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成捆布料液壓托運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布料生產車間,在對纏繞成捆的布料進行托運時,基本是采用帶四個輪子的轉運架進行布料的搬運移動,而轉運架上的卷布輥在纏繞布料時,需要對輪子進行限位,以防止在纏繞布料時產生移動,同時轉運架在移動布料過程中,需要至少兩個人推動轉運架,特別是在轉彎的時候。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新穎,使用方便的成捆布料液壓托運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實現:一種成捆布料液壓托運裝置,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用以纏繞布料的卷布輥,機架后端底部設置有輪子,機架前端底部設置有支撐腳;位于機架前端前側設置有將機架前端頂起并拖動機架移動的托拉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托拉機構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裝有帶操作桿的液壓千斤頂;液壓千斤頂的升降桿頂部橫設有支架,支架兩端分別與一連接板上端相鉸接,兩連接板下端分別與一連桿中部相鉸接,連桿前端鉸接于底板前端,兩連桿后端通過連接桿連接在一起,連接桿中部連接有頂桿,頂桿上端設置有一球體;所述機架前端固連有一軸體,所述軸體底部開設有與所述球體相配合的球面槽。
進一步的,所述球體半徑小于所述球面槽半徑;所述底板后端兩側設置有腳輪,底板前端中部設置有一轉向輪。
進一步的,兩連桿還分別與一彈簧一端相連接,彈簧另一端固連于底板側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成捆布料液壓托運裝置結構新穎,設計合理,使用方便,并且只需要一個人即可操作,省時省力,節省人工,提高生產效率。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將通過具體實施例和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構造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托拉機構構造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左視圖;
圖中標號說明:1-機架、2-卷布輥、3-輪子、4-支撐腳、5-底板、6-操作桿、7-液壓千斤頂、8-升降桿、9-支架、10-連接板、11-連桿、12-連接桿、13-頂桿、14-球體、15-球面槽、16-腳輪、17-轉向輪、18-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一種成捆布料液壓托運裝置,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用以纏繞布料的卷布輥2,機架1后端底部設置有輪子3,機架1前端底部設置有支撐腳4;位于機架1前端前側設置有將機架1前端頂起并拖動機架移動的托拉機構,托拉機構將機架1前端頂起后使支撐腳4脫離地面,并拉動機架移動,將纏繞在卷布輥2上的成捆布料移動至指定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托拉機構包括底板5,所述底板5上安裝有帶操作桿6的液壓千斤頂7;液壓千斤頂7的升降桿8頂部橫設有支架9,支架9兩端分別與一連接板10上端相鉸接,兩連接板10下端分別與一連桿11中部相鉸接,連桿11前端鉸接于底板5前端,兩連桿11后端通過連接桿12連接在一起,連接桿12中部連接有頂桿13,頂桿13上端設置有一球體14;所述機架1前端固連有一軸體,所述軸體底部開設有與所述球體14相配合的球面槽15,擺動操作桿6時,驅動升降桿8上升,進而帶動連桿后端上擺,使球體14進入球面槽15中,球體14與球面槽15之間可相對轉動,使得整個托拉機構能夠相對機架轉動,便于帶動機架轉彎;操作桿8端部設置有把手,通過拉動把手便可拉動整個機架移動,只需要一個人操作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球體14半徑小于所述球面槽15半徑;所述底板5后端兩側設置有腳輪16,底板5前端中部設置有一轉向輪17。
在本實施例中,兩連桿還分別與一彈簧18一端相連接,彈簧18另一端固連于底板側部,在液壓千斤頂泄壓后,彈簧18的拉力能夠下拉連桿,使連桿后端下擺,進入使球體退出球面槽。
上列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