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家用汽車的普及,汽車制造業發展迅速,由于人們審美要求不斷提高,汽車的升級換代加速,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的開發設計與生產周期也不斷縮短,為了保質保量、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能節約成本,大大增加了模具生產過程中的難度,尤其是在垂直正折邊不允許且使用傳統斜楔側折邊完成后,取料不方便或有時根本無法取料,現有技術需要制件做沖壓方向調整,這樣會影響其他工位的沖壓角度,從而導致制件工藝性不良、需增加工位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包括上模滑塊組件和下模回拉組件,上模滑塊組件包括上模滑塊本體和上模側折邊刀塊,下模回拉組件包括下模回拉本體,所述回拉機構包括上模驅動塊組件,上模驅動塊組件包括驅動塊本體,驅動塊本體的上部設置有定位鍵,驅動塊本體的下部一個側壁上設置有驅動塊梯形導板;
所述上模滑塊本體的左端上部設置有上模側折邊刀塊,上模滑塊本體的底部安裝有上模回程氮氣缸;上模滑塊本體的后壁中部設置有凸V型板;
所述下模回拉本體的前部為上部開口的空腔設置,該空腔的前壁設置有下模梯形導板;下模回拉本體空腔的后壁外側設置有凹V型板;下模回拉本體的后部安裝有下模回程氮氣缸;下模回拉本體的端部設置有附型面刀塊。
所述上模滑塊本體的左右側壁中后端設置有強制拉回件。
所述下模梯形導板的上部設置有回程限位塊。
所述上模回程氮氣缸安裝在上模氮氣缸固定板的上部,上模氮氣缸固定板的上側設置有上模氮氣缸墊塊;所述下模回程氮氣缸安裝在下模氮氣缸固定板的上部,下模氮氣缸固定板的后側設置有下模氮氣缸墊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上模滑塊本體的底部安裝有上模回程氮氣缸,采用下模回拉本體的后部安裝有下模回程氮氣缸,解決了在側折邊工作后不易取料的問題;本實用新型不需要制件做沖壓方向調整而影響其他工位的沖壓角度,可以有效解決制件工藝性不良、需增加工位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優化成本低,同時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的上模滑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的上模驅動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的下模回拉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示:1-上模滑塊本體,2-上模側折邊刀塊,3-上模上壓板,4-上模自潤滑導板一,5-上模自潤滑導板二,6-上模回程氮氣缸,7-上模氮氣缸固定板,8-上模氮氣缸墊塊,9-安全螺栓,10-上模聚氨酯緩沖件,11-強制拉回件,12-凸V型板,13-驅動塊本體,14-定位鍵,15-驅動塊梯形導板,16-下模回拉本體,17-下模梯形導板,18-回程限位塊,19-下模自潤滑導板一、20-下模自潤滑導板二,21-下模回程氮氣缸,22-下模氮氣缸固定板,23-下模氮氣缸墊塊,24-下模聚氨酯緩沖件,25-下模上壓板,26-下模自潤滑導板三,27-凹V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一種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回拉機構,參見圖1、圖2和圖3,包括上模滑塊組件、上模驅動塊組件和下模回拉組件;
其中,上模滑塊組件包括上模滑塊本體1、上模側折邊刀塊2,上模回程氮氣缸6、強制拉回件11和凸V型板12;
如圖1所示,上模滑塊本體1的左端上部設置有上模側折邊刀塊2,上模側折邊刀塊2的左下側設置有上模上壓板3,上模上壓板3的左下側設置有上模自潤滑導板一4,上模自潤滑導板一4的下部設置有上模自潤滑導板二5,上模自潤滑導板二5的右側設置有上模氮氣缸墊塊8,上模氮氣缸墊塊8的上側設置有上模氮氣缸固定板7,上模氮氣缸固定板7的上部安裝有上模回程氮氣缸6;上模氮氣缸墊塊8的右側設置有安全螺栓9;上模滑塊本體1的右端下部設置有上模聚氨酯緩沖件10,上模滑塊本體1的左右側壁中后端設置有強制拉回件11,上模滑塊本體1的后壁中部設置有凸V型板12;
上模驅動塊組件包括驅動塊本體13、定位鍵14和驅動塊梯形導板15;
