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沖壓模具的結構改進,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高速沖壓模具。
背景技術:
沖壓模具是沖壓生產必不可少的工藝裝備,是技術密集型產品。被加工零件的質量、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成本等,與沖壓模具的設計和制造有直接關系。沖壓產生的摩擦熱量會使沖壓模具溫度上升,由于高速沖壓模具沖壓速度高,所以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會比一般治具的溫度高出很多,高溫會導致工件以及高速沖壓模具本身受熱變形而出現誤差, 對于高速度沖壓的精度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高速沖壓模具自身會因高溫而容易損壞報廢。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該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能夠有效地將沖壓過程中產出的熱量及時帶走,在保證沖壓精度及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減少高速沖壓模具的變形及損壞,提高了高速沖壓模具的使用壽命。本發明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冷卻管路,所述冷卻管路內流通有冷卻液,所述冷卻管路的起始端為冷卻液進液口,所述冷卻管路的終端為冷卻液出液口 ;設有控制裝置,所述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用于監測高速沖壓模具內部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所述高速沖壓模具在運行過程中,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控制為20到M攝氏度,當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不在此控制范圍內時,所述溫度傳感器將溫度信息傳遞給所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控制冷卻液的流量和流速來維持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本發明所采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上模設有上模座,所述下模設有下模座,所述冷卻管路設有上、下兩組且分別設于所述上模座內和所述下模座內。所述上模座上端的每個側面中部都間隔向所述上模座內部開設有兩個盲孔狀的上冷卻槽道,且相鄰側面的最靠近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相連通,所有上冷卻槽道構成上冷卻管路,位于一個側面上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的開口分別為上冷卻管路的上冷卻液進液口和上冷卻液出液口,其余位于同一側面上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的開口間通過上連接管相連通。所述下模座下端的每個側面中部都間隔向所述下模座內部開設有兩個盲孔狀的下冷卻槽道,且相鄰側面的最靠近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相連通,所有下冷卻槽道構成下冷卻管路,位于一個側面上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的開口分別為下冷卻管路的下冷卻液進液口和下冷卻液出液口,其余位于同一側面上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的開口間通過下連接管相連通。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與上模座固定連接的上模固定墊板、沖頭固定板、卸料墊板和卸料板,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以及由下至上依次與下模座固定連接的下模墊板和下模板,所述溫度傳感器設有兩個且分別固定于所述沖頭固定板的中心部位和所述下模板的中心部位。設有冷卻液供應裝置和冷卻液收集裝置,所述冷卻液供應裝置與所述冷卻液進液口間連通有輸送管,所述冷卻液收集裝置與所述冷卻液出液口間連通有回流管。所述冷卻液供應裝置連通有一輸液泵,所述輸液泵位于所述輸送管上。所述控制裝置控制該輸液泵調節冷卻液的流量和流速。所述上模為凸模,所述下模為凹模。所述高速沖壓模具為沖壓次數可達3000次/分鐘的高速沖壓模具。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由于在高速沖壓模具內部增設了冷卻管路,冷卻管路中的冷卻液可以以熱交換的方式將沖壓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及時從高速沖壓模具內部傳導出去,降低了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并采用控制裝置根據溫度傳感器監測到的溫度信息來控制輸液泵調節冷卻液的流量,以使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因此該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在保證沖壓精度及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減少高速沖壓模具的變形及損壞,提高了高速沖壓模具的使用壽命。
圖1為本發明所述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所述上模座內的上冷卻管路布置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種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如圖1所示,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座11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與上模座固定連接的上模固定墊板12、沖頭固定板13、卸料墊板14和卸料板15,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座21以及由下至上依次與下模座固定連接的下模墊板22和下模板23,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冷卻管路,所述冷卻管路內流通有冷卻液,所述冷卻管路的起始端為冷卻液進液口,所述冷卻管路的終端為冷卻液出液口, 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用于監測高速沖壓模具內部溫度的溫度傳感器9。又如圖1所示所述冷卻管路設有上、下兩組且分別設于所述上模座11內和所述下模座21內,所述溫度傳感器設有兩個且分別固定于所述沖頭固定板13的中心部位和所述下模板23的中心部位。如圖1、2所示,所述上模座11上端的每個側面中部都間隔向所述上模座內部開設有兩個盲孔狀的上冷卻槽道3,且相鄰側面的最靠近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相連通,所有上冷卻槽道構成上冷卻管路,位于一個側面上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的開口分別為上冷卻管路的上冷卻液進液口 4和上冷卻液出液口 5,其余位于同一側面上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的開口間通過上連接管6相連通。