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有關一種黏扣織物,尤指一種由柔軟組織所組成的黏扣織物。
背景技術:
黏扣織物,是針對現有技術中所稱魔鬼氈(商品名稱Velcro或Hook and Loop Fastener)的鉤部組織過于剛硬所作的改良,如本發明申請人所擁有的臺灣地區專利公告第M263013號專利案的“黏扣織物(Snapping Fabrics)”(對應于美國第7,231,789號專利案),臺灣專利公告第I376210號專利案(對應于美國第8,656,564號專利案)及臺灣地區專利公告第I432151號專利案(對應于美國第13/277,398號專利申請案)等。
如臺灣地區公告第M263013號專利案所示,該黏扣織物的鉤部組織因毛羽化纖維無一致的方向性,以致與環部組織的環圈黏扣效果很差。如圖1所示,其揭露一種現有技術中的黏扣織物,例如臺灣地區公告第I432151號專利案所示,該黏扣織物1包括一環部組織10及一鉤部組織20,該環部組織10在一地組織30的一表面突出并豎立多個環圈叢101,各環圈叢101是由多個超細纖維環圈102所組成;而該鉤部組織20亦在該地組織30的另一表面突出并豎立多個束狀纖維叢201,各束狀纖維叢201是由多根朝上豎立且無鉤狀頂端的羈絆纖維202所組成。因此,當這些羈絆纖維202與超細纖維環圈102在相互羈絆時,有下列缺點:
(1)就垂直方向的黏扣而言,當該黏扣織物在垂直向相互羈絆時,由于施力與朝上豎立且呈散開狀的羈絆纖維方向平行,所以無有效的垂直分量,使得在垂直方向的羈絆容易滑脫,以致該黏扣織物在垂直向的黏扣功能甚差;
(2)就水平方向的黏扣而言,當該黏扣織物在水平向相互羈絆時,由于施力與朝上豎立且呈散開狀的羈絆纖維垂直,以致施力幾乎等于對力矩有效的垂直分量,而對力矩無效的平行分量幾乎為0,因此施力幾乎以100% 的效率拉扯該朝上豎立且呈散開狀的羈絆纖維,使該羈絆纖維因為彎曲,進而失去黏扣效果。再者,因相互羈絆的施力點都在羈絆纖維的頂端,并以羈絆纖維的底端作為支點,而此轉動力矩放大了施力;所以羈絆纖維長度愈長則力矩愈大,使得羈絆纖維愈容易被彎曲,以致超細纖維環圈愈容易從羈絆纖維上滑脫,造成該黏扣織物在水平方向黏扣效果不佳;以及
(3)朝上豎立的羈絆纖維增加了該黏扣織物的厚度,并限制了黏扣織物的實用性。
因此,如何能有效地增加黏扣織物,例如作為鉤部組織的羈絆纖維與環部組織的環圈之間的羈絆作用力(摩擦力),乃相關研究者亟待克服的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黏扣織物,其由合成纖維織成,利用其熱可塑性,將一羈絆組織經由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使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被熱壓定型,進而和一第一地組織的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該夾角使得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具有一抵抗回復原來豎立狀態的應力(剛性),以致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與一環部組織的這些纖維環圈相互羈絆時能承受較大的施力,從而強化與增加該黏扣織物的黏扣功能。
為實現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是提供一種黏扣織物,其是由合成纖維織成,包括:一羈絆組織,其是經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過的組織,該羈絆組織具有一第一地組織及突出于該第一地組織的一表面的多個束狀纖維叢,且各束狀纖維叢具有多根傾斜狀羈絆纖維,其中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具有剛性并朝著同一方向傾斜,并與該第一地組織的所述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其中該夾角為大于5度小于60度;以及一環部組織,其具有一第二地組織及突出于該第二地組織的一表面的多個環圈叢,且各環圈叢具有多個纖維環圈;當該羈絆組織和該環部組織貼合接觸時,借由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和這些纖維環圈的互相鉤合或羈絆,以提供黏扣效果。
