移動,磨削所述共用面;
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在該工序中,基于所述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由砂輪對所述第二凸輪進行切入磨削;以及
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在該工序中,使所述砂輪從所述第二凸輪的所述共用面向所述第一凸輪的所述共用面移動,磨削所述共用面。
所述凸輪磨削方法按照所述共用面設定工序、所述第一凸輪磨削工序、所述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所述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順序實施。
根據(jù)所述方式的凸輪磨削方法,不會在升程量、相位不同的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中的共用面的邊界線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亦無需頻繁地進行砂輪的整形。
附圖說明
根據(jù)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的詳細說明可了解本發(fā)明的所述以及更多的特點和優(yōu)點,在附圖中,對相同的元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
圖1是從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復合凸輪的主視圖。
圖2是從與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觀察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復合凸輪的側視圖。
圖3是將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復合凸輪用于凸輪控制機構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的右視圖。
圖6是示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的控制功能的框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工序流程。
圖8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共用面設定工序的詳細工序流程。
圖9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詳細工序流程。
圖10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詳細工序流程。
圖1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詳細工序流程。
圖12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詳細工序流程。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工序流程。
圖14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工序流程。
圖1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砂輪相對于第一凸輪、第二凸輪的軌跡的影像的展開圖。
圖16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橫向移動工序、空磨削工序的說明圖。
圖17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說明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說明圖。
圖19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說明圖。
圖20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說明圖。
圖21是從旋轉軸線方向觀察用于說明現(xiàn)有技術的復合凸輪的概略圖。
圖22是磨削用于說明現(xiàn)有技術的第一凸輪的狀態(tài)圖。
圖23是磨削用于說明現(xiàn)有技術的第二凸輪的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
首先,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對象即復合凸輪10。圖1是從旋轉軸線p方向觀察復合凸輪10的主視圖。圖2是從與旋轉軸線p正交的方向觀察構成復合凸輪10的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圖,是分別以最大的升程量圖示兩者的側視圖。
本實施方式的復合凸輪10,如圖2所示,構成為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在旋轉軸線p方向上鄰接配設。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凸輪12為低速用的凸輪,第二凸輪14為高速用的凸輪。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2的最大升程量小于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4的最大升程量。此外,如圖2所示,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在軸線p方向上的寬度相同。即,第一凸輪12的寬度wa和第二凸輪的寬度wb相同。
如圖1所示,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2的最大升程時的相位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4的最大升程時的相位不同。相對于內燃機的旋轉方向(圖1的逆時針方向),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4的相位早于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2。由此,對于內燃機的氣門的開閥動作而言,第二凸輪14進行得早于第一凸輪12。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4的最大升程量的相位和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2的最大升程量的相位處于相互錯開的相位關系,在從旋轉軸線p方向觀察的情況下,第一凸輪12的凸輪輪廓和第二凸輪14的凸輪輪廓處于相互探出的位置關系。此外,即使在沒有探出而是另一個凸輪輪廓位于一個凸輪輪廓內的情況下,最大升程量的相位也可以不同。這里,升程量是指從旋轉軸線p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外廓的距離。將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設為wp。
如圖1所示,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各自的凸輪外廓形狀用半徑r(從旋轉軸線p到凸輪外廓面的距離)進行定義。即,由不受相位變化影響地形成固定升程量的基圓面和該基圓面以外的根據(jù)相位變化而使升程量變化的輪廓變化面構成。在圖1中,用c1表示第一凸輪12的第一基圓面,用d1表示第一輪廓變化面。同樣地,用c2表示第二凸輪14的第二基圓面,用d2表示第二輪廓變化面。第一凸輪12與第二凸輪14的最大升程量和最大升程時的相位不同,因此第一基圓面c1與第二基圓面c2的相位范圍也不同,圖1將第一基圓面c1和第二基圓面c2的相位重合的相同面表示為共用面c。
圖3是示出對具備上述復合凸輪10的凸輪軸18上的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進行選擇性控制的凸輪控制機構16的一個例子的實施方式。在凸輪軸18配設有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該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相對于各自的氣門20配設,并相互一體化,構成復合凸輪10。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兩組復合凸輪10能夠分別與凸輪軸18一體旋轉,并且能夠沿軸向移動。
氣門20因挺桿22的擺動運動而上下移動。挺桿22與第一凸輪12或第二凸輪14選擇性地接觸,由此因第一凸輪12或第二凸輪14而擺動。具體而言,上述接觸通過挺桿22所具備的挺桿滾子23與第一凸輪12的接觸或挺桿滾子23與第二凸輪14的接觸來進行。第一凸輪12或第二凸輪14與挺桿22的選擇性接觸通過電磁螺線管等促動器24的銷26與一體配設于復合凸輪10的側部的螺旋槽形成體28的卡合來進行。在螺旋槽形成體28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該螺旋槽的槽邊旋轉邊在旋轉軸線p方向上錯位,前述銷26與該螺旋槽卡合,因凸輪軸18、復合凸輪10的旋轉,兩組復合凸輪10沿軸向移動。左右配設的螺旋槽形成體28的螺旋槽沿同方向形成,例如,通過銷26與一個螺旋槽形成體28的螺旋槽卡合而向右方移動。另外,通過銷26與另一個螺旋槽形成體28的螺旋槽卡合而向右方移動。由此凸輪的與挺桿22接觸的位置被切換。此外,促動器24的切換動作在挺桿22與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接觸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共用面c時進行。
