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用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骨科外固定架經皮密封效果的組件結構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在骨科臨床工作中,外固定架是一種常用的固定器材,廣泛用于骨折、骨缺損、骨髓炎和骨骼畸形等傷病的治療,根據骨折愈合時間的需要,外固定架需要在肢體上佩戴數月甚至數年,因此,外固定架的力學穩定性和體內植入部位(通常是帶螺紋或不帶螺紋的釘棒)的生物相容性是決定其能否長期佩戴的主要因素。外固定架的植入釘棒一端固定在骨骼上,另一端通過皮膚與體外相通,由于其經皮部分不能與皮膚軟組織形成緊密的接觸或者封閉,使得外界細菌通過皮膚與釘棒間的縫隙進入體內造成釘道甚至骨組織感染,最終結果是外固定失敗,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功能恢復,因此,提高外固定架經皮部分與皮膚組織的生物密封效果,是降低釘道感染發生的最有效手段。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骨科外固定架經皮密封效果的組件結構,以提高外固定架在骨道內的把持力度和經皮部位的密封效果,從而降低針道感染的風險,改善患者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治療后的預后及功能恢復。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提高骨科外固定架經皮密封效果的組件結構,包括釘棒,釘棒兩端分別設置有自攻螺紋和夾持部,釘棒中段設置有螺帽,螺帽包括傘狀部,傘狀部上開設有若干設置有羥基磷灰石涂層或生長因子涂層的溝槽。
所述釘棒包括桿部和分別設置在桿部兩端的自攻螺紋和夾持部,所述螺帽包括螺紋筒和設置在螺紋筒兩端的尾部和傘狀部,所述螺帽沿其軸向開設有與釘棒配合的螺紋孔。
所述釘棒的桿部為表面光滑的圓柱結構,所述螺帽的螺紋筒為表面光滑的圓柱結構,尾部為橢圓柱結構。
所述桿部和螺紋筒的外表面設置有可抑制細菌生長的納米銀離子或石墨烯或抗菌素涂層。
所述螺帽尾部露于皮膚外且未覆蓋釘棒尾端的夾持部。
所述螺帽的螺紋筒直徑比釘棒的自攻螺紋外徑大1.5mm。
所述釘棒與螺帽一體成型設計,傘狀部以上的釘棒和螺帽均為表面光滑的圓柱結構,圓柱結構的外表面設置有可抑制細菌生長的納米銀離子或石墨烯或抗菌素涂層。
所述溝槽縱向開設在傘狀部上,傘狀部的尖端朝向夾持部。
所述夾持部為非完整圓柱結構設計,夾持部具有方便夾持的兩平行平面。
所述釘棒夾持部的長度為2cm,自攻螺紋的橫斷面直徑為2~5mm,傘狀部最寬處直徑較釘棒粗3~5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骨科外固定架應用過程中,針道感染是其最主要的并發癥,其中皮膚與釘棒接觸部位為針道感染的最常見部位,而皮下的空腔為針道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發明通過合理的設計螺帽和釘棒,傘狀部表面有縱行溝槽且有羥基磷灰石涂層或生長因子涂層,有利于細胞爬行生長,防止間隙形成,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密封效果,盡可能減少感染概率,同時,傘狀部與釘棒配合,在釘棒擰緊在骨干上之后,傘狀部能夠與骨干表面壓緊在一起,進一步提升了釘棒的機械穩定性,傘狀部與釘棒共同增加了對骨干的把持力。
進一步的,釘棒為尾端為夾持部,螺帽的圓柱形尾端可為橢圓柱結構,方便T型把手或電鉆固定進行相關操作。
進一步的,釘棒頭端螺紋部分有各種長度,可根據骨盆、四肢等部位需要的長度不同而選擇適當的長度,確保打入骨內的部分均為螺紋,增加半針對骨的把持力度。