如圖2所示,驅動塊本體13的上部設置有定位鍵14,驅動塊本體13的下部呈正方體形狀,該正方體的一個側壁上設置有驅動塊梯形導板15;
下模回拉組件包括下模回拉本體16、下模梯形導板17、回程限位塊18、下模回程氮氣缸21和凹V型板27;
如圖3所示,下模回拉本體16的前部呈正方體形狀,該正方體為上部具有開口的空腔設置,該空腔的前壁設置有下模梯形導板17,下模梯形導板17的上部設置有回程限位塊18;下模回拉本體16的右前部外側壁設置有下模自潤滑導板一19、下模自潤滑導板一19的上部設置有下模自潤滑導板二20;下模回拉本體16前部的后壁外側設置有凹V型板27,凹V型板27的兩側設置有下模自潤滑導板三26;下模自潤滑導板三26的后側設置有下模氮氣缸固定板22,下模氮氣缸固定板22的上部安裝有下模回程氮氣缸21,下模氮氣缸固定板22的后側設置有下模氮氣缸墊塊23;下模氮氣缸墊塊23的下側設置有下模上壓板25;下模回拉本體16的后部設置有下模聚氨酯緩沖件24,下模聚氨酯緩沖件24的上部設置有附型面刀塊;
當開始折邊之前上模滑塊本體1和下模回拉本體16處于原始位置,當壓機帶動上模滑塊本體1繼續往下運動時,驅動塊梯形導板15驅動下模回拉本體16上的下模梯形導板17使下模回拉本體16往凸模方向運動,直到下模回拉本體16運動完成其刀塊型面與凸模型面形成完整曲面,這時上模壓芯開始運動,上模的凸V型板12和下模的凹V型板27兩部分配合,滑塊隨后開始沿著刀塊型面的方向運動,最終完成折邊;完成折邊后,上模滑塊本體1往上運動離開下模回拉本體16,這時的板件是卡在下模回拉本體16的刀塊上的,但是因為回拉機構有下模回程氮氣缸21,下模回程氮氣缸21頂著下模回拉本體16回到初始位置,刀塊脫離帶有負角的板件,最后板件可以直接被頂料氣缸頂起完成取料;
上模滑塊本體1和下模回拉本體16為自制件,先做出泡沫模型然后通過鑄造廠按模型鑄造回來加工制成,根據工藝工作部分的大小和角度來調節滑塊的大小和角度;下模回拉本體16設上有型面折邊刀塊,配合滑塊上的折邊刀塊完成折邊動作;
上模側折邊刀塊2為工作部分,配合回拉本體上附型面刀塊來完成折邊;
上模上壓板3和下模上壓板25為標準件,鎖附在模座來限制滑塊水平滑動時上下晃動;
上模自潤滑導板一4、上模自潤滑導板二5、下模自潤滑導板一19、下模自潤滑導板二20和下模自潤滑導板三26為標準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潤滑性;
上模回程氮氣缸6和下模回程氮氣缸21為標準件,作用是當模具到底,滑塊完成工作后彈回原位置,否則會與模具其他部件干涉;上模氮氣缸固定板7和下模氮氣缸固定板22為自制件,材質為45號鋼,用來固定回程氮氣缸;上模氮氣缸墊塊8和下模氮氣缸墊塊23為自制件,材質為45號鋼,熱處理40-45度,安裝在滑塊上,給氮氣缸提供一個結實平整的接觸面;
安全螺栓9為標準件,穿過上模座鎖附在滑塊上,安全作用;
上模聚氨酯緩沖件10和下模聚氨酯緩沖件24為自制件,材質為聚氨酯,用來回程后給滑塊緩沖作用;
強制拉回件11為標準件,材質45號鋼,當回程氮氣缸失效時,通過拉下模讓滑塊復位;
凸V型板12和凹V型板27為標準件,上模的凸V型板12和下模的凹V型板27兩部分配合,保證滑塊和回拉機構導向配合精密;
驅動塊本體13為鑄造件,通過梯形導板把下模回拉機構先驅動到工作位置,上模壓料芯和上模滑塊才開始運動,并且能阻止回拉機構的折邊刀塊因與滑塊的折邊刀塊受力而運動;
定位鍵14為標準件,用來定位驅動塊本體;
驅動塊梯形導板15和下模梯形導板17為標準件,梯形導板和下模回拉機構接觸面是斜面,驅動塊只做上下運動,上下梯形導板的斜面接觸后繼續往下運動,下模回拉機構會被帶此梯形導板的驅動塊驅動;
回程限位塊18為自制件,45號鋼,作用是限制下模回退機構的到底位置;
45號鋼為優質碳素結構用鋼,硬度不高易切削加工,機械性能好,廣泛用于機械制造。
以上公開的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并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也不限制該實用新型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顯然,根據本說明書的內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并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僅受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范圍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