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下肢皮牽引是將牽引力直接作用于皮膚,間接牽拉肌肉骨骼,不穿破骨組織,對肢體的損傷小,可起到患肢制動,防止骨折斷端損傷血管神經,防止肢體短縮畸形的作用。主要用于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干骨折、髖關節脫位術后的患者,并在骨科治療中廣泛應用。首先,由于許多骨折導致患肢外旋畸形,牽引時下肢不能保持正確的體位,從而影響了皮牽引的治療效果。其次,在皮牽引時,由于牽引帶下滑,使壓力集中于足跟,內外踝以及牽引帶邊緣的束勒,使局部皮膚受壓損傷形成壓瘡。牽引帶下滑降低了皮牽引的治療效果,增加了調整牽引的次數,從而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引起牽引帶下滑的主要原因為:1、皮牽引的重量過大(≥5㎏),主要用于擇期手術,需短期皮牽引的患者。2、由于骨折導致大腿腫脹或先天性大腿粗、小腿細,導致患者大小腿周徑差與正常人相比較大(周徑差≥15㎝)。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以小腿周徑為準選擇牽引帶,則大腿部分粘扣長度不夠,起不到牽引的效果;如果以大腿周徑為準選擇牽引帶行皮牽引術時,則小腿部分粘扣長度過長,容易導致牽引帶下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醫用牽引裝置,有效緩解牽引裝置下滑的情況,提高皮牽引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治療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醫用牽引裝置,包括牽引帶、防滑墊以及內置細沙的沙袋;所述防滑墊包括:襯墊,包括光滑面和防滑面,防滑面緊貼牽引帶的內側面;增厚墊,增厚墊的材質與襯墊的材質相同,增厚墊可拆卸連接于防滑面的下半部分;第一防滑帶,設于防滑面的上半部分;第二防滑帶,與第一防滑帶的材質相同,并設于防滑面的下半部分。
優選地,還包括海綿墊,襯墊的底邊設有朝向防滑面的翻邊,翻邊與襯墊形成條狀袋,條狀袋的開口處設有粘扣,海綿墊可拆卸連接于條狀袋的內部。
優選地,還包括布袋以及可拆卸連接于布袋內的水袋,布袋設于條狀袋的正下方,布袋的開口處設有粘扣。
優選地,水袋具有波浪型形狀的表面。
優選地,襯墊、第一防滑帶、第二防滑帶以及沙袋均為純棉材質。
優選地,襯墊的形狀為梯形,襯墊的上端形成梯形的長邊端,襯墊的下端形成梯形的短邊端。
優選地,襯墊的內部設有按摩凸起。
優選地,襯墊還設有若干個通孔。
優選地,第一防滑帶和第二防滑帶均縫制于防滑面上。
優選地,增厚墊與襯墊的內側面連接為粘扣連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醫用牽引裝置,在牽引帶的內側增設了一層防滑墊,該防滑墊包括:襯墊、增厚墊、第一防滑帶、第二防滑帶。其中,第一防滑帶和第二防滑帶分別位于襯墊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即在使用過程中,第一防滑帶和第二防滑帶分別位于大腿部和小腿中部避開膝關節,以增加與牽引帶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牽引帶下滑的頻次。增厚墊可拆卸連接于襯墊的防滑面的下半部分,即位于小腿部,可根據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差選擇是否使用增厚墊,若患者大小腿周徑差≥15㎝,可使用增厚墊,增大患者的小腿周徑,防止因大小腿周徑差較大而引起的牽引帶下滑。同時,內置細沙的沙袋能最大限度的減輕患肢外旋畸形,保持外展中立位,提高牽引效果。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醫用牽引裝置可有效緩解牽引裝置下滑的情況,并減輕患肢外旋畸形,保持外展中立位,提高皮牽引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治療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防滑墊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
