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竹蓀保健罐頭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選擇與清理→殺青冷卻→裝罐加湯→封口滅菌→培養檢驗→成品入庫的加工工藝流程,具體操作步驟為:
(1)原料選擇與清理:選擇菌體刺毛長10厘米、形態完整、大小均勻、直徑8厘米、無病斑、無蟲蛀、含水量90%的竹蓀,剪去菌蒂,然后置于0.006%焦亞硫酸鈉溶液中快速進行漂洗護色,撈出瀝水;
(2)殺青冷卻:將清洗瀝水的竹蓀及時倒入盛有0.56%蘋果酸溶液的夾層鍋沸水中殺青,菇水比為1:8,煮12分鐘,至菇心熟透,迅速撈入清水冷卻;
(3)裝罐加湯:分級裝罐, CKO罐形,凈重450克,固形物為70-75%;裝罐后注入80℃的湯汁,裝至距灌口1.8厘米,不可注滿罐,以免封蓋時湯汁外溢;
(4)封口滅菌:加湯后置于98℃的排氣箱中排氣20分鐘,使罐內溫度達到100℃,排氣后立即加蓋封罐,然后置于高壓殺菌鍋內進行殺菌,殺菌公式為25分鐘-10分鐘-15分鐘/115℃;滅菌后,置于流動清水中冷卻至40℃,取出來擦干罐壁水跡;
(5)培養檢驗:將經滅菌的竹蓀罐頭倒放在室溫32℃、空氣濕度75%的培養室內培養10天,逐罐檢查,挑出不合格品,即出現蓋隆起、用棒槌有渾濁聲音、罐有氣泡和雜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