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鑄模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壓鑄管狀壓鑄件的模具結構,屬于壓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模具: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拉伸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壓鑄模具是鑄造液態模鍛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在專用的壓鑄模鍛機上完成的工藝。對于鉛合金材質的管狀壓鑄件,因為密度大,且能夠很好地提高產品重量,成為現代工業必不可少的工件。但是,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提高,鉛元素在各種產品檢驗中被嚴格禁止。然而,現有的鉛合金管狀壓鑄件因為加工模具的限制,在壓鑄的過程中會在鉛合金管壁表面留下披鋒或毛刺,則需要通過機械加工進行去除。在機械加工的過程中則會導致鋁元素污染機械加工設備,而且機械加工也會影響管狀壓鑄件的強度、平滑度等;同時,現有壓鑄的管狀壓鑄件,對其開孔操作一般都通過后期的機械加工完成,加工強度大,加工成本高,所以盡量在壓鑄過程就減少或直接去除披鋒、毛刺,以及完成開孔將是有益之舉。
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用于壓鑄管狀壓鑄件的模具結構,特別適用于鉛合金材質的管狀壓鑄件。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結構緊湊、拆裝方便、制作容易、安全可靠、實用性強的用于壓鑄管狀壓鑄件的模具結構,可大幅減少披鋒或毛刺的產生,壓鑄過程即完成開孔,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壓鑄管狀壓鑄件的模具結構,包括相扣合分布的動模和靜模,分別內設于動模和靜模的動模座和靜模座,以及設置在動模或靜模上的澆筑通道;所述靜模座設置有壓鑄腔,所述壓鑄腔與澆筑通道相通。其中,所述動模座設置有行位,所述行位的尾端貫穿動模位于動模外,行位的首端貫穿壓鑄腔后與設置于靜模座的插孔相插接;所述靜模座設置有若干根頂桿,所述頂桿的尾端貫穿靜模、并與位于靜模外的驅動裝置相連,頂桿的首端貫穿在壓鑄腔中或貫穿壓鑄腔并延伸至行位的外壁與行位相頂壓接觸。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頂桿的首端設置有凹孔,所述行位的外壁設置有與凹孔相匹配的凸點。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頂桿的軸長中心線與行位的軸長中心線呈垂直分布。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頂桿的軸長中心線與行位的軸長中心線呈夾角分布。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若干根所述頂桿沿著行位的軸長中心線成排設置,每排頂桿中的每根頂桿位于壓鑄腔同一橫截面并以行位的橫截面為中心呈發射狀分布。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頂桿貫穿在壓鑄腔中的桿體表面設置有螺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動模、靜模、動模座、靜模座和澆筑通道的設置,其中靜模座設置有壓鑄腔和頂桿,動模座設置有行位,實現貫穿在壓鑄腔中的行位和壓鑄腔之間形成與所需壓鑄的管狀壓鑄件結構相匹配的型腔,同時頂壓在行位外壁上并貫穿在壓鑄腔中的頂桿和壓鑄腔之間形成與所需開孔結構相匹配的孔型;壓鑄過程即完成開孔,而將壓鑄腔僅設置在靜模座中,使得動模和靜模的合模位置改變至壓鑄腔位于靜模座表面的開口位置,從而可大幅減少披鋒或毛刺的產生,降低機械加工操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上述內容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壓鑄管狀壓鑄件的模具結構的結構剖示圖;圖2為圖1中局部A的放大圖;圖3為圖1中B-B方向的結構剖示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的一種用于壓鑄管狀壓鑄件的模具結構,包括相扣合分布的動模1和靜模2,分別內設于動模1和靜模2的動模座3和靜模座4,以及設置在動模1或靜模2上的澆筑通道(圖中未示出);所述靜模座4設置有壓鑄腔5,所述壓鑄腔5與澆筑通道相通。所述動模座3設置有行位6,所述行位6的尾端貫穿動模1位于動模1外,行位6的首端貫穿壓鑄腔5后與設置于靜模座4的插孔40相插接;所述靜模座4設置有若干根頂桿7,所述頂桿7的尾端貫穿靜模2、并與位于靜模2外的驅動裝置(圖中未示出)相連,頂桿7的首端貫穿在壓鑄腔5中、并延伸至行位7的外壁與行位7相頂壓接觸。當然,頂桿7的首端也可至貫穿在壓鑄腔中,實現管狀壓鑄件的表面開凹形孔等。如圖2所示,所述頂桿7的首端設置有凹孔70,所述行位6的外壁設置有與凹孔70相匹配的凸點60,提高頂壓接觸的防偏移性能。所述頂桿7的軸長中心線與行位6的軸長中心線呈垂直分布,實現垂直方向開孔。所述頂桿7的軸長中心線與行位6的軸長中心線呈夾角分布,實現斜向開孔。若干根所述頂桿7沿著行位6的軸長中心線成排設置,每排頂桿7中的每根頂桿7位于壓鑄腔5同一橫截面并以行位6的橫截面為中心呈發射狀分布,如圖3所示,實現多排多點開孔。所述頂桿7貫穿在壓鑄腔5中的桿體表面設置有螺紋(圖中未示出),實現螺紋孔壓鑄,減少后期機械加工。本實用新型的創新點在于,將壓鑄腔僅設置在靜模座中,使得動模和靜模的合模位置改變至壓鑄腔位于靜模座表面的開口位置,從而大幅減少披鋒或毛刺的產生,降低機械加工操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通過頂桿的設置,實現壓鑄過程即完成開孔。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的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