接下來,利用圖4和圖5說明凸輪磨削裝置30。圖4表示俯視圖,圖5表示右視圖。此外,圖5省略了圖4中的尾座裝置58的圖示。這些圖中標記的x軸方向和z軸方向為相互正交的水平方向。
本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裝置30對具備上述復合凸輪10的作為工件w的凸輪軸18進行旋轉支承,并由圓筒狀的砂輪t進行磨削。凸輪磨削裝置30,如圖4所示,由帶監(jiān)視器的輸入裝置32;存儲裝置34;數(shù)值控制裝置40;驅動器單元42、44、46、48;機座54;砂輪座50;主軸裝置56;尾座裝置58及工件臺65構成。
通過作業(yè)者的操作,能夠從帶監(jiān)視器的輸入裝置32讀取用于確定作為磨削對象的復合凸輪10的形狀的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在本實施方式中,讀取表示圖1所示的第一凸輪12的外廓形狀的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表示第二凸輪14的外廓形狀的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分別具有多個相位和多個升程量。即,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具有第一凸輪12的從0度到360度等間隔地分配的多個相位和多個凸輪升程量,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具有第二凸輪14的從0度到360度等間隔地分配的多個相位和多個凸輪升程量。通過作業(yè)者的操作,從帶監(jiān)視器的輸入裝置32讀取用于確定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相位的相位數(shù)據(jù)。在本實施方式中,圖1所示的第一凸輪12的從基準相位到最大升程時的相位的角度α1和第二凸輪14的從基準相位到最大升程時的相位的角度α2作為相位數(shù)據(jù)被讀取。第一凸輪12的基準相位和第二凸輪14的基準相位實際上是相同的相位,但在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上,是不同的相位。
在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上,相位錯開,需要實施對齊數(shù)據(jù)上的相位的作業(yè),下面就說明一下這一問題。從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中找出最大升程時的相位q1。第一凸輪12的從基準相位到最大升程時的相位的角度是α1,因此根據(jù)δq1=q1-α1求取δq1,從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的各相位中減去δq1,對因減法而成為負值的相位加上360度,對因減法而超過360度的相位減去360度,由此將q修正為0≤q≤360,求取以基準相位為基準的修正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
從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中找出最大升程時的相位q2。第二凸輪14的從基準相位到最大升程時的相位的角度是α2,因此根據(jù)δq2=q2-α2求取δq2,從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的各相位中減去δq2,對因減法而成為負值的相位加上360度,對因減法而超過360度的相位減去360度,由此將q修正為0≤q≤360,求取以基準相位為基準的修正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如此,修正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修正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的相位對齊。將對齊了相位的修正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修正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在圖8的共用面設定工序的程序的流程中使用。
由作業(yè)者向帶監(jiān)視器的輸入裝置32詳細地輸入如下數(shù)據(jù)。即,輸入:
(a)第一凸輪12的寬度wa,
(b)第二凸輪14的寬度wb,
(c)砂輪t的寬度td、直徑h,
(d)空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a、主軸74的轉速na、砂輪t的切入量ja、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a、砂輪t的切入速度ua,
(e)粗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b、主軸74的轉速nb、砂輪t的切入量jb、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b、砂輪t的切入速度ub,
(f)精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c、主軸74的轉速nc、砂輪t的切入量jc、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c、砂輪t的切入速度uc,
(g)微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d、主軸74的轉速nd、砂輪t的切入量jd、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d、砂輪t的切入速度ud,
(h)無火花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e、主軸74的轉速ne、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e。
由作業(yè)者按照動作順序向帶監(jiān)視器的輸入裝置32輸入凸輪磨削處理的多個工序。在各工序之前,輸入上述(a)~(c)的數(shù)據(jù),在各工序中,輸入上述的(d)~(h)的數(shù)據(jù),并且輸入更加細致的動作順序。通過按照動作順序輸入凸輪磨削處理的多個工序,自動地制作圖7、圖13~14的凸輪磨削處理的程序。并且,按照在各工序之前輸入的數(shù)據(jù)、在各工序中輸入的數(shù)據(jù)和動作順序,由數(shù)值控制裝置40自動地制作圖8的共用面設定工序的程序、圖9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圖10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圖11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及圖12的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
凸輪磨削裝置30具備載置各種裝置的成為基部的機座54。在該機座54上載置有,能夠通過工件臺驅動裝置66沿z軸方向往復移動的工件臺65和能夠通過砂輪座驅動裝置68沿x軸方向往復移動的砂輪座50。該本實施方式的工件臺驅動裝置66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橫向移動裝置,砂輪座驅動裝置68相當于切入移動裝置。
在工件臺65上載置有,主軸裝置56,其具備與z軸平行且繞通過頂尖72的中心的主軸旋轉軸線旋轉的主軸74;和尾座裝置58,其具備在主軸旋轉軸線上設置的頂尖73。此外,主軸74能夠借助主軸驅動裝置76旋轉。該主軸驅動裝置76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工件旋轉裝置。另外,具有復合凸輪10的作為工件w的凸輪軸18由頂尖72和頂尖73夾持。此外,在主軸74設置有用于使作為工件w的凸輪軸18的旋轉相位與主軸74的旋轉相位一致的定位銷78,在作為工件w的凸輪軸18,安裝有夾頭77,在夾頭77形成有供定位銷78嵌合的嵌合孔(圖示省略)。由此,以定位銷78與嵌合孔嵌合的方式定位夾持凸輪軸18。
在砂輪座50之上載置有馬達等砂輪驅動裝置80,在砂輪座50軸支承有可旋轉的砂輪t。砂輪t由砂輪驅動裝置80經(jīng)由帶體、帶輪旋轉驅動。
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向驅動器單元42、44、46、48輸出控制信號,通過驅動控制各種驅動裝置68、76、66、80來控制各種裝置。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向驅動器單元42輸出控制信號,驅動控制砂輪座驅動裝置68,由此,控制砂輪座50x在軸方向上的位置亦即砂輪t的進退位置。另外,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向驅動器單元44輸出控制信號,驅動控制主軸驅動裝置76,由此控制主軸74在旋轉方向上的相位。另外,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向驅動器單元46輸出控制信號,驅動控制工件臺驅動裝置66,由此控制工件臺65在z軸方向上的位置。另外,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向驅動器單元48輸出控制信號,驅動控制砂輪驅動裝置80,由此控制砂輪t的轉速。
此外,驅動器單元44從主軸驅動裝置76的編碼器76e的檢測信號中獲取主軸74在旋轉方向上的實際相位,進行反饋控制。另外,驅動器單元42從砂輪座驅動裝置68的編碼器68e的檢測信號中獲取砂輪座50在x軸方向上的實際位置,進行反饋控制。另外,驅動器單元46從工件臺驅動裝置66的編碼器66e的檢測信號中獲取工件臺65在z軸方向上的實際位置,進行反饋控制。
