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模具結構領域,尤其涉及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對注塑產品的裝配間隙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內腔產品的制造,現有注塑模具經常用到抽芯結構或者在產品外圍增加幾個推塊頂出結構,從而成型產品。然而,具有抽芯結構的注塑模具,結構復雜,加工和后期維護成本高;采用幾個推塊頂出結構的注塑模具,無法保證產品上對應于幾個推塊頂出結構的裝配面平整,從而無法保證產品裝配間隙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旨在解決現有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結構復雜或者無法保證產品裝配面平整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包括:
定模板;
與所述定模板相對設置的動模板,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第一通孔;
安裝于所述定模板上的定模模芯;
安裝于所述動模板上且用于成型所述內腔產品的內腔的動模模芯;
用于成型并推頂所述內腔產品的開口邊緣的推塊,所述推塊具有供所述動模模芯穿過的過孔;
設于所述動模板背離于所述動模模芯的一側上的推板組件;以及
穿設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推桿,所述推桿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推板組件與所述推塊。
進一步地,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連通的第一容納槽,所述第一容納槽處安裝有導向套,所述導向套具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連通的第一導向孔,所述推桿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一導向孔。
進一步地,所述推板組件包括層疊設置的固定板與推板,所述固定板對應于所述推桿處開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處安裝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與所述推桿的端部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推桿的兩端分別通過緊固件連接于所述推板組件與所述推塊。
進一步地,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動模板朝向于所述定模板的一側對應于所述第二通孔處開設有第二容納槽,所述第二容納槽處可拆卸地連接有導向塊,所述導向塊具有與所述第二通孔相連通的第二導向孔,所述推塊上連接有導向桿,所述導向桿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二導向孔。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桿朝向于所述推板組件的一端設有用于防止所述導向桿分離于動模板的限位塊。
進一步地,所述定模模芯與所述推塊之間設有直身鎖。
進一步地,所述動模板上安裝有用于成型所述內腔產品的開口內深筋的動模鑲件。
進一步地,所述動模鑲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動模板的本體部、連接于所述本體部的第一臺階部及連接于所述第一臺階部的第二臺階部,所述推塊于所述過孔的內壁形成有與所述第一臺階部的側壁滑動配合的管位面以及與所述第二臺階部的側壁滑動配合的插穿面,在所述推桿的軸向上所述管位面的斜度小于所述插穿面的斜度。
進一步地,所述動模板上設有管位件,所述管位件具有朝向于所述定模模芯的第一斜面,所述推塊遠離于所述過孔的外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斜面滑動配合的第二斜面。
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模具合模時,安裝于定模板上的定模模芯、安裝于動模板上的動模模芯及推塊圍合形成用于成型內腔產品的注塑腔。在注塑成型后,注塑機開模,推板組件推動推桿帶動推塊移動,推塊推頂內腔產品的開口邊緣,將內腔產品推離于動模模芯,保證內腔產品的裝配面平整,從而保證內腔產品裝配間隙均勻。推塊復位至動模板,模具合模,準備下次注塑。該注塑模具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加工和后期維護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的裝配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中應用的推塊、推桿與導向桿的裝配示意圖;
圖3是具有開口內深筋的內腔產品的立體結構圖;
圖4是圖3的內腔產品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圖5是圖4的內腔產品的沿A-A線的剖視圖;
圖6是具有開口深內腔的內腔產品的立體結構圖;
