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轉向柱結構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
背景技術:
汽車轉向柱是汽車上重要的部件,通常由柱管和多個支架共同組成。現有的汽車轉向柱制造過程是先將下支架以及其他零件焊接到柱管上形成柱管分總成,再將上支架與柱管分總成固定。圖I為現有技術中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I所示,上支架I與柱管分總成2之間的固定是通過焊接在柱管分總成2上的下支架21實現的,上支架 ·I為結構對稱的沖壓件,上支架I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邊板11,邊板11上分別設置有安裝孔。上支架I跨騎在柱管22上,下支架21也為結構對稱的沖壓件,下支架21的兩側也設置有連接孔,通過在上述安裝孔和連接孔內穿設緊固螺栓5將上支架I與下支架21固定。具體地,緊固螺栓5的一端設置有緊固螺母3,緊固螺栓5的另一端與手柄總成4相連。手柄總成4鎖緊時,上支架I夾緊下支架21,整個轉向柱為緊固狀態。在將轉向柱安裝在整車上時,通常需要對轉向柱進行高度或深度的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先將手柄總成4松開,上支架I的邊板11發生向外的回彈,再對轉向柱進行調整。但是,現有的轉向柱當手柄總成4松開后,由于上支架I的邊板11與下支架之間產生的間隙過小,導致在調整過程中,上支架I與下支架2會發生干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以解決現有轉向柱在與整車裝配時,上支架與下支架發生干涉的問題,提高裝配質量。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包括柱管分總成和上支架,所述柱管分總成包括柱管;下支架,所述下支架焊接固定在所述柱管的外壁面,所述下支架上對稱設置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其中所述上支架包括兩個對稱的側板,所述兩個側板朝外張開,且分別與該上支架的中心軸線具有設定的夾角,所述夾角大于0°,小于或等于1° ;兩個側板上分別開設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連接裝置還包括緊固螺栓,所述緊固螺栓依次穿設在第一安裝孔、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和第二安裝孔中;所述緊固螺栓的第一端設置有緊固螺母,所述緊固螺栓的第二端固定連接手柄總成。如上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緊固螺母與所述上支架之間還設置有壓力軸承,所述壓力軸承套設在所述緊固螺栓上。[0012]如上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緊固螺母與所述壓力軸承之間設置有彈性墊圈,所述彈性墊圈套設在所述緊固螺栓上。如上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緊固螺母與所述壓力軸承之間設置有波形墊圈。如上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中,優選的是所述夾角為O. 6°。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轉向柱,其中包括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設置上支架的兩個側板與上支架中心軸線帶有設定的夾角,當對轉向柱進行深度或高度調整時,上支架與下支架之間留有間隙,從而不會發生干涉,提高了裝配質量。
圖I為現有技術中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中上支架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結構示意圖;圖4為手柄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中上支架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包括柱管分總成和上支架I,其中,柱管分總成由柱管22和焊接在柱管22外壁面的下支架21組成,下支架21為對稱結構的沖壓件,其上對稱設置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上支架I也為對稱結構的沖壓件,包括兩個對稱的側板12,呈八字形設置,即兩個側板12朝外張開,且分別與該上支架I的中心軸線具有設定的夾角,該夾角的范圍是大于0°,小于或等于1°,優選的是該夾角為0.6° ;兩個側板12上分別開設有第一安裝孔13和第二安裝孔14。該連接裝置還包括緊固螺栓5,依次穿設在第一安裝孔13、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和第二安裝孔14中;緊固螺栓5的第一端設置有緊固螺母3,第二端固定連接手柄總成4。手柄總成4鎖緊時,手柄總成4與緊固螺母3共同作用,將上支架I的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側板12向內壓緊,此時整個轉向柱為緊固狀態。當轉向柱與整車進行裝配時,放松手柄總成4,作用在側板12上的壓力釋放,側板12彈性回彈,在上支架I與下支架21之間釋放出間隙,從而在進行轉向柱深度或高度調整時,下支架21隨著柱管22擺動,不會刮蹭到上支架側板12的內壁面,使上支架I與下支架21之間不會發生干涉,提高了裝配質量。圖4為手柄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手柄總成的結構與現有技術中相同,包括手柄41和與手柄41固定的凸輪片42,凸輪片42與緊固螺栓5固定在一起,且凸輪片42上設置有凸起421,同時在上支架I的側板12上設置有與凸輪片42相配合的凸輪結構(未圖示)。當凸輪片42上的凸起421與凸輪結構上的高點配合時,手柄總成4會頂緊上支架I的側板12,該頂緊力與緊固螺母3的擰緊力配合,實現上支架I的夾緊。當凸輪片42上的凸起421與凸輪結構上的低點配合時,手柄總成4松動,上支架I的側板12回彈。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緊固螺母3與上支架I之間可以設置壓力軸承6,壓力軸承6套設在緊固螺栓5上,以保證緊固螺栓5的轉動靈活性。進一步地,當上支架I的側板12被釋放后,該側板12與下支架21之間的間隙仍要限定在設置范圍內。如果該間隙過大,會影響轉向柱深度或高度調整的準確性。因此,優選的是,在緊固螺母3與壓力軸承6之間設置彈性裝置7,如彈性墊圈或波形墊圈。以波形墊圈為例,當手柄總成4鎖緊時,波形墊圈被壓緊,甚至可能被壓成平墊圈;當手柄總成4放松后,之前被壓的波形墊圈會釋放一定的預緊力,控制上支架I的側板12回彈,進而控制上支架I的側板12與下支架21之間的間隙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轉向柱,其中包括本實用新型任意實施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通過設置上支架的兩個側板分別與上支架中心軸線帶有設定夾角,當對轉向柱進行深度或高度調整時,上支架與下支架之間留有間隙,從而不會發生干涉,提高了裝配質量。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包括柱管分總成和上支架,所述柱管分總成包括 柱管; 下支架,所述下支架焊接固定在所述柱管的外壁面,所述下支架上對稱設置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支架包括兩個對稱的側板,所述兩個側板朝外張開,且分別與該上支架的中心軸線具有設定的夾角;所述夾角大于0°,小于或等于1° ;兩個側板上分別開設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 所述連接裝置還包括緊固螺栓,所述緊固螺栓依次穿設在第一安裝孔、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和第二安裝孔中;所述緊固螺栓的第一端設置有緊固螺母,所述緊固螺栓的第二端固定連接手柄總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螺母與所述上支架之間還設置有壓力軸承,所述壓力軸承套設在所述緊固螺栓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螺母與所述壓力軸承之間設置有彈性墊圈,所述彈性墊圈套設在所述緊固螺栓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螺母與所述壓力軸承之間設置有波形墊圈。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為O. 6°。
6.一種汽車轉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該連接裝置包括柱管分總成和上支架,柱管分總成包括柱管和下支架,下支架焊接固定在柱管的外壁面,下支架上對稱設置有兩個連接孔,其中上支架包括兩個對稱的側板,兩個側板朝外張開,且分別與該上支架的中心軸線具有設定的夾角;兩個側板上分別開設有安裝孔;連接裝置還包括緊固螺栓,依次穿設在各安裝孔和連接孔中;緊固螺栓兩端分別設置有緊固螺母和手柄總成。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管分總成與上支架的連接裝置及汽車轉向柱通過將上支架的兩個側板設置成八字形,當對轉向柱進行深度或高度調整時,上支架與下支架之間留有間隙,從而不會發生干涉,提高了裝配質量。
文檔編號B62D1/18GK202754012SQ20122045004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5日
發明者李明輝 申請人:蒂森克虜伯富奧汽車轉向柱(長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