具體而言,工件臺65的移動量由編碼器66e和驅動器單元46檢測。另外,砂輪座50向工件臺65側的移動量由編碼器68e和驅動器單元42檢測,如果指令信號亦即控制信號的移動量與由編碼器68e和驅動器單元42檢測到的實際移動量一致,則向數(shù)值控制裝置發(fā)送結束信號。并且,主軸74的相位由編碼器76e和驅動器單元44檢測,如果指令信號亦即控制信號的相位與由編碼器76e和驅動器單元44檢測到的實際相位一致,則向數(shù)值控制裝置發(fā)送結束信號。
另外,如圖5所示,以具有復合凸輪10的凸輪軸18的軸線p與主軸74的旋轉軸亦即主軸旋轉軸線一致的方式,將工件w夾持于頂尖72和頂尖73之間。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凸輪磨削裝置30中,主軸旋轉軸線(在圖5的例子中,與凸輪軸18的軸線p一致)與砂輪t的旋轉軸線亦即砂輪旋轉軸線在相同的水平面上。
接下來,說明數(shù)值控制裝置40的控制內容。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對實施對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磨削的各驅動裝置進行控制。即,控制作為工件旋轉裝置的主軸驅動裝置76、作為橫向移動裝置的工件臺驅動裝置66以及作為切入移動裝置的砂輪座驅動裝置68。
數(shù)值控制裝置40如圖6所示,具備用于控制所述各驅動裝置的各控制功能部。即,具備共用面設定部82、第一凸輪磨削部84、第二凸輪磨削部86、第一共用面磨削部88、第二共用面磨削部90及整體動作部92。
共用面設定部82是按照圖8的共用面設定工序的程序的流程設定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共用面c的功能部。
第一凸輪磨削部84是按照圖9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磨削的功能部。第二凸輪磨削部86是按照圖10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實施對第二凸輪14的磨削的功能部。
第一共用面磨削部88是按照圖11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實施對共用面的磨削的功能部。
第二共用面磨削部90是按照圖12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實施對共用面的磨削的功能部。
圖8是共用面設定工序的程序的流程。使用共用面設定工序,能夠求取共用面c的在順時針旋轉方向的開始相位亦即相位ca和共用面c的在順時針旋轉方向的結束相位亦即相位cb,下面說明該求法。
有關共用面設定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是在從帶監(jiān)視器的輸入裝置32進行了輸入后,使用第一凸輪12的從基準相位到最大升程時的相位的角度α1、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上的最大升程時的相位q1、第二凸輪14的從基準相位到最大升程時的相位的角度α2及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上的最大升程時的相位q2,進行相位對齊,使用該相位對齊后的修正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修正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
在圖8中,設定為相位q=0(s11a)。判斷在修正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和修正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中,相位q=0的時的升程量l1、升程量l2是否為升程量l1=升程量l2(s11b)。這里,升程量l1是修正第一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升程量l2是修正第二凸輪升程數(shù)據(jù)。在s11b中升程量l1=升程量l2為“是”的情況下,重復實施q=q+δq(這里,δq是增加量的規(guī)定的相位)(s11p)、對是否為q>360度進行判斷(s11q)及q=q-360的計算(僅限在s11q中為“是”的情況)(s11r),直至在s11b中變?yōu)椤胺瘛薄<矗谙辔籷=0、升程量l1=升程量l2的情況下,因為升程量l1=升程量l2的開始的相位ca不明,因此重復q加δq,以便從升程量l1=升程量l2為“否”開始。
在s11b中升程量l1=升程量l2為“否”的情況下,重復實施q=q+δq(這里,δq為增加量的規(guī)定的相位)(s11c)、對是否為q>360度進行判斷(s11d)及q=q-360的計算(僅限在s11d中為“是”的情況)(s11e)的動作,直至升程量l1=升程量l2變?yōu)椤笆恰薄<矗瑂11d和s11e是修正為q不超過360度且0≤q≤360的作業(yè)。
在s11f中升程量l1=升程量l2為“是”的情況下,設定為ca=q(s11g)。進而在s11n中反復實施設定為cb=q(s11h)、q=q+δq(δq為增加量的規(guī)定的相位)(s11j)、對是否為q>360度的判斷(s11k)、q=q-360的計算(僅限在s11k為“是”的情況)(s11m)的動作,直至升程量l1=升程量l2變?yōu)椤胺瘛薄?/p>
如果在s11n中升程量l1=升程量l2變?yōu)椤胺瘛保瑒t程序結束。如此,求取共用面c的順時針旋轉的開始相位亦即相位ca和共用面c的順時針旋轉的結束相位亦即相位cb。
圖9是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接下來說明使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對第一凸輪12的磨削。首先,以砂輪轉速m使砂輪旋轉(s14a),以主軸轉速n使主軸74旋轉(s14b)。設定為旋轉圈數(shù)n=0(s14c)。在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的位置(s14c),開始以切入速度u使砂輪t切入工件w,邊使工件w旋轉邊切入切入量j的量(s14e)。在邊使工件w旋轉邊切入切入量j的量的同時,與第一凸輪12的相位連動,基于第一凸輪12的升程量,使砂輪t前進后退。在切入量j的量的切入結束后,與第一凸輪12的相位連動,基于第一凸輪12的升程量,使砂輪t前進后退(s14f)。如果共用面c的相位ca與砂輪t對應(s14g)上,n=n+1,即對旋轉圈數(shù)n僅加1(s14h),在s14j中n=k為“否”的情況,重復進行從s14d到s14j。如果在s14j中n=k與否的判斷變?yōu)椤笆恰保瑒t結束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結束對第一凸輪的磨削。在后述的圖13的s21、s22中,上述k例如被設定為例如數(shù)字4~6。在后述的圖14的s33、s37、s42、s46中,上述k被設定為數(shù)字1。
圖10是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接下來說明使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對第二凸輪14的磨削。首先以砂輪轉速m使砂輪旋轉(s16a),以主軸轉速n使主軸74旋轉(s16b)。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之后,實施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情況下,將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砂輪轉速m、主軸轉速n設為與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砂輪轉速m、主軸轉速n相同的值。設定為旋轉圈數(shù)n=0(s16c)。在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的位置(s16d),開始以切入速度u使砂輪t切入工件w,邊使工件w旋轉邊切入切入量j的量(s16e)。在邊使工件w旋轉邊切入切入量j的量的同時,與第一凸輪12的相位連動,基于第二凸輪14的升程量,使砂輪t前進后退。在切入量j的量的切入結束后,與第二凸輪14的相位連動,基于第二凸輪14的升程量,使砂輪t前進后退(s14f)。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之后,實施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情況下,因為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中已經(jīng)切入了切入量j的量,因此設為s16e的切入量j=0。如果位于共用面c的相位ca與砂輪t對應上的位置(s16e),則n=n+1,即對旋轉圈數(shù)n僅加1(s16f),在s16g中n=k為否的情況下,重復實施從s16b到s16e。如果在s16g中n=k變?yōu)椤笆恰保瑒t結束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的程序,結束對第二凸輪的磨削。在后述的圖13的s26、s27中,上述k被被設定為例如數(shù)字4~6。在后述的圖14的s35、s39、s44、s48中,上述k被設定為數(shù)字1。
圖11是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接下來說明使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對共用面c的磨削。因為將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砂輪轉速m、主軸轉速n設定為與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砂輪轉速m、主軸轉速n相同的值,且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之后,實施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因此保持原樣繼續(xù)實施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中所做的以砂輪轉速m使砂輪t旋轉的動作和以主軸轉速n使主軸74旋轉的動作。雖然在圖11的流程中實際存在使砂輪t旋轉的步驟和使主軸74旋轉的步驟,但因如之前所述是繼續(xù)動作,因此省略了圖示。