本發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黏扣織物,其是由合成纖維織成,利用其熱可塑性,將一羈絆組織經由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使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被熱壓定型,進而和一第一地組織的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該夾 角使得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具有一抵抗回復原來豎立狀態的應力(剛性);而一平面環部組織為分布在一平面上的多個纖維平面環圈;當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與這些纖維環圈相互羈絆時能承受較大之施力,從而強化與增加該黏扣織物的黏扣功能外,該平面環部組織可進一步降低該黏扣織物的厚度,從而可增加該黏扣織物的運用范圍。
為實現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所采取之技術手段是提供一種黏扣織物,其是由合成纖維織成,包括:一羈絆組織,其是經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過的組織,該羈絆組織具有一第一地組織及突出于該第一地組織的一表面的多個束狀纖維叢,且各束狀纖維叢具有多根傾斜狀羈絆纖維,其中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具有剛性并朝著同一方向傾斜,并與該第一地組織的所述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其中該夾角為大于5度小于60度;以及一平面環部組織,其具有分布在一平面上的多個平面環圈叢,且各平面環圈叢具有多個纖維環圈;當該羈絆組織和該環部組織貼合接觸時,借由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和這些纖維環圈的互相鉤合或羈絆,以提供黏扣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黏扣織物鉤部組織的朝上豎立且散開狀的羈絆纖維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黏扣織物的羈絆組織和環部組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環部組織另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將羈絆組織與環部組織貼合黏扣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將羈絆組織與環部組織織在同一織物不同布面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將羈絆組織及環部組織織在相異的兩塊織物上,并相互貼合成一正反面可互黏織物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將羈絆組織及環部組織織在相異的兩塊織物上,并相互貼合成一正反面可互黏織物,且在其中夾入一中介材的示意圖;以及
圖8為本發明黏扣織物之羈絆纖維具有珠狀末端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本發明黏扣織物包括一羈絆組織1,其是經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過的組織,該羈絆組織1具有一第一地組織11及突出于該第一地組織11的一表面的多個束狀纖維叢12,且各束狀纖維叢具有多根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其中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具有剛性并朝著同一方向傾斜,并與該第一地組織11的該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其中該夾角較佳為大于5度小于60度,最佳為大于15度小于50度。
事實上,該羈絆組織1的織造及形成型方式,計有如下所示:
