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配件的改進發明,尤其涉及一種汽車靠背總成鋼絲焊接工裝的改進發明。
背景技術:
隨著個人家庭收入的提高,百姓除了對于汽車的品牌、安全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對駕駛和乘坐時的舒適程度,特別對靠背的舒適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汽車靠背采用鋼絲來制作靠背骨架,鋼絲靠背骨架既能滿足汽車靠背的強度要求,又能滿足人們對汽車靠背舒適度的要求,但是鋼絲靠背骨架在焊接時,需要通過緊固裝置固定在工裝臺上,現階段普遍采用手工進行安裝固定,效率不高,且容易出現緊固不到位,發生偏移,使得焊接位置發生改變而出現次品,給生產加工帶來嚴重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夾緊穩定、安裝效率高的汽車靠背總成鋼絲焊接工裝。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該種汽車靠背總成鋼絲焊接工裝,包括有工作臺和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的左區域設有方陣排列的四臺第一氣缸夾緊機構,且第一氣缸夾緊機構對靠背骨架的左右兩端進行夾持,工作臺上對應靠背骨架中部位置設有焊接支架;所述工作臺的右區域設有方陣排列夾持靠背鋼絲中部的四臺第二氣缸夾緊機構;所述工作臺的右區域還設有夾持靠背鋼絲左端的兩臺第三氣缸夾緊機構;所述工作臺的右區域還設有夾持靠背鋼絲左端頸部的兩臺第四氣缸夾緊機構以及夾持靠背鋼絲右端的四臺第四氣缸夾緊機構。
所述第一氣缸夾緊機構包括有第一底座、第一氣缸、第一夾緊臂和頂出氣缸,所述第一氣缸與頂出氣缸設置在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夾緊臂的中部鉸接在第一連桿一端,第一連桿另一端鉸接在第一底座上,第一夾緊臂后端與第一氣缸的傳動軸鉸接,且傳動軸外周設有第一保護罩,第一夾緊臂前端設有第一夾緊塊,所述頂出氣缸的氣缸軸上設有頂出塊,所述第一夾緊塊與頂出塊相互配合夾持鋼絲,所述第一夾緊塊與頂出塊兩側還設有第一限位板。
所述第二氣缸夾緊機構包括有第二底座、第二氣缸、第二夾緊臂和固定塊,所述第二氣缸、第二固定塊設置在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二夾緊臂的中部鉸接在第二連桿一端,第二連桿另一端鉸接在第二底座上,第二夾緊臂后端與第二氣缸的傳動軸鉸接,且傳動軸外周設有第二保護罩,第二夾緊臂前端設有第二夾緊塊,該第二夾緊塊與第二固定塊相互配合夾持鋼絲,所述第二夾緊臂上還設有第二操作桿。
所述第三氣缸夾緊機構包括有第三底座、第三氣缸、第三夾緊臂和第三固定塊,所述第三氣缸設置在第三底座上,所述第三夾緊臂的中部鉸接在第三連桿一端,第三連桿另一端鉸接在第三底座上,第三夾緊臂后端與第三氣缸的傳動軸鉸接,且第三氣缸的傳動軸外周設有第三保護罩,第三夾緊臂前端設有第三夾緊塊,該第三夾緊塊與第三固定塊相互配合夾持鋼絲,所述固定塊一側還設有第三限位板。
所述第四氣缸夾緊機構包括有第四底座、第四夾緊臂、第四氣缸和第四放置架,所述第四氣缸設置在第四底座上,第四夾緊臂的中部鉸接中部鉸接在第四連桿一端,第四連桿另一端鉸接在第四底座上,第四夾緊臂后端與第四氣缸的傳動軸鉸接,且第四氣缸的傳動軸外周設有第四保護罩,第四夾緊臂前端設有第四夾緊塊,第四夾緊塊與第四放置架相互配合夾持鋼絲,第四放置架上設有兩排鋼絲固定位,所述第四夾緊臂上設有第四操作手柄。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進后的汽車靠背總成鋼絲焊接工裝,采用氣缸夾緊裝置進行自動化固定鋼絲靠背進行焊接,并針對鋼絲靠背的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種類的氣缸夾緊裝置,合理布局,夾持穩定。