在共用面c的相位ca與砂輪t對應(s15a)上的同時,以橫向速度s使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第二凸輪14側橫向移動(s15b)。因為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中已經(jīng)切入了切入量j的量,因此僅通過使砂輪t向第二凸輪14側橫向移動,即可實施對共用面c的磨削。使砂輪t橫向移動僅砂輪的寬度td的量,如果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s15c),則結束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結束對共用面c的磨削。
圖12是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的流程。接下來說明使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對共用面c的磨削。因為將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砂輪轉速m、主軸轉速n設定為與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的砂輪轉速m、主軸轉速n相同的值,且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之后,實施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因此保持原樣繼續(xù)實施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中所做的以砂輪轉速m使砂輪t旋轉的動作和以主軸轉速n使主軸74旋轉的動作。雖然在圖12的流程中實際存在使砂輪t旋轉的步驟和使主軸74旋轉的步驟,但如之前所述是繼續(xù)動作,因此省略了圖示。
在共用面c的相位ca與砂輪t對應(s17a)上的同時,以橫向速度s使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第一凸輪12側橫向移動(s17b)。因為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中已經(jīng)切入了切入量j的量,因此僅通過使砂輪t向第一凸輪12側橫向移動,即可實施對共用面c的磨削。在使砂輪t橫向移動僅砂輪t的寬度td的量的同時,如果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s17c),則結束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的程序,結束對共用面c的磨削。
作為使用上述各功能部對上述各驅動裝置實施動作控制的凸輪磨削處理的程序的流程,本實施方式有圖7所示的第一個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程序的流程和圖13~14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程序的流程。下面說明各實施方式。
圖13~14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程序的流程。接下來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在共用面設定工序(s11)中,使用之前說明的圖8的流程,求取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共用面c、即共用面c的順時針旋轉的開始相位亦即相位ca、共用面c的順時針旋轉的結束相位亦即相位cb。
在定位工序(s12)中,朝向空磨削開始位置,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進給,使工件w橫向進給。這里,空磨削開始位置是在z軸方向上砂輪t的右端tg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在x軸方向上使砂輪t的外周距工件w的外周離開切入量ja的位置。
此外,上述切入量ja如下所示。該空磨削時的切入量ja大于第一凸輪12或者第二凸輪14的最大升程量,是即使在空磨削前的砂輪座50的位置上使工件臺65橫向移動、砂輪t也不會與第一凸輪12、第二凸輪14形成干擾的量。即,最大升程量=升程數(shù)據(jù)的最大值-升程數(shù)據(jù)的最小值。另外,升程數(shù)據(jù)的最小值是第一基圓面c1、第二基圓面c2的半徑。
在空磨削工序(s13)中,以砂輪轉速ma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a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a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切入量ja的量。如此,工件w的第一凸輪12與砂輪t接觸。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粗磨削)(s21)中,以砂輪轉速mb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b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b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b的量。在該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粗磨削)(s21)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9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粗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b、主軸74的轉速nb、砂輪t的切入量jb、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b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b。kb被設定為例如數(shù)字4,從s14d到s14j的動作反復實施4次,在s14j之后,進一步旋轉,磨削工件w,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結束處理。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精磨削)(s22)中,以砂輪轉速mc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c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c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c的量。在該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精磨削)(s22)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9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精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c、主軸74的轉速nc、砂輪t的切入量jc、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c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c。kc被設定為例如數(shù)字4,從s14d到s14j的動作反復實施4次,在s14j之后,進一步旋轉,磨削工件w,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結束處理。
在上述的s21、s22中砂輪t對第一凸輪12的切入磨削中,在第一凸輪12的靠第二凸輪14側的邊界部形成磨削殘部wd(圖17)。涂黑示出了該磨削殘部wd。
在s23中,以切入速度ua使砂輪t向與工件w相反側后退僅切入量(ja+jb+jc)的量。
在s24中,使工作臺65左進砂輪t的寬度td,砂輪t的左端tf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即,第二凸輪14與砂輪t對應上。
