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
技術領域:
,特別是涉及一種機殼及具有其的電機。
背景技術:
:在電機定子組件入機殼時,傳統方法采用熱套方法,即機殼溫度升高,軸承室尺寸變大使得定子組件順利進入,待冷卻到室溫時,定子組件與軸承室達到過盈配合,當定子組件與軸承室過盈量大時,會對軸承室有拉伸變形量。另外,為了加強電機的散熱性能,在機殼表面往往會均布著散熱筋,當采用熱套方法時,隨著機殼溫度升高,其尺寸會變大,相同材料的散熱筋和軸承室相比,因散熱筋的長度更長,導致其會產生更大的伸長量,由于散熱筋直接連接到軸承室四周,這樣會導致伸長的散熱筋對軸承室產生了擠壓力的作用,從而導致軸承室徑向圓周尺寸發生了變形。技術實現要素: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機殼及具有其的電機。一方面,本申請涉及一種機殼,包括:柱狀部,所述柱狀部內開設有容納腔,用于裝配定子組件,所述柱狀部一端開口;端面部,所述端面部與所述柱狀部一端連接;所述端面部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與所述柱狀部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壁與所述第一壁連接,且所述第二壁的縱截面為折線結構。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端面部還設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內開設有軸承室,且所述第二壁與所述凸出部連接。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折線結構包括第一折線結構和第二折線結構,所述第一折線結構一端與所述第一壁連接,所述第二折線結構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折線結構另一端和所述凸出部。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線結構和所述第二折線結構分別向外側延伸,且所述第一折線結構與第二折線結構在預設位置交匯。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線結構和所述第二折線結構分別向內側延伸,且所述第一折線結構與第二折線結構在預設位置交匯。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線結構沿與第一方向呈第一傾斜角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線結構沿與第一方向呈第二傾斜角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壁121的板面方向。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傾斜角為15-20°,所述第二傾斜角為35-40°。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柱狀部表面還設有散熱筋,所述散熱筋一端延伸至所述端面部處,且與所述凸出部具有預設距離。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散熱筋為多個,多個所述散熱筋沿所述柱狀部周向均勻分布。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壁處的散熱筋和位于所述第二壁處的散熱筋連接處開設有開頭結構。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開頭結構截面為三角形或弧形。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柱狀部和所述端面部一體形成。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折線結構處壁厚略大于所述第一壁壁厚。另一方面,本申請涉及一種電機,包括上述任一項實施例所述的機殼。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機殼,其中端面部的第二壁設置成折線結構,該折線結構至少能夠消除部分裝配定子組件后過盈量對端面部的拉伸應力,減少變形量。另外柱狀部表面設有散熱筋,該折線結構能夠部分消除熱套時散熱筋對凸出部的擠壓應力,減少變形量,同時能夠更好的散熱。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一實施例中機殼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所示機殼的剖視圖;圖3為圖1中所示機殼中的第一折線結構和第二折線結構整體受力分析示意圖;圖4為圖3中所示第一折線結構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圖5為圖3中所示第二折線結構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圖中:機殼100、柱狀部110、容納腔111、散熱筋112、開頭結構112a、端面部120、第一壁121、第二壁122、第一折線結構122a、第二折線結構122b、凸出部123、軸承室123a。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參考圖1和圖2,本申請一方面涉及一種機殼100,該機殼包括柱狀部110,該柱狀部110內開設有容納腔111,該容納腔111用于裝配定子組件(圖中并未示出),其中柱狀部110一端開口,同時該柱狀部110也具有一定壁厚。端面部120,該端面部120與柱狀部110一端連接,此處該端面部120可以與柱狀部110一體形成,比如可以將該柱狀部110和端面部120組成的機殼100一體鑄造成型,當然也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兩者之間固定連接。上述的端面部120包括第一壁121和第二壁122,其中第一壁121與柱狀部110一端連接,該第一壁121可以為直線壁,另外的第二壁122與第一壁121連接,該第二壁122的縱截面為折線結構,該折線結構至少能夠消除部分裝配定子組件后過盈量對端面部120的拉伸應力。