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織生產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帶自動脫水烘干裝置的染紗機。
背景技術:
現代工業講究集約式流水線生產,而高新技術企業更是從機械化生產到自動化生產的轉變,將冗長繁瑣的流水線壓縮成幾個大的模塊化生產車間,并且將普通的機械化電氣化的人工值守操作的設備轉化為自動控制式,甚至是集中化的系統控制,對于企業的生產加工效率而言是成倍提高。
對于紡織企業來說,染紗和烘紗都是生產很重要的環節,而染紗機往往體積龐大而又操作繁瑣,需要人工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跟進,防止出現色塊不均、脫色漏色等生產紕漏,過程對工人操作要求比較高,并且勞動強度較大。而當染紗工序完成后,還需要進行紗料轉移,將紗料放置到烘干裝置里面進行烘紗工序,而這之中,需要工人熟練的生產經驗,把控加熱烘干的壓力、時間和溫度等要素,才能將紗料的顏色徹底穩定、均勻,并且符合后續的加工要求,一旦在這中間出現差異,則會使得一批次產品出現質量不必要的波動,增加了廢品率,這無疑對廠家來說增加了在操作工人方面的成本和生產成本,長遠來看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另外從染紗到烘紗這之中,需要人為進行轉移,增加了工序,提高了生產成本,而且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各種方面來看,都需要一臺新的設備改進這一不利局面。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實用的、使用效果好的新方案,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帶自動脫水烘干裝置的染紗機,包括染缸、染液循環系統、提紗裝置、加壓裝置、烘干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染缸為長方體,所述的染液循環系統包括染液循環管路、噴淋器和泵,所述的提紗裝置為提紗輥、導向輥和電機,所述的加壓裝置包括壓力泵以及閥門,所述的烘干裝置包括榨水輥、泄流閥以及加熱回路。
所述的染液循環系統各個部件依照如下特征設置:所述的染液循環管路穿插于染缸內外側,順著染缸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在起始處分有一條管路連接至染缸寬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噴淋器設置在染液循環管路上,所述的泵安裝在染缸外側,位于染缸寬度方向的一端,接入染液循環管路作為動力源。
所述的染液循環管路共有兩條,每一條都分為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橫跨于染缸上部,所述的第二管路穿插于染缸內外兩側,并且,第二管路分兩段,第一段從染缸的前三分之一的底部導出,再從前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底部交界處導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處,第二段從染缸的中三分之一的底部導出,再從中三分之一與后三分之一底部交界處導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處。
所述的提紗輥有40根,沿著染缸長度方向從后向前設置,橫穿于染缸內部,分為上下兩組,每組20根,每隔3根提紗輥設置有電機作為動力輥,上方提紗輥的電機設置于染缸左部外側,下方提紗輥的電機設置于染缸右部外側,所述的染缸前端上的所述提紗輥的下方和所述的染缸的后端上的所述提紗輥的上方均設有至少一個所述的導向輥,共有11根,其中1根設置在上方提紗輥水平高度之上,剩余10根布置于下方提紗輥附近。
所述的壓力泵設置在染缸后部,通過管道與閥門相連,所述的閥門設置在染缸外壁,聯通到染缸內壁,所述的閥門共有3個,分別對應染缸的前三分之一處、中三分之一處以及后三分之一處。
所述的泄流閥設置于染缸前三分之一處、中三分之一處以及后三分之一處的兩側,共有6個,所述的榨水輥兩兩一組,共有9組,設置于下方提紗輥之間的空隙處,可以上下開合活動,由小型電機驅動,所述的加熱回路均布環繞于染缸內壁,由耐熱耐腐蝕的涂料包裹著的電阻線路組成。
本實用新型將染紗和烘紗結合到了一個空間內進行,大大簡化了生產的過程和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還通過自動化控制設備實現生產全過程的電子監控和數控操作,既能夠使得生產的紗料能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生產質量水平,且質量符合生產要求,又降低了勞動工人的操作要求以及勞動強度,也降低了環境污染的風險,節約了企業的開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A-A方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請結合附圖1和附圖2所示,一種帶自動脫水烘干裝置的染紗機,包括染缸1、染液循環系統、提紗裝置、加壓裝置、烘干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染缸為長方體,所述的染液循環系統包括染液循環管路2、噴淋器3和泵4,所述的提紗裝置為提紗輥5、導向輥6和電機7,所述的加壓裝置包括壓力泵8以及閥門9,所述的烘干裝置包括榨水輥10、泄流閥11以及加熱回路12。
