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散熱組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37733閱讀:385來源:國知局
散熱組件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散熱組件,尤指一種具有多重散熱效果且可大幅提升熱交換效率之散熱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集成電路的體積亦逐漸縮小,而為了使集成電路能處理更多的數據,相同體積下的集成電路,已經可以容納比以往多上數倍以上的計算組件,當集成電路內的計算組件數量越來越多時執行效率越來越高,因此計算組件工作時所產生的熱能亦越來越大,以常見的中央處理器為例,在高滿載的工作量時,中央處理器散發出的熱度,足以使中央處理器整個燒毀,因此,集成電路的散熱裝置變成為重要的課題。

電子設備中之中央處理單元及芯片或其他電子組件均為電子設備中的發熱源,當電子設備運作時,該發熱源將會產生熱量,故現行常使用導熱組件如熱管、均溫板、平板式熱管等具有良好散熱及導熱效能來進行導熱或均溫,其中熱管主要作為遠程導熱之使用;其系由一端吸附熱量將內部工作流體由液態轉換為汽態蒸發將熱量傳遞至熱管另一端,進而達到熱傳導之目的,而針對熱傳面積較大之部位系會選擇均溫板作為散熱組件,均溫板主要系由與熱源接觸之一側平面吸附熱量,再將熱量傳導至另一側作散熱冷凝。

然而,由于習知之熱管及均溫板等散熱組件均為單一解決方案之散熱組件,換言之,習知之散熱組件設置于電子設備中僅能針對熱管或均溫板接觸熱源的位置處進行導熱或均溫等散熱,并無法具有多重如同時具有均溫及遠程導熱的散熱的功能,當然熱交換效率也相對地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實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多重散熱效果之散熱組件。

本實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大幅提升熱交換效率之散熱組件。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系提供一種散熱組件,系包括:一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腔室;一第二本體,具有一第二腔室;一第一管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一流道,該第一、二端分別與所述第一、二本體相連接,并該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一、二腔室相連通;一第三本體,具有一第三腔室;一第二管體,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及一第二流道,該第二管體貫設所述第二本體并穿設于該第一管體之第一流道內,并該第三、四端分別與所述第一、三本體相連接,并該第二流道與所述第一、三腔室相連通;

一工作流體,系填充于所述第一、二、三腔室內。

所述第一本體更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該第一、二板體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所述第一腔室,于該第二板體處開設一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本體更具有一第三板體及一第四板體,該第三、四板體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所述第二腔室,于該第三板體處開設一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端對接所述第一連接部并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之內側壁,所述第二端對接所述第二連接部并抵頂至所述第四板體之內側壁,該第一端開設置少一第一通孔連通該第一腔室,該第二端開設至少一第二通孔連通該第二腔室,以令該第一流道透過所述第一、二通孔與所述第一、二腔室相連通。

所述第四板體處對應該第二連接部更開設一第三連接部,所述第三本體更具有一第五板體及一第六板體,該第五、六板體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所述第三腔室,于該第五板體處開設一第四連接部,所述第三端系貫設所述第一、二、三連接部并穿設該第一流道且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之內側壁,所述第四端對接所述第四連接部并抵頂至所述第六板體之內側壁,所述第二管體之第三端開設至少一第三通孔連通該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管體之第四端開設至少一第四通孔連通該第三腔室,以令該第二流道透過所述第三、四通孔與所述第一、三腔室相連通。

所述第一腔室具有一第一毛細結構,該第二腔室具有一第二毛細結構, 該第三腔室具有一第三毛細結構。

所述第一管體內之管壁具有一第四毛細結構,該第二管體內之管壁具有一第五毛細結構。

所述第四毛細結構與所述第一、二毛細結構相毛細連接。

所述第五毛細結構與所述第一、三毛細結構相毛細連接。

所述第二管體之管徑小于該第一管體之管徑。

所述第六板體處對應該第四連接部更開設一第五連接部,所述散熱組件更具有一第四本體具有一第七板體及一第八板體,該第七、八板體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一第四腔室,于該第七板體處開設一第六連接部,一第三管體貫設所述第二、三本體并與所述第一、四本體相連接,該第三管體內部形成一第三流道,并該第三管體具有一第五端及一第六端,該第五端系貫穿所述第一、二、三、四、五連接部及第二流道并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之內側壁,該第六端對接所述第六連接部并抵頂至所述第八板體之內側壁,該第五端開設至少一第五通孔連通該第一腔室,該第六端開設至少一第六通孔連通該第四腔室,以令該第三流道與所述第一、四腔室相連通。