(1)、提供由長纖紗織成緯編針織、經編針織或梭織的具環圈織物,其中經編針織可織造出經緯向皆具彈性的環圈織物;將該織物的一地組織11表面上的環圈頂部剪除,以形成一羈絆組織1,該羈絆組織1具有多個束狀纖維叢12,且各束狀纖維叢12是由多根羈絆纖維121所組成,將該羈絆組織1經由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使得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具有剛性并朝著同一方向傾斜,并與該第一地組織11的該表面形成一大于5度小于60度的傾斜夾角,以產生較佳的黏扣功能;以及
(2)、提供由長纖紗織成緯編針織、經編針織或梭織的雙層織物,將該雙層組織分割成兩塊織物,使任一塊織物的一布面形成一羈絆組織1,該羈絆組織1具有多個束狀纖維叢12,且各束狀纖維叢12是由多根羈絆纖維121所組成,將該羈絆組織1經由一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使得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具有剛性并朝著同一方向傾斜,并與該第一地組織11的該表面形成一大于5度小于60度的傾斜夾角,以產生較佳的黏扣功能。
該黏扣織物另包括一環部組織2,該環部組織2具有一第二地組織21及突出于該第二地組織21的一表面的多個環圈叢22,且各環圈叢22具有多個纖維環圈221。因此,當該羈絆組織1和該環部組織2貼合接觸時,借由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和這些纖維環圈221的互相鉤合或羈絆,進而提供一種柔軟材料,例如織物具有黏扣效果。
因此,該環部組織2實施時,其纖維粗細小于5丹尼,當纖維的丹尼數在0.5以下時,該環部組織2可用復合纖維紗織造并經開纖程序,該復合纖維紗經由現有技術的化學或機械開纖后,形成纖維數量比原來復合纖 維紗的纖維數量多,且比原來復合纖維紗的纖維更細的超細纖維。而這些纖維環圈叢22突出于該第二地組織21平面的高度(L2)約為0.2mm至4mm。
其中該環部組織2實施時,其可加入熱收縮纖維,因此染色時的高溫將使這些熱收縮纖維產生收縮,以致不會收縮的纖維環圈221因而更加地松散。
該復合纖維(composite fiber)可以是海島型復合纖維或分割型復合纖維;前者的開纖方法系以減量加工去溶除其中海的部分,僅保留島的部分,以達到超細纖化的效果,而后者的開纖方法則為機械分纖法或減量分纖法,以達到超細纖化效果。
所以,對突出于該第二地組織的該表面的多個復合纖維紗環圈叢進行一開纖程序,進而獲得這些超細纖維環圈221,而這些超細纖維環圈221可與這些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產生較佳的黏扣功能。
這些超細纖維環圈221與這些羈絆纖維121系以適當的粗細予以搭配,進而獲致容易相互羈絆織功能;例如以150D(丹尼)/48f(纖維數)聚酯長纖紗做為羈絆纖維121,以80D/72x12f超細纖維做為超細纖維環圈221;該羈絆纖維121的粗細是3.125D/f,而該超細纖維環圈221的粗細是0.093D/f。若選用1D/f做為纖維環圈221時,則該羈絆纖維121的單絲粗細以6D/f以上為佳,可增加纖維環圈221的單纖維強度。
再者,該黏扣織物的羈絆組織1及該黏扣織物的環圈組織2,可借由具雙面環圈組織的緯編針織物、經編針織物或梭織物來形成,使這些傾斜束狀纖維叢12與纖維環圈叢22分別形成在該織物的不同布面,并將該羈絆組織1的多個環圈經由剪毛及熱壓定型后,使得該織物一面為該羈絆組織1的多個傾斜束狀纖維叢12,而該織物另一面則為該環部組織2的多個環圈叢22。
如圖3所示,乃本發明環部組織的另一實施例,其是將前述實施例的環部組織改為非突出地組織平面的平面環部組織3,例如單面平紋緯編針織物,則可降低該環部組織的厚度,并擴大使用范圍。因此,該平面環部組織3實施時,這些環圈叢32局限在X軸與Y軸構成的平面;當纖維的丹尼數在1以下時,可用復合纖維紗織造的針織或梭織的多個平面環圈叢 32,當并經開纖程序加工后,使各環圈叢32具有多個超細纖維環圈321而成。
該平面環部組織3亦可以借由緯編針織物、經編針織物或梭織物的具單面環圈組織,以分別形成該羈絆組織1及該平面環部組織3在該織物的不同布面,并將羈絆組織1剪毛及熱壓定型而成。當該黏扣織物以單面環圈組織織成時,使身處一布面的該羈絆組織1在剪毛時,可設定為較短的纖維長度,搭配另一布面的平面環部組織3的纖維環圈321,則具有厚度薄與柔軟的特色,適合當作包巾使用。
如圖2所示,該羈絆纖維121與第一地組織11之間具有一傾斜角θ,該傾斜角θ可使施力具有對力矩有效的垂直分量,使垂直向的黏扣效果變好。