所述的染液循環系統各個部件依照如下特征設置:所述的染液循環管路2穿插于染缸1內外側,順著染缸1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在起始處分有一條管路連接至染缸1寬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噴淋器3設置在染液循環管路2上,所述的泵4安裝在染缸1外側,位于染缸1寬度方向的一端,接入染液循環管路2作為動力源。
所述的染液循環管路2共有兩條,每一條都分為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橫跨于染缸1上部,所述的第二管路穿插于染缸1內外兩側,并且,第二管路分兩段,第一段從染缸1的前三分之一的底部導出,再從前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底部交界處導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處,第二段從染缸1的中三分之一的底部導出,再從中三分之一與后三分之一底部交界處導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處。
所述的提紗輥5有40根,沿著染缸1長度方向從后向前設置,橫穿于染缸1內部,分為上下兩組,每組20根,每隔3根提紗輥5設置有電機7作為動力輥,上方提紗輥5的電機7設置于染缸1左部外側,下方提紗輥5的電機7設置于染缸1右部外側,所述的染缸1前端上的所述提紗輥5的下方和所述的染缸1的后端上的所述提紗輥5的上方均設有至少一個所述的導向輥6,共有11根,其中1根設置在上方提紗輥5水平高度之上,剩余10根布置于下方提紗輥5附近。
根據附圖2可以看出,提紗輥5實際的工作長度并不是全場,而是中間一段距離,而第一和第二管路延伸進來后,兩條管路之間的間距比提紗輥5要寬,所以在進行染紗操作的時候,管路并不會干涉到紗料的行進軌跡。當工作狀態時,實際染料浸染的高度并不會比上方提紗輥5的高度更高,令紗料在行進過程中,是處于出水——入水——出水反復的過程,這樣能夠實現多次浸染,令染料能夠在外力作用下反復浸潤紗料,達到比較好的染色效果,而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保證紗料染色效果穩定,還配備了噴淋器3,該噴淋器均布在上方管路處,能保證露出染料的紗料能夠完全被噴淋,進一步使得染料染色均勻。
所述的壓力泵8設置在染缸1后部,通過管道與閥門9相連,所述的閥門9設置在染缸1外壁,聯通到染缸1內壁,所述的閥門9共有3個,分別對應染缸1的前三分之一處、中三分之一處以及后三分之一處。
通過壓力泵8的作用,能夠制造高壓氣體,而長行程容易造成壓力不穩,所以配備了壓力閥9,令高壓氣體能夠穩定地進入染缸1,并在工作完畢后再穩定排出,實現了壓力的平穩調整。
所述的泄流閥11設置于染缸1前三分之一處、中三分之一處以及后三分之一處的兩側,共有6個,所述的榨水輥10兩兩一組,共有9組,設置于下方提紗輥5之間的空隙處,可以上下開合活動,由小型電機驅動,所述的加熱回路12均布環繞于染缸1內壁,由耐熱耐腐蝕的涂料包裹著的電阻線路組成。
實際工作時,泄流閥11可連接至染料存儲池,在完成染紗工序時,通過操控泄流閥11,將染液排放至燃料存儲池處,方便接下來的榨水烘干程序,當染料排除完畢后,加熱回路12會按照預先設定好的加熱溫度進行升溫,并且,提紗輥5繼續帶動紗料行進,此時,榨水輥10由打開狀態變為閉合狀態,壓縮兩輥之間的空隙,直至加緊紗料而不影響紗料行進,就實現了一遍榨水一遍烘干的程序,與此同時,多余被榨取出來的染料也能夠通過泄流閥11及時排除出去。
所述的自動控制系統由中央控制電腦以及各種傳感器組成,所述的中央控制電腦與染缸、染液循環系統、提紗裝置、加壓裝置與烘干裝置的電控部件連接,所述的傳感器包括如下幾種:流速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酸堿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上述幾種傳感器都與中央控制電腦相連,并按照如下方式設置:
所述的流速流量傳感器設置于噴淋器3、染液循環管路2、泄流閥11及泵4處,所述的壓力傳感器設置于染缸1內壁及染液循環管路2處,所述的溫度傳感器設置于染缸1內壁、染液循環管路2、提紗輥5和泵4處,所述的酸堿度傳感器設置于染缸1內壁處,所述的水位傳感器設置于染缸1內壁處。
下面用實施例來解釋自動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
操作人員通過中央控制電腦,啟動設備并設定好工作時間、溫度、壓力等參數值,這些參數值的歷史參考值能夠作為參考數據預先給操作人員查看,方便不熟手的操作人員能夠快速設定好這些必要數值,然后染紗工序開始,流速流量傳感器將設備的各個部分的流速流量數據傳送至中央控制電腦,當過高或者過低的時候,中央控制電腦就會控制泵以及各個閥口的開合情況來調整流速流量,使得穩定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值;同樣,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酸堿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也起到同樣的效果,對于不能通過設備自行調整如染料酸堿度情況,則會通過中央控制電腦反饋給操作人員,再進行對應的處理,最終實現完整的染紗烘紗過程,壓縮了工序,提高了效率,穩定了生產質量。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