所述第四腔室具有一第六毛細結構,所述第三管體之管壁具有一第七毛細結構,所述第七毛細結構與所述第一、六毛細結構相毛細連接。

所述第三管體之管徑小于第二管體之管徑。

所述第一、二管體內壁上可形成復數凸肋及復數溝槽,且其呈間隔或非間隔排列設置,并于所述第一、二管體之凸肋及溝槽上分別設置所述第四、五毛細結構。

所述第二流道內更具有一支撐柱,并該支撐柱兩端系分別抵頂至所述第一、六板體之內側壁,該支撐柱之外板體設有一第八毛細結構。

透過本實用新型此結構的設計,當所述散熱組件之第一本體接觸所述熱源時,其設置于該第一腔室內的液態工作流體遇熱會形成汽態工作流體,接著,一部份之汽態工作流體會經由該第一管體之第一通孔通過該第一流道流至所述第二腔室內,且該汽態工作流體于該第二腔室內會冷凝轉化為液態工作流體后,并藉由所述第二、四毛細結構回流至第一腔室內繼續循環,而另部份之汽態工作流體則會經由該第一管體之第一通孔通過該第二流道流至所 述第三腔室內,且該汽態工作流體于該第三腔室內也同樣會冷凝轉化為液態工作流體后,并藉由所述第三、五毛細結構回流至第一腔室內繼續循環,并與設置于該第一、二本體之間及第二、三本體之間的散熱器相互搭配使用,進以完成散熱組件內部之汽液循環之散熱作用,藉以達到多重散熱之效果,且可大幅提升熱交換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圖2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圖3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一實施例之剖面圖;

圖4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5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圖6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圖;

圖7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8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三實施例之俯視圖;

圖9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四實施例之剖面圖。

符號說明

散熱組件1

第一板體111

第二板體112

第一腔室113

第一毛細結構114

第三板體121

第二連接部1211

第四板體122

第二腔室123

第二毛細結構124

第五板體131

第四連接部1311

第六板體132

第三腔室133

第三毛細結構134

第一流道143

第四毛細結構144

第二流道153

第五毛細結構154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圖1、2、3,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組合圖及剖面圖,如圖所示,一種散熱組件1系包括一第一本體11、一第二本體12、一第一管體14、一第三本體13、一第二管體15、一工作流體2,該第一本體11具有一第一板體111及一第二板體112,該第一、二板體111、112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一第一腔室113,并于該第一腔室113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114,于該第二板體112處開設一第一連接部1121,該第二本體12具有一第三板體121及一第四板體122,該第三、四板體121、122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一第二腔室123,并于該第二腔室123設有一第二毛細結構124,于該第三板體121處開設一第二連接部1211,該第一管體14具有一第一端141及一第二端142及一第一流道143,并于該第一管體14內之管壁設有一第四毛細結構144,該第一端141對接所述第一連接部1121并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111之內側壁,該第二端142對接所述第二連接部1211并抵頂至所述第四板體122之內側壁,并令該第四毛細結構144與所述第一、二毛細 結構114、124相毛細連接接觸,所述第一管體14之第一端141開設置少一第一通孔1411連通該第一腔室113,所述第一管體14之第二端142開設至少一第二通孔1421連通該第二腔室123,以令該第一流道143透過所述第一、二通孔1411、1421與所述第一、二腔室113、123相連通;

于所述第四板體122處對應該第二連接部1211更開設一第三連接部1221,所述第三本體13更具有一第五板體131及一第六板體132,該第五、六板體131、132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一第三腔室133,并于該第三腔室133設有一第三毛細結構134,于該第五板體131處開設一第四連接部1311;

