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紗自動投送裝置。
背景技術:
絡筒機的的運轉過程中,管紗的運送和移動大多靠人工的搬運,耗費人力且精度不高,嚴重影響生產效率,因此需設計一種管紗自動投送裝置,用托盤對管紗進行通路運送,實現管紗與托盤的便捷分離,并且利于空托盤的收集和回收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基于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管紗自動投送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紗自動投送裝置,包括機架,機架上安裝有依次運送紗管的投料口和副料斗、位于副料斗出口處將紗管抬升的提升皮帶、位于提升皮帶一側的大小頭翻轉裝置和位于大小頭翻轉裝置下方的將紗管大頭安裝于托盤上的紗管上管裝置,投料口和副料斗之間設有帶有剪刀裝置的轉動的紗鏟,提升皮帶上安裝有紗管分離板;
機架上還設有托盤移動裝置,托盤移動裝置包括位于紗管上管裝置下方的運送托盤的通路一、輸入端連接于通路一輸出端的將紗管線頭找到的自動找頭裝置以及輸入端均與自動找頭裝置輸出端連接的通路二和通路三,通路二上設有將沒有找到紗頭的紗管分離出托盤的紗管脫離裝置,通路二的輸出端與通路一的輸入端連通將空托盤回收,通路三的輸出端連接有紗線留頭裝置的輸入端,紗線留頭裝置的輸出端將空托盤掉落在下方的下輸送皮帶,下輸送皮帶的輸出端設有將空托盤輸送至通路一輸入端的上升皮帶。
進一步地,剪刀裝置包括座板、安裝在座板上的若干個剪刀,剪刀包括上剪刀和下剪刀,座板上方開設有若干個V型開口,開口底部向下連通開設有卡設紗線的凹槽,下剪刀固定連接于凹槽一側,上剪刀活動連接于凹槽另一側,上剪刀相對下剪刀轉動實現剪刀口的開閉從而將凹槽內的紗線剪斷,下剪刀下端部連接有帶動其轉動的拉桿,拉桿上連接有連桿,連桿的下端部連接有第一氣缸。
進一步地,紗管分離板包括從下而上依次連接的豎直設置的下板、向紗管側傾斜設置的下斜板、豎直設置的過渡板和向提升皮帶側傾斜設置的上斜板,下斜板、過渡板和上斜板連接成梯形狀凸臺結構。
進一步地,大小頭翻轉裝置包括漏頭狀機架、對稱安裝于漏頭狀機架開口處兩側的左翻轉體和右翻轉體,左翻轉體和右翻轉體均包括豎直設置的安裝板,安裝板上均設有固定架、擋邊、推板和第二氣缸,固定架呈V字形,固定架的上端部通過連桿固定在安裝板內側的中下部,擋邊傾斜固定于固定架上方的安裝板的中上部,推板傾斜活動穿設于擋邊與固定架之間的安裝板上并且第二氣缸控制推板的移動,擋邊與推板之間呈V字形間隙設置,擋邊與推板之間下方最窄處的間隙距離小于小頭的外徑,擋邊與推板外側的連桿之間下方最窄處的間隙距離小于大頭的外徑且大于小頭的外徑。
進一步地,紗管上管裝置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側壁、兩個基座和兩個拉板,側壁呈半圓筒狀,兩個側壁合并成容納紗管的圓筒,基座安裝于側壁底部,拉板的前端連接于基座上,兩個拉板的前端部抵接成將側壁內的紗管托住的平臺,兩個拉板的前端部張開成將側壁內的紗管掉落的開口,兩個拉板的中部連接有控制其前端部抵接或張開的第三氣缸。
進一步地,自動找頭裝置包括分別安裝于紗管上方和下方的上吸風裝置和下吸風裝置,上吸風裝置包括上管道、設置于上管道上下端部的上進風口和上吸風口,上進風口內側的上管道上開設有吹風口,吹風口內側的上管道上嵌設有伸縮軟管,伸縮軟管與上吸風口之間的上管道上依次安裝有將管道閉合的上擋風板、便于剪斷紗頭的剪刀和檢測管路內紗頭的紗頭檢測裝置,上吸風裝置底部設有將紗管小頭定位的夾頭,下吸風裝置包括下管道、設置于下管道上下端部的下進風口和下吸風口,下進風口與紗管托盤底部通孔連通,下進風口和下吸風口之間的下管道上設有將管道閉合的下擋風板。
