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板折彎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電子顯示產品包括前框部分以及背板部分,背板制作成型可分為注塑成型以及機加工成型,在采用機加工背板時,通常會用到相應的加工模具來成型背板,現(xiàn)有的背板在進行打孔時,大都通過鉆孔的方式來打孔,這種方式存在著加工效率低下的問題。也有在使用加工模具成型過程中對背板進行沖孔,但是這種方式下,模具的結構強度不夠,沖孔的強大壓力會造成模具的使用壽命降低。
因此,如何提出一種背板折彎成型模具,能夠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背板折彎成型模具,能夠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提供一種背板折彎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上背板、上墊板、上模板;所述上模座與所述上背板之間設置有定位支持柱,所述上背板、上墊板、上模板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下背板、下模板、下墊板,所述下模板、下背板、下墊板、下模座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所述上模板上開設有成型板孔,所述成型板孔內設置有上成型板,所述上成型板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彈性裝置,所述第一定位彈性裝置包括上浮螺絲、第一彈簧和第一頂針,所述第一彈簧通過上浮螺絲固定在上背板上,第一彈簧的下端與第一頂針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頂針下端伸出上成型板;
所述下模板與所述下墊板之間設置有復位機構,且所述下墊板與所述下模板之間設置有間隙,所述下模板上設置有第二定位彈性裝置,所述第二定位彈性裝置包括下浮螺絲、第二彈簧和第二頂針,所述第二彈簧通過下浮螺絲固定在下背板上,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第二頂針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針上端伸出下模板。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下模板上還設置有定位塊,所述定位塊伸出下模板。
作為優(yōu)選,所述定位塊下端還連接有彈性緩沖機構,所述彈性緩沖機構包括緩沖彈簧、連接桿,所述緩沖彈簧下端固定設置在下背板上,所述連接桿與所述緩沖彈簧頂端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定位塊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定位塊遠離第二定位彈性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為梯形定位槽。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下模板與所述下墊板之間還設置有下緩沖柱,所述下緩沖柱一端固定在下背板上,另一端伸出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對應所述下緩沖柱還設置有導向孔,所述下緩沖柱可伸入導向孔中。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下模上還設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為彈性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底端固定在下背板上,所述定位柱頂端伸出下模板且所述定位柱頂部為圓錐形結構。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上成型板與所述上墊板之間設置有間隙,還包括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頂部與所述上背板固定連接,所述復位彈簧底部穿過間隙與所述上成型板頂部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上成型板與所述上墊板上還設置有上緩沖柱,所述上緩沖柱頂端與上背板固定連接,所述上緩沖柱底端與所述上成型板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下模板與所述下背板之間還設置有復位支持機構。
本實用新型中上模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彈性裝置,下模上設置有第二定位彈性裝置,當上模與下模在對背板沖壓成型時,第一定位彈性裝置與第二定位彈性裝置上的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能夠將上模與下模相對的沖擊力吸收,進而緩和上模與下模受到的沖擊力,使上模與下模在強度不增加的情況下延長使用壽命,該種結構造價低,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