所述第二管體15具有一第三端151及一第四端152及一第二流道153,并于該第二管體15內之管壁設有一第五毛細結構154,該第三端151系貫設所述第一、二、三連接部1121、1211、1221并穿設該第一流道143且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111之內側壁,所述第四端152對接所述第四連接部1311并抵頂至所述第六板體132之內側壁,并令該第五毛細結構154與所述第一、三毛細結構114、134相毛細連接,所述第二管體15之第三端151開設至少一第三通孔1511連通該第一腔室113,所述第二管體15之第四端152開設至少一第四通孔1521連通該第三腔室133,以令該第二流道153透過所述第三、四通孔1511、1521與所述第一、三腔室113、133相連通;

所述工作流體2系填充于所述第一、二、三腔室113、123、133內,該工作流體2可系為純水、無機化合物、醇類、酮類、液態金屬、冷煤或有機化合物其中任一;

前述第一、二、三、四、五毛細結構114、124、134、144、154系選擇為網目、纖維體、燒結粉末體、網目及燒結粉末組合或微溝槽等,為具有多孔隙的結構能提供毛細力驅動該工作流體2流動;

所述第二管體15之管徑系小于該第一管體14之管徑,又所述第三、四連接部1221、1311之直徑系小于所述所述第一、二連接部1121、1211之直徑,換言之,所述第一管體14之管徑系與所述第一、二連接部1121、1211之直徑大小相同,以令該第一管體14與所述第一、二本體11、12可相緊密連接結合,所述第二管體15之管徑系與所述第三、四連接部1221、1311之直徑大小相同,以令該第二管體15與所述第二、三本體12、13可相緊密連接結合。

所述第一、二、三、四連接部1121、1211、1221、1311處形成有一凸緣,透過該凸緣可令所述第一、二本體11、12與該第一管體14及所述第二、三本體12、13與該第二管體15更緊密結合。

續請參閱圖4,透過本實用新型此結構的設計,當所述第一本體11之第一板體111接觸一熱源3(例如CPU、MCU、圖形處理器等等)時,且所述第一、二本體11、12及第二、三本體12、13之間設置有至少一散熱器4,但并不限于此,于實際實施時,該熱源3也可能會依據電子設備內部的擺設設置而與所述第三本體13之第六板體132相接觸(圖中未示),而所述散熱器4則系可選擇設置于第一、二本體11、12之間或是第二、三本體12、13之間(圖中未示),亦或同時有兩散熱器4分別設置于第一、二本體11、12之間及第二、三本體12、13之間。

當所述散熱組件1之第一本體11接觸所述熱源3時,其設置于該第一腔室113內的液態工作流體2遇熱會形成汽態工作流體2,接著,一部份之汽態工作流體2會經由該第一管體14之第一通孔1411通過該第一流道143流至所述第二腔室123內,且該汽態工作流體2于該第二腔室123內會冷凝轉化為液態工作流體2后,并藉由所述第二、四毛細結構124、144回流至第一腔室113內繼續循環,而另部份之汽態工作流體2則會經由該第一管體14之第一通孔1411通過該第二流道153流至所述第三腔室133內,且該汽態工作流體2于該第三腔室133內也同樣會冷凝轉化為液態工作流體2后,并藉由所述第三、五毛細結構134、154回流至第一腔室113內繼續循環,并與設置于該第一、二本體11、12之間及第二、三本體12、13之間的散熱器4相互搭配使用,進以完成散熱組件1內部之汽液循環之散熱作用,藉以達到多重散熱之效果,且可大幅提升熱交換效率。

除此之外,還可透過所述第一、二管體14、15的兩端分別底頂至所述第一、二、三本體11、12、13之一側的結構,取代習知均溫板內的支撐結構,有效達到節省成本及制造工時效果之散熱組件1。

請參閱圖5、6、7并一并參閱圖1、2、3,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及剖面圖及剖面示意圖,所述散熱組件部份組件及組件間之相對應之關系與前述散熱組件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散熱組件 與前述最主要之差異為,于所述第六板體132處對應該第四連接部1311更開設一第五連接部1321,所述散熱組件1更具有一第四本體16及一第三管體17,該第四本體16具有一第七板體161及一第八板體162,該第七、八板體161、162對應蓋合并共同界定一第四腔室163,并于該第四腔室163內設有一第六毛細結構164,于該第七板體161處開設一第六連接部1611;

