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學透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層透鏡的制作方法及其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時下,透鏡、配光鏡的制作成形方式,通常采用注塑成形;而鏡片較厚的透鏡采用注塑成形時,其冷卻成形時間較長,透鏡上不同位置的冷卻凝固時間不同,存在較大時間差,由此而導致透鏡不同位置的透光率、折射率、清晰度存在較大差異,降低了透鏡品質和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為縮短透鏡的注塑成形時間,減小透鏡不同位置透光率、清晰度的差異,提高透鏡品質,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層透鏡的制作方法及其注塑模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多層透鏡,包括基層透鏡和位于基層透鏡上部的頂層透鏡、位于基層透鏡下部的底層透鏡;所述頂層透鏡、基層透鏡、底層透鏡依序相互貼合粘結;所述基層透鏡邊緣部設有進料口;
所述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分別設有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為設置在基層透鏡上表面、下底面的U形凹槽,注塑通道的入口設置在基層透鏡的邊緣部并連通進料口;所述頂層透鏡下底面、底層透鏡上表面分別設有與U形凹槽相契合的條形凸脊;
所述基層透鏡上表面的注塑通道、下底面的注塑通道、進料口之間相互導通;
上述多層透鏡的制作方法為:
將透鏡分成兩次注塑成形:
c、先注塑成形基層透鏡;
所述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分別設有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為設置在基層透鏡上下表面的U形凹槽,注塑通道的入口設置在基層透鏡的邊緣部并連通進料口;
d、再同時注塑成形頂層透鏡、底層透鏡并將頂層透鏡、基層透鏡、底層透鏡粘合為一體;
通過往基層透鏡的進料口注塑,原料通過與進料口連通的注塑通道分別注入到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在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分別形成頂層透鏡、底層透鏡并粘連為一體。
此注塑方式成形的透鏡對比一體注塑成形的透鏡,透鏡冷卻成形的時間要大幅減少,而成形時間的減少能使透鏡不同位置的透光率、清晰度接近一致,提高了透鏡品質并提高了生產效率。
如圖2所示,一種注塑模具,用于上述b步驟透鏡的注塑成形;其包括上蓋、下蓋、模架,上蓋、下蓋均為設有半球體內腔的碗狀結構;模架包括上架、下架,上架、下架大小形狀相同,并鉸接連接在一起,其相互間可繞鉸接軸旋轉;上蓋嵌入上架、下蓋嵌入下架,上架、下架閉合時,上蓋、下蓋的內腔閉合形成模腔;
所述模腔邊緣部設有夾持凹槽,用于定位固定基層透鏡;注塑時將a步驟成形的基層透鏡置于模腔中部,將模腔間隔出上腔室、下腔室,上腔室用于注塑成形頂層透鏡、下腔室用于注塑成形底層透鏡;
所述上架、下架的開口端設有吊耳,方便打開模具;
吊耳的內側設有進料口;
優選的,所述上蓋、下蓋上還分別設有可控制開合的次進料口。
此模具可以使透鏡冷卻成形的時間要大幅減少,而成形時間的減少能使透鏡不同位置的透光率、清晰度接近一致,提高了透鏡品質并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多層透鏡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注塑模具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發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所示,一種多層透鏡,包括基層透鏡1和位于基層透鏡1上部的頂層透鏡2、位于基層透鏡1下部的底層透鏡3;所述頂層透鏡2、基層透鏡1、底層透鏡3依序相互貼合粘結;所述基層透鏡1邊緣部設有進料口11;
所述基層透鏡1的上表面、下底面分別設有注塑通道12,所述注塑通道12為設置在基層透鏡1上下表面的U形凹槽,注塑通道12的入口設置在基層透鏡1的邊緣部并連通進料口11;所述頂層透鏡2下底面、底層透鏡3上表面分別設有與注塑通道12(U形凹槽)相契合的條形凸脊321;
所述基層透鏡1上表面的注塑通道12、下底面的注塑通道12、進料口11之間相互導通。
上述多層透鏡的制作方法為:
將透鏡分成兩次注塑成形:
a、先注塑成形基層透鏡;
所述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分別設有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為設置在基層透鏡上下表面的U形凹槽,注塑通道的入口設置在基層透鏡的邊緣部并連通進料口;
b、再同時注塑成形頂層透鏡、底層透鏡并將頂層透鏡、基層透鏡、底層透鏡粘合為一體;
通過往基層透鏡的進料口注塑,原料通過與進料口連通的注塑通道分別注入到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在基層透鏡的上表面、下底面分別形成頂層透鏡、底層透鏡并粘連為一體。
此注塑方式成形的透鏡對比一體注塑成形的透鏡,透鏡冷卻成形的時間要大幅減少,而成形時間的減少能使透鏡不同位置的透光率、清晰度接近一致,提高了透鏡品質并提高了生產效率。
如圖2所示,一種注塑模具,用于上述b步驟透鏡的注塑成形;其包括上蓋5、下蓋6、模架,上蓋5、下蓋6均為設有半球體內腔的碗狀結構;模架包括上架71、下架72、鉸接軸73,上架71、下架72大小形狀相同,并鉸接連接在一起,其相互間可繞鉸接軸73旋轉;上蓋5嵌入上架71、下蓋6嵌入下架72,上架71、下架72閉合時,上蓋5、下蓋6的內腔閉合形成模腔;
所述模腔邊緣部設有夾持凹槽,用于定位固定基層透鏡;注塑時將a步驟成形的基層透鏡置于模腔中部,將模腔間隔出上腔室、下腔室,通過往基層透鏡的進料口注塑,原料通過與進料口連通的注塑通道分別進入上腔室、下腔室;上腔室用于注塑成形頂層透鏡、下腔室用于注塑成形底層透鏡;
所述上架71、下架72的開口端設有吊耳73,方便打開模具;
吊耳73的內側設有注塑口,注塑口連通所述進料口11;
優選的,所述上蓋5、下蓋6上還分別設有可控制開合的次進料口8。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