在先前技術中,已經對現有技術黏扣織物朝上豎立且呈散開狀的羈絆纖維在垂直向的黏扣效果很差的原因已詳加說明,但在實務上,黏扣織物除了垂直方向的黏扣效果外,尚須同時顧及水平方向的黏扣效果,以致在使用上才能符合實際需要。
請再參閱圖2,該羈絆纖維121與第一地組織11之間具有一傾斜角θ,該傾斜角θ可以降低施力對力矩有效之垂直分量,使得羈絆纖維121更能抵抗水平方向之施力,借以提升該黏扣織物的黏扣效果。
所以,作用力(施力)的垂直分量與平行分量系依據傾斜角θ的大小而決定,當傾斜角大于60度時,所增加的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黏扣效果不多;當傾斜角為45度時,則同時提升了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黏扣效果;當傾斜角小于5度時,雖然可大幅增進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黏扣效果,但過于傾斜的羈絆纖維121反而不容易被纖維環圈221所羈絆。因此,該羈絆纖維121與第一地組織11之間較佳的傾斜夾角為大于5度小于60度,最佳為大于15度小于50度。
特別是,該羈絆組織1的傾斜狀束狀纖維叢12經由剪毛及適當壓力、溫度及時間處理而成,其處理條件如下所示:溫度在攝氏140℃至250℃,在適當壓力下,歷經10秒至60秒進行熱壓定型,使得這些傾斜狀的羈絆纖維121具有熱壓定型后的剛性,同時該加熱定型處理程序使得該羈絆組 織1與該第一地組織11一起編織的結構體更加堅固,進而使這些傾斜束狀纖維叢12站立更加穩固,再次提升該黏扣織物的黏扣效果。
再者,該羈絆組織1的傾斜束狀纖維叢12突出于該第一地組織11平面的纖維長度會影響該羈絆組織1的整體厚度,也影響作用力力矩的大小,因此,該羈絆纖維121長度(L1)約為0.2mm至5mm為較佳,以約為0.4mm至3mm為最佳。
更進一步地,該羈絆組織1的熱壓定型程序條件及加工設備類似熱升華紙印花的加工方式,因此,該黏扣織物的羈絆組織1若采用熱升華紙印花,則可省去該熱壓定型程序。
本發明黏扣織物的織造方式為緯編針織物、經編針織物或梭織物,若在該第一、第二地組織11或21內加入彈性纖維,如商品名稱為Lycra(萊卡)的彈性纖維,則可增加該黏扣織物的彈性,以適合作為護具的繃綁用途。
如圖4所示,當該羈絆組織1和該環部組織2貼合接觸時,借由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和這些纖維環圈221的互相鉤合或羈絆,借由兩者所產生巨大的摩擦力,進而提供一種柔軟材料,例如織物具有黏扣效果。
如圖5所示,本發明在實施時,該羈絆組織1的傾斜束狀纖維叢12與該環部組織2的纖維環圈叢22是在同一織物的不同布面,亦即該羈絆組織1的第一地組織11與該環部組織2的第二地組織21為相同的地組織,因此該織物可借由緯編針織物、經編針織物或梭織物的具雙面環圈組織,以分別形成該羈絆組織1及該環部組織2在該織物的不同布面上;當該黏扣織物的不同布面對向貼合接觸時,該羈絆組織1上各傾斜束狀纖維叢12的多根羈絆纖維121被該環部組織2上各環圈叢22的多個纖維環圈221所羈絆,借由兩者所產生巨大的摩擦力,從而形成黏扣功能。
如圖6所示,乃本發明黏扣織物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該羈絆組織1與該環部組織2織在相異的兩塊織物上,并各自其非黏扣面貼合一黏著層4,例如雙面膠或涂布一層黏著劑,此舉使得該羈絆組織1與該環部組織2更形穩定,除方便裁切外,并可分別結合在產品的相異位置,以適合作為扣具的用途。
如圖7所示,乃本發明黏扣織物的再一實施例示意圖,該羈絆組織1及該環部組織2織在相異的兩塊織物上,且相互貼合成一正反面可互相黏 扣的織物,且在其中夾入一中介材5,例如彈性膜或微多孔透氣薄膜。本實施例相較于圖5所示的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的彈性更強,可作為需強力繃綁之護具材料。
其中作為中介材5的彈性膜或微多孔透氣薄膜可選自氯丁橡膠(Neoprene)薄片、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不透氣薄膜、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透氣薄膜、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ene)透氣薄膜或彈性織物等。