在空磨削工序(s25)中,以砂輪轉速ma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a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a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a的量。如此,工件w的第二凸輪14與砂輪t接觸。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粗磨削)(s26)中,以砂輪轉速mb使砂輪旋轉,以主軸轉速nb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b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b的量。在該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粗磨削)(s26)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0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粗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b、主軸74的轉速nb、砂輪t的切入量jb、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b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b。kb被設定為例如數(shù)字4,從s16d到s16j的動作反復實施4次,在s16j之后,進一步旋轉,磨削工件w,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結束處理。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精磨削)(s27)中,以砂輪轉速mc使砂輪旋轉,以主軸轉速nc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c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c的量。在該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精磨削)(s27)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0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精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c、主軸74的轉速nc、砂輪t的切入量jc、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c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c。kc被設定為例如數(shù)字4,從s16d到s16j的動作反復實施4次,在s16j之后,進一步旋轉,磨削工件w,共用面c的相位cb與砂輪t對應上,結束處理。
在上述的s26、s27中砂輪t對第二凸輪14的切入磨削中,在第二凸輪14的靠第一凸輪12側的邊界部形成磨削殘部we(圖17)。涂黑示出了該磨削殘部we。
具體說明產(chǎn)生上述的磨削殘部wd、we的現(xiàn)象。通常,如圖16所示,砂輪t的軸向寬度被設定為大于低速用的第一凸輪112和高速用的第二凸輪114的軸向寬度。因實施對工件w亦即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磨削,故砂輪t的磨削面?zhèn)鹊膬啥诉吘塼a、tb產(chǎn)生所謂的研磨塌邊。即,兩端邊緣ta、tb的磨損發(fā)展得快于中央部,而產(chǎn)生塌邊。
在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切入磨削的情況下,使砂輪t位于其右端tg對準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的位置。由此,砂輪t的左端tf處于從第一凸輪12的左側探出的位置狀態(tài)。由此,砂輪t的左端邊緣ta的塌邊不會影響對第一凸輪12的磨削。但是,砂輪t的右端邊緣tb的塌邊會在第一凸輪12的靠第二凸輪14側造成影響,殘留磨削殘部wd。在圖16中,涂黑的部位為磨削殘部wd。此外,在圖16中,用假想線表示了第一凸輪12的磨削量,同樣也為了便于理解而夸張地進行了表示。
接下來,在對第一凸輪12的磨削結束后,如圖16所示,使砂輪t相對移動到第二凸輪14的位置,由砂輪t對第二凸輪14進行切入磨削。在該切入磨削中,使砂輪t位于其左端邊緣ta對準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的位置。由此,砂輪t的右端tg處于從第二凸輪14的右側探出的位置狀態(tài),砂輪t的右側的塌邊不會影響對第二凸輪14的磨削。但是,砂輪t的左端邊緣ta的塌邊會影響到對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的第二凸輪側的磨削,殘留磨削殘部we。該磨削殘部we和圖16的第一凸輪112的磨削殘部wd都被涂黑表示。
在s28中,以切入速度ua使砂輪t向與工件w相反側后退切入量ja的量。
在s31中,使工件臺65右進砂輪t的寬度td的量,砂輪t的右端tg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即,第一凸輪12與砂輪t對應上。
在空磨削工序(s32)中,以砂輪轉速ma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a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a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切入量ja的量。如此,工件w的第一凸輪12與砂輪t接觸上。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3)中,以砂輪轉速md使砂輪旋轉,以主軸轉速nd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d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d的量。在該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21)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9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微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d、主軸74的轉速nd、砂輪t的切入量jd、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d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d。kd被設定為數(shù)字1,從s14d到s14j的動作進行一次就結束。如此,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微磨削。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4)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1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s15)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微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d及主軸74的轉速nd。使s33中的以砂輪轉速md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d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保持不變。如此,對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到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微磨削。在工件臺65左進后,砂輪t的左端tf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即,第二凸輪14與砂輪t對應上。
在s34中消除涂黑表示的磨削殘部wd、we(圖17)。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5)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0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微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d、主軸74的轉速nd、砂輪t的切入量jd、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d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d。kd被設定為數(shù)字1,從s14d到s14j的動作進行一次就結束。砂輪t的切入量jd為零。這里,利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3)的切入量jd進行磨削,因此不會冒然切入。使在s33中的以砂輪轉速md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d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保持不變。如此,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微磨削。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6)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2的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17)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微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d及主軸74的轉速nd。使在s33中的以砂輪轉速md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d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保持不變。如此,對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到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微磨削。在工件臺65右進后,砂輪t的右端tg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即,第一凸輪12與砂輪t對應上。