所述第三管體17貫設所述第二、三本體12、13并與所述第一、四本體11、16相毛細連接,該第三管體17內部形成一第三流道173并于其管壁內設有一第七毛細結構174,該第三管體17具有一第五端171及一第六端172,該第五端171系貫穿所述第一、二、三、四、五連接部1121、1211、1221、1311、1321并穿設該第二流道153且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111之內側壁,該第六端172對接所述第六連接部1611并抵頂至所述第八板體162之內側壁,并令該第七毛細結構174與所述第一、六毛細結構114、164相毛細連接,該第五端171開設至少一第五通孔1711連通該第一腔室113,該第六端172開設至少一第六通孔1721連通該第四腔室163,以令該第三流道173透過所述第五、六通孔1711、1721與所述第一、四腔室113、163相連通;

所述第三管體17之管徑系小于第二管體15之管徑,又所述第五、六連接部1321、1611之直徑系小于所述第三、四連接部1221、1311之直徑,且所述第五、六連接部1321、1611處形成有所述凸緣,以令所述第四本體16及第三管體17可緊密地與第三本體13相結合。

同樣地,當所述第一本體11接觸所述熱源3時,設置于該第一腔室113內的液態工作流體2遇熱會形成汽態工作流體2,一部份之工作流體2會如前述之第一實施例進行循環,而另部份之汽態工作流體2會經由該第一管體14之第一通孔1411通過該第三流道173流至第四腔室163內,且該汽態工作流體2于該第四腔室163內會冷凝轉化為液態工作流體2后,并藉由所述第六、七毛細結構164、174回流至第一腔室113內繼續循環,進而完成汽液循環之散熱作用而達成多重散熱之功效。

換言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并不局限于前述第一、二實施例所限制,其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進行所述本體及管體的數量調整(增加或減少),以達到最佳使用效果。

請參閱圖8,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三實施例之俯視圖,所述散熱組件部份組件及組件間之相對應之關系與前述散熱組件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散熱組件與前述最主要之差異為,于所述第一、二管體14、15內壁上可形成復數凸肋18及復數溝槽19,且其系呈間隔或非間隔排列設置,并于所述第一、二管體14、15之凸肋18及溝槽19上分別設置所述第四、五毛細結構144、154,透過所述結構可增加所述第一、二管體14、15內壁之第四、五毛細結構144、154的面積,以令于管體內的液態工作流體回流的效果更佳;同理,前述之凸肋18及溝槽19的設置并不局限于此,其系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于所需的管體上任意進行設置。

請參閱圖9,系為本實用新型散熱組件之第四實施例之剖面圖,所述散熱組件部份組件及組件間之相對應之關系與前述散熱組件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散熱組件與前述最主要之差異為,所述第二管體15之第二流道153內更具有一支撐柱5,其兩端系分別抵頂至所述第一板體111及第六板體132之內側壁,該支撐柱5之外側設有一第八毛細結構51,其系可選擇為網目、纖維體、燒結粉末體、網目及燒結粉末組合或微溝槽等,本實施例透過支撐柱5的設置,其作用可大幅增加該散熱組件1內部液態工作流體2回流之速率,且具有支撐的功效。

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較于習知具有下列優點:

1.具有多重散熱效果;

2.大幅提升熱交換效率;

3.省去習知均溫板之支撐結構之成本及制造工時。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之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之專利涵蓋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大名县| 定安县| 华池县| 军事| 英超| 涞水县| 揭阳市| 甘德县| 苍山县| 吉木乃县| 凤翔县| 通榆县| 丰原市| 潍坊市| 安多县| 兰溪市| 美姑县| 河间市| 彭泽县| 永昌县| 涿州市| 福鼎市| 汨罗市| 静宁县| 辽阳市| 长乐市| 福泉市| 策勒县| 宁武县| 姜堰市| 湘潭县| 眉山市| 错那县| 昌吉市| 满洲里市| 凤台县| 万安县| 永和县| 闻喜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