如圖8所示,乃該羈絆組織另一實施例示意圖,該羈絆組織1的傾斜狀束狀纖維叢12經由剪毛及熱壓定型而成,若在該剪毛與該熱壓定型工序之間加入一燒毛工序,使這些羈絆纖維121自由端均形成一珠狀末端122,該珠狀末端122可以產生類似傳統香菇頭型黏扣帶的鉤部功能,因而提升該黏扣織物互相鉤合或羈絆時的摩擦力,因而增加黏扣效果。
所以,經由前述的說明,本發明所示黏扣織物的技術特征在于,該黏扣織物是由合成纖維織成,其材料選自聚酯、尼龍、聚丙烯或聚丙烯腈,但不以此為限;該合成纖維亦可經由假捻之聚酯、尼龍、聚丙烯或聚丙烯腈之加工紗,使其具有蓬松性與卷曲性,此特性可提升該黏扣織物互相鉤合或羈絆時的摩擦力,因而增加黏扣效果。該羈絆組織1經過剪毛及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而使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121和該第一地組織11的表面形成一夾角,該夾角大于5度小于60度。
再者,該羈絆組織1是以合成纖維所織造而成,其單根纖維粗細大于3丹尼小于30丹尼,特別是這些羈絆纖維121中可加入如氧化鋯、鍺或活性碳等具遠紅外線放射性材料,使其具有對皮膚加溫效果。
此外,可用親水性纖維,例如聚丙烯酸酯、羊毛或棉等加入或當作地組織11、21,以便利用纖維的吸濕和放熱功能,達到保溫效果。
更進一步地,該環圈組織2單根纖維粗細小于5丹尼,其材料選自聚酯、尼龍、聚丙烯或聚丙烯腈,但不以此為限。
因此,經由前述的說明,使得該黏扣織物的柔軟性與纖維細度皆已無異于日常生活用布,且借由巨量的傾斜狀羈絆纖維121與纖維環圈221、321相互纏絆產生巨大的黏扣力,進而成為一種不需外加扣件,即具有黏扣功能的織物。
所以,經由本發明的實施,其所增益的功效在于:
(1)、該黏扣織物的黏扣效果可大幅提升,尤其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被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進而與該第一地組織的一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使得這些傾斜狀纖維具有一抵抗回復原來豎立形態的應力(剛性),以致在與這些纖維環圈相互羈絆時能承受較大的施力,從而強化與增加該黏扣織物的黏扣功能。
(2)、利用合成纖維的熱可塑性,使得該羈絆組織在熱壓定型同時,亦將該羈絆組織與該第一地組織一起被熱壓定型程序處理,使得該第一地組織和該羈絆組織的結構更形堅固,進而令這些傾斜狀纖維抵抗回復原來豎立形態的應力更大,從而強化與增加該黏扣織物的黏扣功能。
(3)、利用合成纖維的熱可塑性,使得該羈絆組織經由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與該第一地組織的一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以致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與這些纖維環圈相互羈絆時,該夾角可降低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所受力的垂直分量,并將之轉移成水平分量;換句話說,該夾角使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具有類似鉤子的鉤合效果,此舉可提升垂直方向黏扣力,從而強化與增加該黏扣織物的黏扣功能。
(4)、利用合成纖維的熱可塑性,使得該羈絆組織經由熱壓定型程序處理后,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與該第一地組織的一表面各自形成一夾角,經由這些傾斜狀羈絆纖維長度與夾角角度的各種搭配,可預先設計該黏扣織物的厚度及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黏扣效果,借以可提升黏扣織物的設計效率。
(5)、該黏扣織物的羈絆纖維與纖維環圈可分別形成在單一織物的正反布面,以較短的羈絆纖維搭配平面環部組織,除能有效降低厚度外,并可提升黏扣織物的柔軟度,且因該黏扣織物具備優異的吸水性,可制成隨意黏扣的圍巾、披肩及毛巾等商品。
(6)、由于該黏扣織物可如同布匹方式織造,形狀可隨意裁切,且又具備全面性黏扣的功能;若作為繃帶時,可用同一條繃帶繃綁身體之不同部位,使其用途無限廣泛,堪稱為黏扣物品的一大突破。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