通過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5),實施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ca的微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微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6),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向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微磨削,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三次旋轉)(s37)中,重復實施與s33相同的動作。如此,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微磨削。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三次旋轉)(s38)中,重復實施與s34相同的動作。如此,對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到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實施微磨削。在工件臺65左進后,第二凸輪14與砂輪t對應上。
通過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三次旋轉)(s37),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ca的微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微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三次旋轉)(s38),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向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微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四次旋轉)(s39)中,重復實施與s35相同的動作。如此,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微磨削。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四次旋轉)(s41)中,重復實施與s36相同的動作。如此,對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到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實施微磨削。在工件臺65右進后,第一凸輪12與砂輪t對應。
通過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四次旋轉)(s39),實施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ca的微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微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四次旋轉)(s41),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向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微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2)中,以砂輪轉速me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e使主軸74旋轉。在該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2)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9的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無火花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e、主軸74的轉速ne、砂輪t的切入量je、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e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e。砂輪t的切入量je為零。ke被設定為數(shù)字1,從s14d到s14j的動作進行一次就結束。如此,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無火花磨削。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3)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1的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s15)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無火花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e及主軸74的轉速ne。使在s42中的以砂輪轉速me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e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保持不變。如此,對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到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無火花磨削。在工件臺65左進后,砂輪t的左端tf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即,第二凸輪14與砂輪t對應上。
通過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2),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ca的無火花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無火花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3),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向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無火花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4)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0的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無火花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e、主軸74的轉速ne、砂輪t的切入量je、主軸74的旋轉圈數(shù)ke及砂輪t的切入速度ue。ke被設定為1,從s14d到s14j的動作進行一次就結束。砂輪t的切入量je為零。使在s42中的以砂輪轉速me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e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保持不變。如此,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無火花磨削。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5)中,實施之前所述的圖12的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17)的流程。在該流程中,使用預先設定的各種設定值、無火花磨削時的砂輪t的轉速me及主軸74的轉速ne。使在s42中的以砂輪轉速me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e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保持不變。如此,對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到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無火花磨削。在工件臺65右進后,砂輪t的右端tg對應到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線wp上。即,第一凸輪12與砂輪t對應上。