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氣缸夾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氣缸夾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氣缸夾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四氣缸夾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表示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下面再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其有關細節。參見附圖1,該汽車靠背總成鋼絲焊接工裝,包括有工作臺1和控制系統,所述工作臺1的左區域設有方陣排列的四臺第一氣缸夾緊機構2,且第一氣缸夾緊機構2對靠背骨架的左右兩端進行夾持,工作臺上對應靠背骨架中部位置設有焊接支架39;所述工作臺1的右區域設有方陣排列夾持靠背鋼絲中部的四臺第二氣缸夾緊機構3;所述工作臺1的右區域還設有夾持靠背鋼絲左端的兩臺第三氣缸夾緊機構4;所述工作臺1的右區域還設有夾持靠背鋼絲左端頸部的兩臺第四氣缸夾緊機構5以及夾持靠背鋼絲右端的四臺第四氣缸夾緊機構5。其中各氣缸夾緊機構均由控制系統控制,控制按鈕設置在工作臺1上。
參見附圖2,所述第一氣缸夾緊機構2包括有第一底座6、第一氣缸7、第一夾緊臂8和頂出氣缸9,所述第一氣缸7與頂出氣缸9設置在第一底座6上,所述第一夾緊臂8的中部鉸接在第一連桿10一端,第一連桿10另一端鉸接在第一底座6上,第一夾緊臂8后端與第一氣缸7的傳動軸鉸接,且傳動軸外周設有第一保護罩11,第一夾緊臂8前端設有第一夾緊塊12,所述頂出氣缸9的氣缸軸上設有頂出塊13,所述第一夾緊塊12與頂出塊13相互配合夾持鋼絲,所述第一夾緊塊12與頂出塊13兩側還設有第一限位板14。工作時,第一氣缸7帶動第一夾緊臂8上下擺動實現第一夾緊塊12與頂出塊13相互配合夾持或釋放靠背骨架,頂出塊13由頂出氣缸9驅動將靠背骨架頂出,且第一夾緊臂8通過第一連桿10鉸接的方式實現第一夾緊臂8的偏心擺動,使得夾緊塊由正上方向下夾緊鋼絲,保證夾緊的穩定性,同時提高第一夾緊臂8的結構強度,以下第二、三、四氣缸夾緊機構的連桿工作原理相同。
參見附圖3,所述第二氣缸夾緊機構3包括有第二底座15、第二氣缸16、第二夾緊臂17和第二固定塊18,所述第二氣缸16、第二固定塊18設置在第二底座15上,所述第二夾緊臂17的中部鉸接在第二連桿19一端,第二連桿19另一端鉸接在第二底座15上,第二夾緊臂17后端與第二氣缸16的傳動軸鉸接,且傳動軸外周設有第二保護罩20,第二夾緊臂17前端設有第二夾緊塊21,該第二夾緊塊21與第二固定塊18相互配合夾持鋼絲,所述第二夾緊臂17上還設有第二操作桿22。工作時,第二氣缸16帶動第二夾緊臂17上下擺動實現第二夾緊塊21與第二固定塊18相互配合夾持或釋放靠背鋼絲。
參見附圖4,所述第三氣缸夾緊機構4包括有第三底座23、第三氣缸24、第三夾緊臂25和第三固定塊26,所述第三氣缸24設置在第三底座23上,所述第三夾緊臂25的中部鉸接在第三連桿27一端,第三連桿27另一端鉸接在第三底座23上,第三夾緊臂25后端與第三氣缸24的傳動軸鉸接,且第三氣缸24的傳動軸外周設有第三保護罩28,第三夾緊臂25前端設有第三夾緊塊29,該第三夾緊塊29與第三固定塊26相互配合夾持鋼絲,所述固定塊26一側還設有第三限位板30。工作時,第三氣缸24帶動第三夾緊臂25上下擺動實現第三夾緊塊29與第三固定塊26相互配合夾持或釋放靠背鋼絲,
參見附圖5,所述第四氣缸夾緊機構5包括有第四底座31、第四夾緊臂32、第四氣缸33和第四放置架34,所述第四氣缸33設置在第四底座31上,第四夾緊臂32的中部鉸接中部鉸接在第四連桿35一端,第四連桿35另一端鉸接在第四底座上31,第四夾緊臂32后端與第四氣缸33的傳動軸鉸接,且第四氣缸33的傳動軸外周設有第四保護罩36,第四夾緊臂32前端設有第四夾緊塊37,第四夾緊塊37與第四放置架34相互配合夾持鋼絲,第四放置架34上設有兩排鋼絲固定位,所述第四夾緊臂上設有第四操作手柄38。工作時,第四氣缸帶動第四夾緊臂上下擺動實現第四夾緊塊與第四放置架相互配合夾持或釋放靠背鋼絲。
其中,所述第一、二、三和四氣缸夾緊機構的夾持口設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與信號指示燈相聯接,用于指示對鋼絲夾緊力度是否到位,壓力傳感器與指示燈圖中未示出。
綜上所述,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