采用上述的構造后,當部分該定子組件與部分端面部120過盈配合量大時,設置的折線結構能夠消除過盈量對端面部120的拉伸應力。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端面部120還設有凸出部123,該凸出部123內開設有軸承室123a,第二壁122與該凸出部123連接,其中上述當部分該定子組件與部分端面部120過盈配合量大時,此時定子組件與軸承室123a過盈配合量大,該折線結構能夠消除過盈量對該軸承室123a的拉伸應力。參見圖3,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折線結構具體的可以包括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其中第一折線結構122a一端與第一壁121連接,此處該第一折線結構122a一端可以與第一壁121圓弧過渡連接,避免應力集中,第二折線結構122b分別連接第一折線結構122a另一端和凸出部123,同樣,第二折線結構122b與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凸出部123連接處也可以采用圓弧過渡,避免出現應力集中。在本實施例中,折線結構的一種結構可以為: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分別向外側延伸,且第一折線結構122a與第二折線結構122b在預設位置交匯,此處預設位置其實是固定位置,由該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的長度和傾斜角確定。在本實施例中,折線結構另外一種結構可以為: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分別向內側延伸,且第一折線結構122a與第二折線結構122b在預設位置交匯,此處預設位置其實是固定位置,由該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的長度和傾斜角確定。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兩種結構的折線結構,其第一折線結構122a沿與第一方向呈第一傾斜角方向向外側或內側延伸,第二折線結構122b沿與第一方向呈第二傾斜角的方向向外側或內側延伸,且該兩種折線結構在預設位置交匯。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壁121的板面方向,其中第一傾斜角可以為15°,也可為20°,當然也可以為兩者之間的任何一個值,第二傾斜角可以為35°,也可以為40°,同樣也可以為兩者之間的任何一個值。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得機殼100能夠更好地散熱(機殼100后續與電機裝配,圖中并未示出),其中可以在柱狀部110表面設有散熱筋112,該散熱筋112一端延伸至端面部120處,且與凸出部123具有預設距離,此處的預設距離是指,散熱筋112的長度不能夠延伸至凸出部123,避免散熱筋對軸承室123a的直接影響,同樣,該散熱筋112也可以與機殼100一體鑄造成型,其中的折線結構至少還能夠部分消除熱套時散熱筋112對凸出部123的擠壓應力。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散熱筋112可以為多個,多個散熱筋112沿柱狀部110周向均勻分布,相應為了消除熱套時散熱筋112對凸出部123的擠壓應力。在本實施例中,位于第一壁121處的散熱筋112和位于第二壁122處的散熱筋112連接處開設有開頭結構112a,該開頭結構112a截面形狀可以為三角形或弧形或者其他形狀,該開頭結構112a在增加散熱面積的同時能夠減小應力形變對軸承室的影響。在本實施例中,折線結構處壁厚可以略大于第一壁121壁厚,例如第一壁121處(即平緩處)機殼厚度可以為2.8mm,而折線結構處的壁厚可以為3mm,通過增大折線結構處的表面積和體積,進而減小折線處的應力大小。對該機殼100結構進行受力分析,參考圖3、圖4和圖5,伸長的散熱筋112對軸承室123a的擠壓力沿半徑方向向內,大小為F1。對機殼100內部應力分析,在折線結構上接觸面處,力F1以應力σ的形式分布在截面上,與其平衡的力為F2(F2在圖中并未示出),將折線結構分成兩部分進行應力分析,即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其中第一折線結構高度L1,第二折線結構122b高度L2。第一折線結構122a處,端面部120受力平衡且上下表面面積均為A,則有:F1=F2σ1=F1A⇒σ1=σ2σ2=F2A]]>由于第一折線結構122a具有第一傾斜角(圖中所示α角)的偏斜,使得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應力產生了彎矩,當第一折線結構122a處于力偶平衡狀態時,會受到來自第二折線結構的彎矩MBA,該機殼100不是理想的剛性機殼,其具有一定的彈性模量。第一折線結構122a會在彎矩作用下彎向下側一定角度。同理分析第二折線結構122b的應力狀態,其具有第二傾斜角(圖中所示β角),有σ3=σ4,由于相互作用力的存在第二折線結構122b受到來自第一折線結構122a的彎矩作用力MAB,其中MAB=MBA,這樣第二折線結構會彎向上側一定角度。由于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同時相向彎折,導致此時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整體高度變小,高度減少量可以給受熱膨脹的軸承室提供伸長空間,減少了軸承室的內部受熱擠壓應力。同理,在熱套結束后,定子組件與端面部120達到了過盈配合,這時候,冷卻了的端面部120,由于定子組件與端面部120配合過盈量的存在,受到了拉伸應力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此時第一折線結構122a和第二折線結構122b變成同時背向彎折,來緩解端面部120的拉伸伸長量。另一方面,本申請涉及一種電機,包括上述任一項實施例所述的機殼100。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