通過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4),實施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ca的無火花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無火花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5),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向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無火花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三次旋轉)(s46)中,重復實施與s42相同的動作。如此,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無火花磨削。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三次旋轉)(s47)中,重復實施與s43相同的動作。如此,對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到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實施無火花磨削。在工件臺65左進后,第二凸輪14與砂輪t對應上。
通過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三次旋轉)(s46),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ca的無火花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無火花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上wp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三次旋轉)(s47),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到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無火花磨削,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四次旋轉)(s48)中,重復實施與s44相同的動作。如此,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無火花磨削。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四次旋轉)(s49)中,重復實施與s45相同的動作。如此,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到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實施無火花磨削。在工件臺65右進后,第一凸輪12與砂輪t對應上。
通過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四次旋轉)(s48),實施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ca的無火花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無火花磨削,因此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不會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四次旋轉)(s49),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向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無火花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49)之后,使砂輪座50高速后退,防止砂輪t磨削第一凸輪12的輪廓變化面d1。
基于圖15,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砂輪t相對于第一凸輪12、第二凸輪14的軌跡。圖15是將第一凸輪12、第二凸輪14的外周展開為平面狀的圖。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在第一凸輪12的寬度wa和第二凸輪的寬度wb相同的條件下,砂輪t的寬度td設定為wa的2倍。如果td=2×wa=2×wb成立,則在后述的s34中,砂輪t的左端tf在第一凸輪12的左端通過ca和cb間的中間,在后述的s36中,砂輪t的左端tf在第一凸輪12的左端通過ca和cb間的中間。如此,在s34和s36中,能夠全面磨削共用面c。在td<2×wa=2×wb的情況下,在第一凸輪12的左端于ca和cb間的中間形成未磨削區(qū)域,在第二凸輪14的右端于ca和cb間的中間形成未磨削區(qū)域。相反,在td>2×wa=2×wb的情況下,在第一凸輪12的左端于ca和cb間的中間以及在第二凸輪14的右端于ca和cb間的中間都不形成未磨削區(qū)域,但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和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中砂輪t相對于工件w的橫向移動量增加。在從ca向cb旋轉期間,橫向移動可能不會結束,因此最好不要將砂輪t的寬度td設得過大。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3)中,從相位cb到相位ca,砂輪t位于第一凸輪12上。砂輪t的右端tg位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wp上,從相位cb到相位ca,砂輪t切入工件w僅切入量jd的量。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4)中,從相位ca到相位cb,砂輪t位于共用面c上。在相位ca,砂輪t位于第一凸輪12的共用面c上,在相位cb,砂輪t位于第二凸輪14的共用面c上。砂輪t從相位ca向相位cb移動,并且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右側移動僅砂輪t的寬度td,共用面c被消除的僅是在s33中被給與的切入量jd的量。這樣,為了在砂輪t來到相位ca時,使砂輪t開始相對于工件w向右側移動,當砂輪t來到相位cb時,使砂輪t停止相對于工件w向右側移動,而需要將工件w的橫向速度sd設定為最佳的值。主軸74的轉速nd被預先設定,根據(jù)轉速nd、砂輪t的寬度td、從相位ca到相位cb的角度,計算工件w的橫向速度sd。工件w以這樣求得的橫向速度sd實際相對于砂輪t向左側移動。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5)中,從相位cb到相位ca,砂輪t位于第二凸輪14上。砂輪t的左端tf位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wp上,從相位cb到相位ca,第二凸輪14被微磨削的僅是在s33中被給予的切入量jd的量。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6)中,從相位ca到相位cb,砂輪t位于共用面c上。在相位ca,砂輪t位于第二凸輪14的共用面c上,在相位cb,砂輪t位于第一凸輪12的共用面c上。砂輪t從相位ca向相位cb移動,并且,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左側移動僅砂輪t的寬度td,共用面c被消除的僅是在s33中被給予的切入量jd的量。工件w以橫向速度sd實際上相對于砂輪t向右側移動。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三次旋轉)(s37)中,重復實施與第一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3)相同的動作。即,砂輪t的右端tg位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wp上,從相位cb到相位ca,砂輪t切入工件w僅切入量jd的量。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三次旋轉)(s38)中,重復實施與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4)相同的動作。即,砂輪t從相位ca向相位cb移動,并且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右側移動僅砂輪t的寬度td,共用面c被微磨削的僅是在s37中被給予的切入量jd的量。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四次旋轉)(s39)中,重復實施與第二凸輪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39)相同的動作。即,砂輪t的左端tf位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wp上,從相位cb到相位ca,第二凸輪14被微磨削的僅是在s37中被給予的切入量jd的量。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四次旋轉)(s41)中,重復實施與相位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二次旋轉)(s41)相同的動作。即,砂輪t從相位ca向相位cb移動,并且,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左側移動僅砂輪t的寬度td,共用面c被微磨削的僅是在s37中被給予的切入量jd的量。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2)中,從相位cb到相位ca,砂輪t位于第一凸輪12上。砂輪t的右端tg位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wp上,從相位cb到相位ca,以切入量je=0,砂輪t向工件w切入的僅是工件w的撓曲的返回量。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3)中,砂輪t從相位ca向相位cb移動,并且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右側移動僅砂輪t的寬度td,共同面c被消除的僅是工件w的撓曲的返回量。主軸74的轉速ne被預先設定,根據(jù)轉速ne、從相位ca到相位cb的角度,計算工件w的橫向速度se。工件w以如此求得的橫向速度se實際上相對于砂輪t向左側移動。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4)中,砂輪t的左端tf位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間的邊界線wp上,從相位cb到相位ca,第二凸輪14被無火花磨削的僅是工件w的撓曲的返回量。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5)中,砂輪t從相位ca向相位cb移動,并且,砂輪t相對于工件w向左側移動砂輪t的寬度td,共用面c被無火花磨削的僅是工件w的撓曲的返回量。工件w實際上以橫向速度se相對于砂輪t向左側移動。