進一步地,紗管脫離裝置包括旋轉推動托盤做圓弧形運動的推動盤、將紗管和托盤分離的第一斜軌道,推動盤的與托盤接觸的一側呈與托盤相適應的圓弧形,推動盤的另一側連接有推動其轉動的第四氣缸,第一斜軌道位于托盤圓弧形運動路徑的上方,第一斜軌道呈圓弧形中空的坡狀結構,第一斜軌道坡面的中間開設有圓弧形的分離道,分離道的寬度大于托盤頂柱的外徑同時小于紗管大頭的外徑,分離道的最高處的高度大于托盤頂柱的高度。
進一步地,紗線留頭裝置包括具有若干容腔的轉動的開放式紗庫、固定于開放式紗庫中央的吸風管道和位于開放式紗庫底部下方的用于分離紗管托盤的第二斜軌道,開放式紗庫外側開設有便于紗管進出的開口,吸風管道外側套設有與開放式紗庫一體設置的芯管,芯管底部設有外周呈鋸齒狀的轉盤,轉盤一側安裝有內側帶有棘齒的推動板,推動板前側呈與托盤貼合并推動托盤前行的弧形,推動板后側連接有第五氣缸,棘齒與轉盤配合推動開放式紗庫轉動,同時推動帶有紗管的托盤往第二斜軌道上移動并實現紗管與托盤分離,吸風管道的吸風口正對即將往第二斜軌道上移動的紗管的小頭。
進一步地,托盤移動裝置還包括托盤停放裝置,托盤停放裝置包括位于托盤側面控制其停放的撥動板、控制撥動板轉動的第六氣缸,撥動板包括長臂、內短臂和外短臂,長臂、內短臂和外短臂之間呈Y字形,外短臂與第六氣缸連接,內短臂與長臂的外側面連接成內凹的弧形撥動面,長臂、內短臂和外短臂的連接處設有轉動軸,內短臂位于前后兩個托盤接觸處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用托盤對管紗進行通路運送,實現管紗與托盤的便捷分離,托盤和管紗分離后能自動收集和重新循環利用,自動化程度高,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是剪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紗管分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大小頭翻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紗管上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自動找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紗管脫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紗線留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托盤停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剪刀裝置,1-1.座板,1-2.上剪刀,1-3.下剪刀,1-4.拉桿,1-5.連桿,1-6.第一氣缸,2.紗管分離板,2-1.下板,2-2.下斜板,2-3.過渡板,2-4.上斜板,3.大小頭翻轉裝置,3-1.漏頭狀機架,3-2.安裝板,3-3.固定架,3-4.擋邊,3-5.推板,3-6.第二氣缸,4.紗管上管裝置,4-1.側壁,4-2.基座,4-3.拉板,4-4.第三氣缸,5.自動找頭裝置,5-1.上吸風口,5-2.吹風口,5-3.伸縮軟管,5-4.剪刀,5-5.上擋風板,5-6.紗頭檢測裝置,5-7.夾頭,5-8.下吸風口,5-9.下擋風板,6.紗管脫離裝置,6-1.推動盤,6-2.第一斜軌道,6-3.第四氣缸,6-4.分離道,6-5.托盤頂柱,7.紗線留頭裝置,7-1.開放式紗庫,7-2.吸風管道,7-3.第二斜軌道,7-4.芯管,7-5.轉盤,7-6.棘齒,7-7.推動板,7-8.第五氣缸,8.托盤停放裝置,8-1.第六氣缸,8-2.長臂,8-3.內短臂,8-4.