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零件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模具結構是用來成型零件的工具,通??赏ㄟ^該模具結構實現零件的沖壓、注塑等等工藝,而零件加工完成后,就需要通過模具結構的頂針將零件從模具結構的模腔內頂出,以便于操作工將零件取出。
上述頂針通??ㄔ诹慵系某尚筒蹆?,以保證頂針與零件之間的相對固定。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出現頂針卡在成型槽內以后,由于頂針與該成型槽之間形成較大的作用力,導致操作工無法將零件與頂針分離,這就導致了零件成型頂出后的取件操作比較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模具結構,以便于成型頂出完畢后取出零件。
本申請提供的模具結構包括底板、模仁和頂出機構,所述頂出機構包括頂針和頂針驅動板,所述頂針驅動板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仁之間,所述頂針的一端相對于所述頂針驅動板固定,另一端穿入所述模仁內,所述頂出機構還包括輔助頂出組件;
所述輔助頂出組件包括輔助頂針、限位件和彈性件,所述輔助頂針的一端為驅動端,另一端穿入所述模仁內,所述驅動端滑動配合于所述頂針驅動板內,且所述驅動端能夠與所述頂針驅動板沿著所述輔助頂針的移動方向限位配合;
所述彈性件設置于所述底板內,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驅動端與所述彈性件之間,所述限位件滑動配合于所述底板內,且所述限位件能夠與所述底板沿著所述輔助頂針的移動方向限位配合,所述頂針的頂出距離大于所述輔助頂針的頂出距離。
優選地,所述底板包括本體和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本體上的安裝筒,所述安裝筒內開設容納孔,所述彈性件位于所述容納孔內,所述限位件滑動配合于所述容納孔內。
優選地,所述安裝筒上靠近所述輔助頂針的一端相對于所述本體的表面,向靠近所述輔助頂針的一側凸出。
優選地,所述頂針驅動板上靠近所述本體的一側開設容納槽,所述安裝筒上靠近所述輔助頂針的一端能夠伸入所述容納槽內。
優選地,所述安裝筒上靠近所述輔助頂針的一端開設通過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通過孔內,沿著所述輔助頂針的延伸方向,所述通過孔的投影面位于所述驅動端的投影面的內部。
優選地,所述輔助頂出組件還包括安裝塞,所述安裝塞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容納孔上遠離所述輔助頂針的一端,且所述彈性件位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安裝塞之間。
優選地,所述安裝筒包括筒體和安裝部,所述容納孔開設于所述筒體上,所述安裝部與所述筒體固定連接,且所述安裝部位于所述筒體的軸線的側方,所述安裝部與所述本體沿著所述輔助頂針的移動方向相擋接。
優選地,所述頂針驅動板包括相固定的頂針面板和頂針底板,所述頂針底板位于所述頂針面板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頂針的一端位于所述頂針面板內,且與所述頂針底板的表面相抵。
優選地,所述頂針底板上開設限位孔,所述驅動端與所述頂針底板沿著所述輔助頂針的移動方向相擋接。
優選地,所述輔助頂出組件至少為兩組,各所述輔助頂出組件間隔分布。
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提供的模具結構增加了輔助頂出組件,頂出零件的過程中,在彈性件和限位件的作用下,輔助頂針可以與頂針同時移動,兩者共同向零件施加驅動力,當限位件與底板限位配合以后,限位件停止移動,彈性件的作用力無法通過限位件傳遞至輔助頂針,也就無法向零件施加作用力,此時輔助頂針停止移動,僅由頂針向零件施加作用力。因此,該輔助頂針可以頂在零件的成型槽內,而頂針則可作用于零件上不存在成型槽的位置處,當輔助頂針將零件頂出一定的距離并停止移動時,頂針施加的作用力將使得輔助頂針更容易與成型槽脫離,以便于取出零件。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結構的第一狀態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結構的第二狀態圖;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結構的第三狀態圖。
附圖標記:
10-底板;
100-本體;
101-安裝筒;
20-模仁;
30-頂針;
40-頂針驅動板;
400-頂針面板;
401-頂針底板;
50-輔助頂針;
60-限位件;
70-彈性件;
80-安裝塞。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3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模具結構,其包括底板10、模仁20和頂出機構,底板10為模具結構中不發生運動的部分,模仁20則用于設置模腔,零件成型于該模腔內,頂出機構的作用就是將成型后的零件頂出模腔。