下墊板與下模板之間設置有間隙,該間隙與第二定位彈性裝置配合使用,能夠使下模板受到向下沖擊的力時,下模板向下運動時不會與下墊板過多的接觸,進而防止下模板將沖擊力傳遞給下墊板,有效的防止由于下模受到的沖擊力大而導致下模使用壽命減小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板折彎成型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定位塊的剖視圖。
圖中:
11、上模座;12、上背板;13、上墊板;14、上模板;15、定位支持柱;16、上成型板;171、上浮螺絲;172、第一彈簧;173、第一頂針;18、復位彈簧;19、上緩沖柱;21、下模座;22、下背板;23、下模板;24、下墊板;241、下浮螺絲;242、第二彈簧;243、第二頂針;25、定位塊;251、定位槽;26、彈性緩沖機構;261、緩沖彈簧;262、連接桿;27、下緩沖柱;28、定位柱;29、復位支持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背板折彎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11、上背板12、上墊板13、上模板14;所述上模座11與所述上背板12之間設置有定位支持柱15,所述上背板12、上墊板13、上模板14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21、下背板22、下模板23、下墊板24,所述下模板23、下背板22、下墊板24、下模座21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所述上模板14上開設有成型板孔,所述成型板孔內設置有上成型板16,所述上成型板16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彈性裝置,所述第一定位彈性裝置包括上浮螺絲171、第一彈簧172和第一頂針173,所述第一彈簧通過上浮螺絲171固定在上背板12上,第一彈簧172的下端與第一頂針173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頂針173下端伸出上成型板16;
所述下模板23與所述下墊板24之間設置有復位機構,且所述下墊板24與所述下模板23之間設置有間隙,所述下模板23上設置有第二定位彈性裝置,所述第二定位彈性裝置包括下浮螺絲241、第二彈簧242和第二頂針243,所述第二彈簧242通過下浮螺絲固定在下背板22上,所述第二彈簧242的上端與第二頂針24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針243上端伸出下模板23。
上模與下模在工作時由于受到較大的沖擊力,上模與下模的各個組件受到的沖擊力也會相應較大,且超過連接件或者連接處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力時會導致上模與下模使用壽命的減少,而上模與下模上分別設置第一定位彈性裝置與第二定位彈性裝置,能夠將上模、下模受到的沖擊力通過彈簧儲存,將上模與下模受到的沖擊力減少,有效的保護上模與下模。
下模板23上還設置有定位塊25,所述定位塊25伸出下模板23。具體地,所述定位塊25下端還連接有彈性緩沖機構26,所述彈性緩沖機構26包括緩沖彈簧261、連接桿262,所述緩沖彈簧261下端固定設置在下背板22上,所述連接桿262與所述緩沖彈簧261頂端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262與所述定位塊25固定連接。設置定位塊25的目的是為了將蓋板原料在下模板23上定位,防止蓋板被沖壓時發(fā)生位置偏移導致蓋板沖壓不合格。
如圖2所示,定位塊25遠離第二定位彈性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定位槽251,所述定位槽251為梯形定位槽。定位槽與蓋板向內延伸的邊緣相互抵扣。
所述下模板23與所述下墊板24之間還設置有下緩沖柱27,所述下緩沖柱27一端固定在下背板22上,另一端伸出下模板23,所述上模板14對應所述下緩沖柱27還設置有導向孔,所述下緩沖柱27可伸入導向孔中。該緩沖柱27不僅能夠緩沖上模對下模的部分緩沖力,還能夠起到導向的作用,能夠防止上模與下模之間產生偏差,保證了沖壓背板的沖壓質量。
下模上還設置有定位柱28,所述定位柱28為彈性定位柱,所述定位柱28底端固定在下背板22上,所述定位柱28頂端伸出下模板23且所述定位柱28頂部為圓錐形結構。定位柱28用于定位背板原料,通過與定位塊25配合使用,將背板原料固定在下模上,定位柱與背板原料的定位孔相互配合。
所述上成型板16與所述上墊板13之間設置有間隙,還包括復位彈簧18,所述復位彈簧18頂部與所述上背板12固定連接,所述復位彈簧18底部穿過間隙與所述上成型板16頂部連接。復位彈簧通過恢復力能夠使上成型板復位,且復位彈簧還能夠緩沖部分上模收到的沖擊力。
所述上成型板16與所述上墊板13上還設置有上緩沖柱19,所述上緩沖柱19頂端與上背板12固定連接,所述上緩沖柱19底端與所述上成型板16固定連接。緩沖柱19與復位彈簧18配合,有效將沖擊力降低,保護上模各個組件。
下模板23與所述下背板22之間還設置有復位支持機構29,其中復位支持機構29為氣缸,用以將下模板23推舉回位。
注意,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實施方式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的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