1 襯墊
2 增厚墊
21 粘扣
3 第一防滑帶
4 第二防滑帶
5 條狀袋
6 布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醫用牽引裝置,包括牽引帶、貼近牽引帶的內側面的防滑墊以及內置細沙的沙袋;其中,防滑墊的結構如圖1所示,防滑墊包括:襯墊1、增厚墊2、第一防滑帶3和第二防滑帶4。襯墊1、第一防滑帶3、第二防滑帶4以及沙袋均為純棉材質,保證了摩擦力的同時,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
其中,根據牽引帶的形狀將襯墊1裁剪成梯形襯墊,襯墊1的上端為梯形長邊端,使用時位于大腿部,襯墊1的下端為梯形短邊端,使用時位于小腿部,襯墊1包括光滑面和防滑面,防滑面緊貼牽引帶的內側面,而光滑面在使用時貼近皮膚。該防滑墊還包括第一防滑帶3,縫制于防滑面的上半部分;第二防滑帶4,與第一防滑帶3的材質相同,并縫制于防滑面的下半部分,使用時,第一防滑帶3和第二防滑帶4分別位于大腿部和小腿中部避開膝關節,以增加與牽引帶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牽引帶下滑的頻次。提高牽引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治療成本。襯墊1的內部還設有模擬按摩的按摩凸起,且設有若干個用于通氣的通孔,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
增厚墊2的材質與襯墊1的材質相同,增厚墊2通過粘扣21可拆卸連接于防滑面的下半部分,即位于小腿部,可根據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差選擇是否使用增厚墊2,若患者大小腿周徑差≥15㎝時,可使用增厚墊2,增大患者的小腿周徑,防止因大小腿周徑差較大而引起的牽引帶下滑,進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治療成本。
本實施例中的醫用牽引裝置在使用時,綁好該醫用牽引裝置,牽引帶的松緊度以患者感到舒適不下滑為宜,將內置細沙的沙袋置于牽引肢體的外側,該沙袋能最大限度的減輕患肢外旋畸形,使肢體保持外展中立位,提高牽引治療效果,進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治療成本。
本實施例中的防滑墊還包括海綿墊,襯墊1的底邊設有朝向防滑面的翻邊,翻邊與襯墊1形成條狀袋5,條狀袋5的開口處設有粘扣,海綿墊可拆卸連接于條狀袋5的內部。條裝袋位于小腿的底部,使得海綿墊作用于腳踝處,使用時,海綿墊包裹患者的踝關節,保護踝關節,避免因牽引帶下滑使踝關節受壓。
本實施例中的防滑墊還包括布袋6以及可拆卸連接于布袋6內的水袋,水袋具有波浪型形狀的表面,布袋6設于條狀袋5的正下方,布袋6的開口處設有粘扣。布袋6位于條狀袋5的正下方,即足跟部位,水袋的增設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緩解局部持續牽引的壓力,防止足跟壓瘡和皮膚破損。同時水袋可進行更換并重復利用,使用簡單、方便。
在上述實施例中,由于第一防滑帶3和第二防滑帶4可隨著襯墊1一起使用、一起拆下等,因此將第一防滑帶3和第二防滑帶4均縫制在襯墊1上,當然也可以使用粘扣實現第一防滑帶3、第二防滑帶4與襯墊1的連接。而在條狀袋5和布袋6的開口處設置了粘扣,主要是因為條狀袋5里面的海綿墊以及布袋6中的水袋都是可以進行拆卸、更換、重復利用,海綿墊與條狀袋5之間的連接以及水袋與布袋6之間的連接均為可拆卸連接,因此將條狀袋5和布袋6的開口處均設置粘扣,當然也可以使用拉鏈等,但是相比于拉鏈,條狀袋5的開口處以及布袋6的開口處使用粘扣更為方便。
在本申請的描述中,將圖1中的X軸的箭頭方向定義為上方,而該箭頭方向的反向定義為下方。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寬”、“上”、“下”、“底”、“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