上述頂出機構包括頂針30、頂針驅動板40和輔助頂出組件,頂針驅動板40位于底板10和模仁20之間,頂針30的一端相對于頂針驅動板40固定,另一端穿入模仁20內。頂針驅動板40可采用一體式板件,需要頂出零件時,外部動力源輸出的作用力將直接作用于頂針驅動板40上,以使得該頂針驅動板40逐漸靠近模仁20,以此驅動頂針30相對于模仁20運動。
輔助頂出組件包括輔助頂針50、限位件60和彈性件70。輔助頂針50的一端為驅動端,另一端穿入模仁20內后可以向零件施加作用力,此驅動端滑動配合于頂針驅動板40內,且該驅動端能夠與頂針驅動板40沿著輔助頂針50的移動方向限位配合。輔助頂針50能夠相對于頂針驅動板40移動,其驅動端與頂針驅動板40沿著輔助頂針50的移動方向限位配合,是為了保證輔助頂針50始終能夠保持與頂針驅動板40的連接關系。
彈性件70設置于底板10內,限位件60位于輔助頂針50的驅動端與彈性件70之間。彈性件70可以采用彈簧或彈性材料制成的筒狀件,該彈性件70的作用是保證輔助頂針50能夠伴隨頂針驅動板40運動。限位件60滑動配合于底板10內,且限位件60能夠與底板10沿著輔助頂針50的移動方向限位配合,以使限位件60能夠控制彈性件70的變形幅度,以此限制輔助頂針50的移動距離。
頂出零件的過程中,在彈性件70和限位件60的作用下,輔助頂針50可以與頂針30同時移動,兩者共同向零件施加驅動力,如圖1所示;當限位件60與底板10限位配合以后,限位件60停止移動,彈性件70的作用力無法通過限位件60傳遞至輔助頂針50,也就無法向零件施加作用力,此時輔助頂針50停止移動,如圖2所示;此后,僅由頂針30向零件施加作用力,如圖3所示。因此,該輔助頂針50可以頂在零件的成型槽內,而頂針30則可作用于零件上不存在成型槽的位置處,當輔助頂針50將零件頂出一定的距離并停止移動時,頂針30施加的作用力將使得輔助頂針50更容易與成型槽脫離,以便于取出零件。
需要說明的是,采用本申請提供的模具結構后,頂針30的頂出距離大于輔助頂針50的頂出距離。
前述底板10可采用一體式結構,但由于底板10與限位件60、彈性件70之間存在相對運動,這一相對運動使得底板10會產生較大的磨損,如果將底板10設置為一體式結構,那么當底板10的磨損量達到最大值時,就需要整體更換底板10,導致模具結構的維護成本過高。為此,底板10可包括本體100和可拆卸地安裝于本體100上的安裝筒101,安裝筒101內開設容納孔,彈性件70位于該容納孔內,限位件60則滑動配合于該容納孔內。如此設置后,只需要單獨更換安裝筒101即可實現底板10的維護。
進一步地,安裝筒101上靠近輔助頂針50的一端相對于本體100的表面,向靠近輔助頂針50的一側凸出。此時安裝筒101的延伸長度有所增加,使得安裝筒101內部的空間更大,也就能夠更好地布置限位件60和彈性件70,繼而為輔助頂針50提供足夠的驅動力。為了強化該技術效果,還可以在頂針驅動板40上靠近本體100的一側開設容納槽,安裝筒101上靠近輔助頂針50的一端能夠伸入該容納槽內,通過此種結構可以更大幅度地增加安裝筒101的延伸長度,繼而達到前述目的。
具體地,安裝筒101上靠近輔助頂針50的一端開設通過孔,限位件60的一端位于該通過孔內,以此保證限位件60能夠與輔助頂針50相接觸。沿著輔助頂針50的延伸方向,通過孔的投影面位于輔助頂針50的驅動端的投影面的內部。即,輔助頂針50無法進入該通過孔內,當輔助頂針50與安裝筒101相接觸以后,安裝筒101可以向輔助頂針50提供支撐力,進而減少輔助頂針50通過限位件60向彈性件70施加的按壓力,以此延長彈性件70的適用壽命。
前述實施例中,安裝筒101上開設的容納孔可以采用盲孔,但此種結構會對彈性件70和限位件60的拆裝方向產生限制作用,導致彈性件70及限位件60的拆裝操作不太方便。有鑒于此,輔助頂出組件還可包括安裝塞80,該安裝塞80可拆卸地安裝于容納孔上遠離輔助頂針50的一端,且彈性件70位于限位件60和安裝塞80之間。需要拆裝彈性件70和限位件60時,將安裝塞80擰下即可??蛇x地,該安裝塞80可采用螺塞,以提高安裝塞80與安裝筒101之間的連接強度。
一種實施例中,安裝筒101可包括筒體和安裝部,容納孔開設于筒體上,安裝部與筒體固定連接,且安裝部位于筒體的軸線的側方,安裝部與本體100沿著輔助頂針50的移動方向相擋接。由于安裝部與筒體的位置相對比較獨立,兩者之間不容易產生相互干涉,因此安裝部的大小可以靈活設置,以此通過改善安裝部的大小提升安裝筒101與本體100之間的安裝強度。具體地,安裝部可采用螺紋緊固件固定于本體100上。
為了便于安裝頂針30,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頂針驅動板40可包括相固定的頂針面板400和頂針底板401,頂針底板401位于頂針面板400與底板10之間,頂針30的一端位于頂針面板400內,且該端與頂針底板401的表面相抵。另外,采用此種結構后,無需在頂針底板401上開設供頂針30穿過的孔,使得頂針底板401的結構強度相對較高,也就能夠為頂針30提供較大的驅動力。
上述頂針30被支撐于頂針底板401與頂針面板400的結合面上,那么同樣地,輔助頂針50也可以被支撐于頂針底板401與頂針面板400的結合面上。但是考慮到頂針30和輔助頂針50同時向頂針底板401與頂針面板400的結合面施加作用力,將使得該結合面處的連接容易失效,因此可在頂針底板401上開設限位孔,輔助頂針50的驅動端與頂針底板401沿著輔助頂針50的移動方向相擋接。如此設置后,輔助頂針50作用于頂針底板401內部,該位置處于頂針底板401與頂針面板400的結合面之外,從而保證頂針底板401與頂針面板400的連接可靠性。
為了提供更大的頂升力,同時提高零件被頂升時的穩定性,可將輔助頂出組件至少設置為兩組,各輔助頂出組件間隔分布。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