外短臂,8-5.轉動軸,9.投料口,10.提升皮帶,11.紗鏟,12.通路一,13.通路二,14.通路三,15.下輸送皮帶,16.上升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2所示的一種管紗自動投送裝置,包括機架,機架上安裝有依次運送紗管的投料口9和副料斗、位于副料斗出口處將紗管抬升的提升皮帶10、位于提升皮帶10一側的大小頭翻轉裝置3和位于大小頭翻轉裝置3下方的將紗管大頭安裝于托盤上的紗管上管裝置4,投料口9和副料斗之間設有帶有剪刀裝置1的轉動的紗鏟11,提升皮帶10上安裝有紗管分離板2;
機架上還設有托盤移動裝置,托盤移動裝置包括位于紗管上管裝置4下方的運送托盤的通路一12、輸入端連接于通路一12輸出端的將紗管線頭找到的自動找頭裝置5以及輸入端均與自動找頭裝置5輸出端連接的通路二13和通路三14,通路二13上設有將沒有找到紗頭的紗管分離出托盤的紗管脫離裝置6,通路二13的輸出端與通路一12的輸入端連通將空托盤回收,通路三14的輸出端連接有紗線留頭裝置7的輸入端,紗線留頭裝置7的輸出端將空托盤掉落在下方的下輸送皮帶15,下輸送皮帶15的輸出端設有將空托盤輸送至通路一12輸入端的上升皮帶16。
如圖3示的剪刀裝置1包括座板1-1、安裝在座板上的若干個剪刀,剪刀包括上剪刀1-2和下剪刀1-3,座板1-1上方開設有若干個V型開口,開口底部向下連通開設有卡設紗線的凹槽,下剪刀1-3固定連接于凹槽一側,上剪刀1-2活動連接于凹槽另一側,上剪刀1-2相對下剪刀1-3轉動實現剪刀口的開閉從而將凹槽內的紗線剪斷,下剪刀1-3下端部連接有帶動其轉動的拉桿1-4,拉桿1-4上連接有連桿1-5,連桿1-5的下端部連接有第一氣缸1-6。
開口數量為2~5個,剪刀的數量為2~5個。連桿的上端部轉動連接在座板上。通過連桿將拉桿固定在座板上。
第一氣缸向前拉伸,推動連桿向前運動,連桿帶動拉桿向前運動,拉桿帶動上剪刀轉動,剪刀口閉合,凹槽內的紗線被剪斷;第一氣缸向后回復運動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剪刀口張開,等待下一次剪斷。
如圖4示的紗管分離板2包括從下而上依次連接的豎直設置的下板2-1、向紗管側傾斜設置的下斜板2-2、豎直設置的過渡板2-3和向提升皮帶10側傾斜設置的上斜板2-4,下斜板2-2、過渡板2-3和上斜板2-4連接成梯形狀凸臺結構。
下板、下斜板、過渡板和上斜板連接為一體結構。下斜板與下板之間的夾角為160~170°,保證紗管能夠平穩分離。
提升皮帶豎直設置,紗管分離板豎直貼合設置于提升皮帶的運輸表面。上下一起疊在同一塊托板的兩個紗管上,在抬升皮帶的作用下,慢慢往上抬升,當抬升到下板的頂部時,上面的紗管沿著下斜板的坡面往上走,當下面的紗管抬升到下斜板處時,上面的紗管抬升到過渡板,隨著下面的紗管不斷地向過渡板靠近,下面的紗管不斷往外擠推上面的紗管,上面的紗管最終因重心外移脫離出托板,完成一個紗管通過的要求。
如圖5示的大小頭翻轉裝置3包括漏頭狀機架3-1、對稱安裝于漏頭狀機架3-1開口處兩側的左翻轉體和右翻轉體,左翻轉體和右翻轉體均包括安裝板3-2,安裝板3-2上均設有固定架3-3、擋邊3-4、推板3-5和第二氣缸3-6,固定架3-3呈V字形,固定架3-3固定在安裝板3-2內側的中下部,擋邊3-4傾斜固定于固定架3-3上方的安裝板3-2的中上部,推板3-5傾斜活動穿設于擋邊3-4與固定架3-3之間的安裝板3-2上并且第二氣缸3-6控制推板3-5的移動,擋邊3-4與推板3-5之間呈V字形間隙設置,擋邊3-4與推板3-5之間下方最窄處的間隙距離小于小頭的外徑,擋邊3-4與推板3-5外側的固定架3-3上端部之間下方最窄處的間隙距離小于大頭的外徑且大于小頭的外徑。