圖7是圖6的內腔產品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圖8是圖6的內腔產品的沿B-B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閱圖1、圖2、圖5,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10;與定模板10相對設置的動模板20,動模板20上開設有第一通孔22;安裝于定模板10上的定模模芯11;安裝于動模板20上且用于成型內腔產品100a的內腔101的動模模芯21;用于成型并推頂內腔產品100a的開口邊緣102的推塊30,推塊30具有供動模模芯21穿過的過孔31;設于動模板20背離于動模模芯21的一側上的推板組件40;以及穿設于第一通孔22的推桿50,推桿50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推板組件40與推塊30。
模具合模時,安裝于定模板10上的定模模芯11、安裝于動模板20上的動模模芯21及推塊30圍合形成用于成型內腔產品100a的注塑腔。在注塑成型后,注塑機開模,推板組件40推動推桿50帶動推塊30移動,推塊30推頂內腔產品100a的開口邊緣102,將內腔產品100a推離于動模模芯21,保證內腔產品100a的裝配面平整,從而保證內腔產品100a裝配間隙均勻。推塊30復位至動模板20,模具合模,準備下次注塑。該注塑模具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加工和后期維護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內腔產品主要分為具有開口內深筋103的內腔產品100a(如圖3至圖5所示的電飯煲底座)或具有開口深內腔101的內腔產品100b(如圖6至圖8所示的水箱)。上述內腔產品均有內腔101與開口邊緣102,用于制造內腔產品的注塑模具適用于加工上述內腔產品。
請參閱圖1、圖2,動模板20上開設有四個第一通孔22,對應地,四個推桿50對應穿設于第一通孔22,四個推桿50連接于推板組件40與推塊30之間。四個第一通孔22陣列布置于動模板20上,配置四個推桿50,對推塊30進行推頂,該方案傳力穩定,便于產品平穩推頂。推塊30的中部設有過孔31,動模模芯21穿設于過孔31,動模模芯21與定模模芯11相對設置。
進一步地,動模板20上開設有與第一通孔22相連通的第一容納槽23,第一容納槽23處安裝有導向套51,導向套51具有與第一通孔22相連通的第一導向孔511,推桿50滑動連接于第一導向孔511。該方案讓推桿50沿預定方向移動,提高推桿50使用壽命。該方案還能分擔下述導向桿60的力。每一第一通孔22處均設有第一容納槽23,并配置有導向套51,讓各個推桿50沿預定方向移動。
進一步地,推板組件40包括層疊設置的固定板41與推板42,固定板41對應于推桿50處開設有定位孔411,定位孔411處安裝有固定塊52,固定塊52與推桿50的端部相連接。該結構容易加工與裝配,便于與推桿50連接。定位孔411為沉頭孔,固定塊52包括相連接的柱狀部521及頭部522,固定塊52容納并限位于定位孔411。
進一步地,推桿50的兩端分別通過緊固件53連接于推板組件40與推塊30。該結構容易裝配,連接穩定。推塊30上開設有安裝孔32,推桿50的一端插接于該安裝孔32并通過緊固件53連接于推塊30上。推桿50的另一端與固定塊52通過緊固件53相連接。
進一步地,動模板20上開設有第二通孔24,動模板20朝向于定模板10的一側對應于第二通孔24處開設有第二容納槽25,第二容納槽25處可拆卸地連接有導向塊61,導向塊61具有與第二通孔24相連通的第二導向孔611,推塊30上連接有導向桿60,導向桿60滑動連接于第二導向孔611。該方案讓推塊30能在預定方向上平穩移動,而且通過更換導向塊61,即可再使用動模板20,讓模具更耐用,便于模具維護。推塊30上開設有安裝孔33,導向桿60的一端插接于該安裝孔33并通過緊固件63連接于推塊30上。導向塊61通過緊固件可拆卸地連接于動模板20上,容易裝拆,連接穩定。具體地,動模板20上開設有四個第二通孔24,推塊30上連接有四個導向桿60,四個導向桿60對應穿設于四個第二通孔24,讓推塊30能在預定方向上平穩移動。四個第二通孔24陣列布置于動模板20上,配置四個導向桿60,對推塊30進行導向,便于產品平穩推頂。
進一步地,導向桿60朝向于推板組件40的一端設有用于防止導向桿60分離于動模板20的限位塊62。在導向桿60朝向于動模板20移動時,限位塊62卡接于動模板20上,防止導向桿60分離于動模板20,即防止推塊30分離于動模板20,從而可以不用拆模的情況下將推塊30頂出進行快速維護和保養。限位塊62可一體成型于或組裝于導向桿60上,比如限位塊62通過緊固件63安裝于導向桿60。
進一步地,定模模芯11與推塊30之間設有直身鎖70。直身鎖70可以保證合模過程不錯位。直身鎖70包括安裝于推塊30上的凸塊71及安裝于定模模芯11上的凹塊72,凸塊71與凹塊72相配合,實現精定位合模。
進一步地,動模板20上安裝有用于成型內腔產品100a的開口內深筋103的動模鑲件80。動模鑲件80用于成型內腔產品100a的開口內深筋103,并在多次注塑成型后,通過更換動模鑲件80即可繼續使用模具,提高模具壽命。
進一步地,動模鑲件80包括設置于動模板20的本體部81、連接于本體部81的第一臺階部82及連接于第一臺階部82的第二臺階部83,推塊30于過孔31的內壁形成有與第一臺階部82的側壁滑動配合的管位面30a以及與第二臺階部83的側壁滑動配合的插穿面30b,在推桿50的軸向上管位面30a的斜度小于插穿面30b的斜度。管位面30a為非封膠斜面,插穿面30b為封膠斜面,管位面30a用于保護插穿面30b。該方案能防止批量生產中推塊30的封膠面因摩擦磨損而產生披風。優選地,管位面30a的斜度為5°,插穿面30b的斜度為7°。管位面30a與插穿面30b的斜度按需設置。
進一步地,動模板20上設有管位件90,管位件90具有朝向于定模模芯11的第一斜面90a,推塊30遠離于過孔31的外壁上設有與第一斜面90a滑動配合的第二斜面30c。管位件90分布于推塊30外圍,用于分解推塊30管位面30a的摩擦力,保證分型面不會錯位。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