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三次旋轉)(s46)、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三次旋轉)(s47)、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四次旋轉)(s48)及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四次旋轉)(s49)是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2)、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一次旋轉)(s43)、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4)及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無火花磨削、第二次旋轉)(s45)的重復,省略說明。
根據(jù)所述本實施方式,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粗磨削)(s21)、第一凸輪磨削工序(精磨削)(s22)、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粗磨削)(s26)及第二凸輪磨削工序(精磨削)(s27)中產(chǎn)生的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的邊界部的磨削殘部wd、we被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微磨削、第一次旋轉)(s34)消除。從之后的s35到s49,不實施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那樣的磨削,因此在挺桿22于第一凸輪12和第二凸輪14之間相對移動時,不會像以往那樣要越過磨削殘部wd移動,其動作會順利進行。因此,無需頻繁地實施砂輪的整形。
對因砂輪t的磨削面?zhèn)鹊膬啥诉吘塼a、tb的塌邊而在共用面c形成磨削殘部wd、we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在共用面c以外(主要是第一輪廓變化面d1)的第一凸輪12的靠第二凸輪14側會因右端邊緣tb的塌邊而形成磨削殘部。并且在共用面c以外(主に第二輪廓變化面d2)的第二凸輪14的靠第一凸輪12側會因左端邊緣ta的塌邊而形成磨削殘部。即使共用面c以外的磨削殘部在邊界線wp上,因為在共用面c以外,氣門的挺桿都是通過第一凸輪12或者第二凸輪14的軸向的中間,所以共用面c以外的磨削殘部不可能接觸挺桿。為了強調共用面c的磨削殘部wd、we,在圖16~21中,省略了共用面c以外的磨削殘部。
接下來,說明圖7所示的第一個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流程。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的流程中,共用面設定工序(s11)、定位工序(s12)及空磨削工序(s13)是與前述圖8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凸輪磨削處理相同的工序,因此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詳細說明。如果考慮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s15)都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微磨削、第一次旋轉,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和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17)都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微磨削、第二次旋轉,則容易理解。
在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中,以砂輪轉速md使砂輪t旋轉,以主軸轉速nd使主軸74旋轉,以切入速度ud使砂輪t向工件w側切入僅切入量jd的量。如此,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磨削。
在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s15)中,使在s14中的以砂輪轉速md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d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使工作臺65左進僅砂輪t的寬度td。如此,對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到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實施磨削。在工件臺65左進后,砂輪t的左端tf與第一凸輪12的右端tg對應上。即,第二凸輪14與砂輪t對應上。
由第一凸輪磨削工序(s14)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ca的微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微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上wp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s15),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向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微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中,使在s14中的以砂輪轉速md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d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如此,對第二凸輪14的從相位cb到相位ca實施磨削。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17)中,使在s14中的以砂輪轉速md的砂輪t的旋轉和以主軸轉速nd的主軸74的旋轉持續(xù),使工作臺65右進僅砂輪t的寬度td。如此,對從第二凸輪14的相位ca到第一凸輪12的相位cb實施磨削。在工件臺65右進后,砂輪t的右端tg與第二凸輪14的左端tf對應上。即,第一凸輪12與砂輪t對應上。
由第二凸輪磨削工序(s16)實施對第一凸輪12的從相位cb到ca的微磨削,因為不實施從ca到cb的微磨削,所以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另外,通過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17),從第一凸輪12的相位ca向第二凸輪14的相位cb實施跨邊界線wp的微磨削,從而不會在共用面c的邊界線wp上產(chǎn)生磨削殘部。
在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s17)之后,使砂輪座50高速后退,防止第一凸輪12的輪廓變化面d1被砂輪t磨削。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針對微磨削、無火花磨削,實施了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和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但也可以針對粗磨削、精磨削也實施第一共用面磨削工序和第二共用面磨削工序。但是,因為存在粗磨削時的主軸74的轉速nb>精磨削時的主軸74的轉速nc>微磨削時的主軸74的轉速nd>無火花磨削時的主軸74的轉速ne的關系,如果轉速nb過大,則橫向速度s會過大,作為橫向移動裝置的工件臺驅動裝置66可能無法追隨,所以需要考慮降低轉速nb并降低橫向速度以使工件臺驅動裝置66能夠追隨。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將第一凸輪12作為低速用凸輪、將第二凸輪14作為高速用的凸輪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相反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