紗管從短輸送皮帶落兩塊安裝板之間的空隙,紗管大小頭均卡在擋邊與推板之間;第二氣缸縮回,推板往安裝板外側移動,移出安裝板內側,紗管小頭脫離擋邊與推板,從擋板與固定架上端部之間的間隙掉落,落在固定架上;大頭由于外徑大,卡在擋板與固定架上端部之間;第二氣缸伸出,推板往安裝板內側移動,推板推動卡在擋板與固定架上端部之間的紗管大頭,此時紗管小頭在固定架上,大頭自然往下落,完成大頭朝下的動作過程。
如圖6示的紗管上管裝置4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側壁4-1、兩個基座4-2和兩個拉板4-3,側壁4-1呈半圓筒狀,兩個側壁4-1合并成容納紗管的圓筒,基座4-2安裝于側壁4-1底部,拉板4-3的前端連接于基座4-2上,兩個拉板4-3的前端部抵接成將側壁4-1內的紗管托住的平臺,兩個拉板4-3的前端部張開成將側壁4-1內的紗管掉落的開口,兩個拉板4-3的中部連接有控制其前端部抵接或張開的第三氣缸4-4。
側壁頂部連接有外寬內窄喇叭狀擋板,喇叭狀擋板便于紗管順利落入兩個側壁之間的圓筒內。托盤位于兩個側壁圍成的圓筒的正下方。拉板呈7字型,拉板包括連為一體的短臂和長臂,短臂前端托住紗管,短臂前端開設有弧形缺口,短臂兩側開設有用于連接基座的條形卡口,短臂安裝于基座的中空的腔內,長臂與第三氣缸連接。托盤位于弧形缺口的正下方,只要弧形開口微微打開,拉板上的紗管就可掉落。
基座的靠近紗管的內壁分別設有夾緊托盤頂端和紗管大頭的凸起。
紗管從大小頭翻轉機構完成大頭朝下的動作后,落入兩個側壁中間的圓筒內。第三氣缸為回縮狀態,兩個拉板的前端部抵接成平臺,將圓筒的下開口閉合,紗管落在兩個拉板上,基座凸起將托盤頂端夾緊。
第三氣缸先微微打開,兩個拉板通過卡口在基座腔內移動,兩個拉板前端部張開成開口,紗管掉落上托盤頂端上方同時紗管大頭被基座凸起夾緊,紗管大頭與托盤對準,安裝更穩定和準確。第三氣缸進一步打開,拉板卡口卡住基座上的滾柱,帶動基座張開,紗管落下,紗管大頭輕松地插到空托盤上,托盤隨皮帶進入下一道工序。卡口的設置使得拉板開口先打開,隨后基座開口打開,這之間產生時間差,使得紗管與托盤之間的定位準確,安裝方便。
如圖7示的自動找頭裝置5包括分別安裝于紗管上方和下方的上吸風裝置和下吸風裝置,上吸風裝置包括上管道、設置于上管道上下端部的上進風口和上吸風口5-1,上進風口內側的上管道上開設有吹風口5-2,吹風口5-2內側的上管道上嵌設有伸縮軟管5-3,伸縮軟管5-3與上吸風口5-1之間的上管道上依次安裝有將管道閉合的上擋風板5-5、便于剪斷紗頭的剪刀5-4和檢測管路內紗頭的紗頭檢測裝置5-6,上吸風裝置底部設有將紗管小頭定位的夾頭5-7,下吸風裝置包括下管道、設置于下管道上下端部的下進風口和下吸風口5-8,下進風口與紗管托盤底部通孔連通,下進風口和下吸風口5-8之間的下管道上設有將管道閉合的下擋風板5-9。
紗管從上管裝置運送出來,到達到自動找頭裝置。
先經過刮紗頭,刮頭上下運動,把紗頭掛松,運送到找頭機構,夾頭將紗管小頭位置固定,此時,紗管可以在夾頭范圍內轉動,方便后續的找頭操作。
下擋風板關上,上擋風板打開,吹風口吹風,上吸風口吸風,上管道內由下往上通風。同時伸縮軟管上下運動,松動的紗頭在風力作用下被送往上吸風口,紗頭檢測裝置檢測到線頭,上擋風板關上,剪刀剪斷多余紗頭。
夾頭夾緊紗管小頭,下擋風板打開,下管道內由上往下通風,紗頭在吸風作用下,從小頭往大頭,被吸入紗管中空的內腔。
夾頭松開紗管小頭,下擋風板關上,找到頭的紗管運送出,運到后段上紗裝置。紗頭檢測裝置沒有測到紗頭的紗管送入紗管脫離裝置。
如圖8示的紗管脫離裝置6包括旋轉推動托盤做圓弧形運動的推動盤6-1、將紗管和托盤分離的第一斜軌道6-2,推動盤6-1的與托盤接觸的一側呈與托盤相適應的圓弧形,推動盤6-1的另一側連接有推動其轉動的第四氣缸6-3,第一斜軌道6-2位于托盤圓弧形運動路徑的上方,第一斜軌道6-2呈圓弧形中空的坡狀結構,第一斜軌道6-2坡面的中間開設有圓弧形的分離道6-4,分離道6-4的寬度大于托盤頂柱6-5的外徑同時小于紗管大頭的外徑,分離道6-4的最高處的高度大于托盤頂柱6-5的高度。