進一步的,自攻螺紋的橫斷面直徑為2~5mm,可根據不同部位骨骼和情況和固定強度的需要選擇合適直徑的釘棒。
進一步的,螺帽的圓柱外表面為光滑結構,且設置有納米銀離子或石墨烯或抗菌素涂層,可有效抑制與表皮接觸部位的細菌生長。
進一步的,釘棒的桿部有各種長度,可根據固定部位軟組織的厚度選擇恰當的長度,確保其尾端露于皮膚外。
進一步的,螺帽有各種長度,可根據固定部位軟組織的厚度選擇恰當的長度,確保其尾端露于皮膚外且未覆蓋釘棒尾端夾持部,防止阻礙管針夾的安裝。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釘棒主視圖。
圖2為圖1仰視圖。
圖3為圖2的左視圖。
圖4為實施例1中螺帽結構主視圖。
圖5為圖4的俯視圖。
圖6為圖4的左視圖。
圖7為本發明組裝結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2主視圖。
圖9為圖8仰視圖。
圖10為圖9左視圖。
圖11本發明一體結構使用狀態示意圖。
附圖中:1、釘棒,11、自攻螺紋,12、夾持部,13、桿部,2、螺帽,21、傘狀部,22、溝槽,23、螺紋筒,24、尾部,25、螺紋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圖7所示,本發明包括釘棒1,釘棒1包括桿部13和分別設置在桿部13兩端的自攻螺紋11和夾持部12,釘棒1的桿部13為表面光滑的圓柱結構,夾持部12為非完整圓柱結構設計,夾持部具有兩平行的平面方便夾持;釘棒1中段設置有螺帽2,螺帽2沿其軸向開設有與釘棒1配合的螺紋孔25,螺帽2包括傘狀部21和螺紋筒23,傘狀部21上縱向開設有若干設置有羥基磷灰石涂層或生長因子涂層的溝槽22,傘狀部21的尖端朝向夾持部12,螺紋筒23兩端設置有尾部24和傘狀部21,螺帽2的螺紋筒23為表面光滑的圓柱結構,尾部24為橢圓柱結構,桿部13和螺紋筒23的外表面設置有可抑制細菌生長的納米銀離子或石墨烯或抗菌素涂層,螺帽2尾部露于皮膚外且未覆蓋釘棒1尾端的夾持部12,螺帽2的螺紋筒23直徑比釘棒1的自攻螺紋11外徑大1.5mm,釘棒1夾持部12的長度為2cm,自攻螺紋11的橫斷面直徑為2到5mm,傘狀部21最寬處直徑較釘棒1粗3到5mm。
如圖7所示,使用過程中,根據固定部位需要擰入骨內的長度選擇適當長度的釘棒1,確保釘棒1與骨接觸部位均為螺紋,增加其對骨的把持力,釘棒1外露部分長度以便于管針夾和連接桿固定為準;釘棒1置入方式與常規外固定架鋼針置入方式相同,可使用電鉆或T型把手擰入,置入過程中注意使用套筒保護軟組織,防止螺紋對軟組織造成損傷,釘棒1置入后,選擇適當長度的螺帽2,自釘棒1尾端將傘狀部傘狀膨大端向內擰緊于骨表面,螺帽2長度以擰緊后其外表面光滑的圓柱形螺紋筒23尾端露于皮膚外且未到釘棒1尾端為準,完成此兩步操作,即可連接管針夾與連接桿,完成外固定。
實施例2
如圖8-圖11所示,釘棒1與螺帽2一體成型設計,傘狀部21的尖端朝向夾持部12,傘狀部21以上的釘棒1和螺帽2均為表面光滑的圓柱結構,圓柱結構的外表面設置有可抑制細菌生長的納米銀離子或石墨烯或抗菌素涂層。
使用過程中,根據固定部位需要擰入骨內的長度選擇適當長度的釘棒1,確保釘棒1與骨接觸部位均為螺紋,其傘狀部21完全埋置在皮膚內,其螺紋筒23尾端露于皮膚外,完成此操作,即可連接管針夾與連接桿,完成外固定。
骨科外固定架應用過程中,針道感染是其最主要的并發癥,其中皮膚與釘棒1接觸部位為針道感染的最常見部位,而皮下的空腔為針道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發明設計的傘狀部,傘狀面上開設有縱行溝槽且有羥基磷灰石涂層或生長因子涂層,有利于細胞爬行生長,防止間隙形成,減少感染概率;螺帽外露的圓柱表面光滑,且有納米銀離子或石墨烯或抗菌素涂層,可抑制細菌生長,以進一步減少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