下冷卻管路的結構與上冷卻管路類似,所述下模座下端的每個側面中部都間隔向所述下模座內部開設有兩個盲孔狀的下冷卻槽道,且相鄰側面的最靠近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相連通,所有下冷卻槽道構成下冷卻管路,位于一個側面上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的開口分別為下冷卻管路的下冷卻液進液口和下冷卻液出液口,其余位于同一側面上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的開口間通過下連接管相連通。如圖3所示,設有冷卻液供應裝置B、冷卻液收集裝置C和輸液泵D,所述冷卻液供應裝置B與所述高度沖壓模具A的上、下冷卻液進液口間連通有輸送管7,所述冷卻液收集裝置C與所述高度沖壓模具A的上、下冷卻液出液口間連通有回流管8,所述輸液泵D安裝于所述輸送管上,設有控制裝置E,所述控制裝置根據溫度傳感器監測到的溫度信息來控制輸液泵調節冷卻液的流量和流速,以使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保持在20到M攝氏度,并使上、下模保持一定的溫度差。所述上模為凸模,所述下模為凹模。所述高速沖壓模具為沖壓次數可達3000次/分鐘的高速沖壓模具。上述說明書及實施例僅為示例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任何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內的創作皆屬于本發明所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冷卻管路,所述冷卻管路內流通有冷卻液,所述冷卻管路的起始端為冷卻液進液口,所述冷卻管路的終端為冷卻液出液口 ;設有控制裝置,所述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用于監測高速沖壓模具內部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所述高速沖壓模具在運行過程中,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控制為20到對攝氏度,當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不在此控制范圍內時,所述溫度傳感器將溫度信息傳遞給所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控制冷卻液的流量和流速來維持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
2.根據權利要1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設有上模座,所述下模設有下模座,所述冷卻管路設有上、下兩組且分別設于所述上模座內和所述下模座內。
3.根據權利要2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上端的每個側面中部都間隔向所述上模座內部開設有兩個盲孔狀的上冷卻槽道,且相鄰側面的最靠近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相連通,所有上冷卻槽道構成上冷卻管路,位于一個側面上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的開口分別為上冷卻管路的上冷卻液進液口和上冷卻液出液口,其余位于同一側面上的兩個上冷卻槽道的開口間通過上連接管相連通。
4.根據權利要2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下端的每個側面中部都間隔向所述下模座內部開設有兩個盲孔狀的下冷卻槽道,且相鄰側面的最靠近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相連通,所有下冷卻槽道構成下冷卻管路,位于一個側面上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的開口分別為下冷卻管路的下冷卻液進液口和下冷卻液出液口,其余位于同一側面上的兩個下冷卻槽道的開口間通過下連接管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1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與上模座固定連接的上模固定墊板、沖頭固定板、卸料墊板和卸料板,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以及由下至上依次與下模座固定連接的下模墊板和下模板,所述溫度傳感器設有兩個且分別固定于所述沖頭固定板的中心部位和所述下模板的中心部位。
6.根據權利要1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設有冷卻液供應裝置和冷卻液收集裝置,所述冷卻液供應裝置與所述冷卻液進液口間連通有輸送管,所述冷卻液收集裝置與所述冷卻液出液口間連通有回流管。
7.根據權利要6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液供應裝置連通有一輸液泵,所述輸液泵位于所述輸送管上。
8.根據權利要7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置控制該輸液泵調節冷卻液的流量和流速。
9.根據權利要1至8之一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為凸模,所述下模為凹模。
10.根據權利要1至8之一所述的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沖壓模具為沖壓次數可達3000次/分鐘的高速沖壓模具。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冷卻管路,所述冷卻管路內流通有冷卻液,所述冷卻管路的起始端為冷卻液進液口,所述冷卻管路的終端為冷卻液出液口,高速沖壓模具內部設有用于監測高速沖壓模具內部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冷卻管路中的冷卻液可以以熱交換的方式將沖壓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及時從高速沖壓模具內部傳導出去,降低了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并采用控制裝置根據溫度傳感器監測到的溫度信息來控制輸液泵調節冷卻液的流量,以使高速沖壓模具的溫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因此該具有冷卻結構的高速沖壓模具在保證沖壓精度及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減少高速沖壓模具的變形及損壞,提高了高速沖壓模具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1D37/16GK102233385SQ20101015961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9日
發明者殷黎明 申請人:昆山嘉華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