第四氣缸伸展,推動推板旋轉,推板把托盤與紗管推到第一斜軌道處,隨著托盤的往前做圓弧移動,推進過程中,托盤頂柱在分離道內移動,紗管沿著分離道不斷在第一斜軌道的坡面上往上移,直至到達分離道的底部,托盤從第一斜軌道的下方進入皮帶循環,紗管沿著斜軌道坡面被分離出去,完成紗管與托盤的順利分離。第四氣缸回縮,推板返回至原點,等待下一次推送托盤。紗管脫離裝置外側裝有轉動的擋住紗管的紗庫,便于紗管的有序依次轉運。
如圖9示的紗線留頭裝置7包括具有若干容腔的轉動的開放式紗庫7-1、固定于開放式紗庫7-1中央的吸風管道7-2和位于開放式紗庫7-1底部下方的用于分離紗管托盤的第二斜軌道7-3,開放式紗庫7-1外側開設有便于紗管進出的開口,吸風管道7-2外側套設有與開放式紗庫7-1一體設置的芯管7-4,芯管7-4底部設有外周呈鋸齒狀的轉盤7-5,轉盤7-5一側安裝有內側帶有棘齒7-6的推動板7-7,推動板7-7前側呈與托盤貼合并推動托盤前行的弧形,推動板7-7后側連接有第五氣缸7-8,棘齒7-6與轉盤7-5配合推動開放式紗庫7-1轉動,同時推動帶有紗管的托盤往第二斜軌道7-3上移動并實現紗管與托盤分離,吸風管道7-2的吸風口正對即將往第二斜軌道7-3上移動的紗管的小頭。
開放式紗庫呈圓柱狀,均布有六個容腔,容腔防止紗管偏移出留頭裝置,便于紗管移動至第二斜軌道。
第五氣缸伸展,推動推動板旋轉,棘齒推動轉盤,把開放式紗庫內的托盤與紗管推到第二斜軌道入口處,吸風管道的吸風口吸風,將紗管內的紗線從小頭吸出;隨著推動盤的往前進一步推動,推動板把托盤與紗管推到第二斜軌道上,托盤頂柱在分離道內移動,紗管沿著分離道不斷在第二斜軌道的坡面上往上移,直至到達分離道的底部,托盤從第二斜軌道的下方進入皮帶循環,找到紗頭的紗管沿著第二斜軌道坡面被送入上紗機器,完成紗管與托盤的順利分離。第五氣缸回縮,推板返回至原點,棘齒與轉盤鋸齒的下一個凹口配合,準備推送下一個紗管,完成留頭以及紗管分離托盤。
托盤移動裝置還包括托盤停放裝置8,如圖10示的托盤停放裝置8包括位于托盤側面控制其停放的撥動板、控制撥動板轉動的第六氣缸8-1,撥動板包括長臂8-2、內短臂8-3和外短臂8-4,長臂8-2、內短臂8-3和外短臂8-4之間呈Y字形,外短臂8-4與第六氣缸8-1連接,內短臂8-3與長臂8-2的外側面連接成內凹的弧形撥動面,長臂8-2、內短臂8-3和外短臂8-4的連接處設有轉動軸8-5,內短臂8-3位于前后兩個托盤接觸處的外側。
第六氣缸伸展帶動撥動板向前后兩個托盤接觸處偏轉,長臂將前一個托盤放行的同時內短臂抵住相鄰的后一個托盤,第六氣缸回縮帶動長臂向后一個托盤偏轉,長臂將后一個托盤攔住。第六氣缸的一次伸縮帶動撥動板的一次轉動,實現一個托盤的放行,托盤移動裝置位于通路一、通路二和通路三上,有效控制托盤的傳輸轉運速度。
管紗自動投送裝置的工作過稱為:
紗管從投料口進入,通過紗鏟的轉動將紗管從投料口分批送入副料斗,過程中紗鏟上的剪刀將連接在一起的紗線剪斷;再通過提升皮帶與短輸送皮帶將紗管運入大小頭翻轉機構,大頭朝下進入紗管上管裝置。
紗管上管裝置上脫離的紗管正好安裝到通路一上的托盤上,托盤將紗管運輸到自動找頭裝置,自動找頭裝置對紗管進行找紗頭,沒有找到紗頭的紗管被運送到通路二,在通路二上沒有找到紗頭的紗管與托盤通過紗管脫離裝置將紗管脫離,空托盤經通路二轉運到通路一,重新被利用;找到紗頭的紗管被運送到通路三,通過通路三輸出端的紗線留頭裝置將紗管的紗頭留住,并將紗管送入上紗機器,同時托盤與紗管分離,空托盤掉落在下方的下輸送皮帶,下輸送皮帶的輸出端設有將空托盤輸送至通路一輸入端的上升皮帶,空托盤經上升皮帶轉運到通路一,重新被利用。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