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應用于紡織紗的壓紗機,具體涉及自動壓紗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筒子紗原料自動壓紗機。
背景技術:
紗線筒子染色,密度均勻至關重要,由于染液在紗層中循環穿透,會遇到紗線的阻力,很顯然密度大處阻力也就大,染液穿透量就小。隨之染料上染少,反之染料上染多,這就會造成色差,嚴重的會造成“白跡”(常在筒子有“重疊”卷繞處產生)為此,要求筒子處處密度均勻, 解決以上問題除了首先要控制好松式絡筒機的工藝外,還可以通過后道工序——壓紗、倒角來彌補,如能研制出一種能有效消除筒紗密度不勻問題且成型好,適應性強的壓紗、倒角機,不失為解決筒子染色均勻度的一種對策,目前,大多數壓紗機為人工壓紗機,如申請公布號為CN1600937的專利申請中公開了名稱為一種筒子紗壓紗機,該筒子紗壓紗機主要包括電動機、橢圓形轉盤、上壓盆、升降桿,連桿和下壓盆,連桿的一端緊固在橢圓形轉盤的端面,連桿的另一端與升降桿的一端轉動鉸接,升降桿置于與工作臺固定的導向管中,升降桿的另一端固定有水平桿,上壓盆安裝在水平桿上,與固定在工作臺面上的下壓盆位于同一軸線,上、下壓盆的盆口相對,在橢圓形轉盤上固定有轉輪,轉輪通過傳動機構與電動機的軸相連。該壓紗機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操作靈活、方便,具有壓紗、倒角雙重功能,成型好,能有效消除目前松筒式染色過程中因筒子密度不勻造成的內、中、外層色差,大大提高了正品率。但是隨著筒子紗原料產量的日益增加,壓紗工作量也大大增加,而人工壓紗機壓紗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現有人工筒子紗壓紗機在壓紗過程中壓紗不均勻、壓紗效率低及耗費人力物力等問題,提供一種筒子紗原料自動壓紗機,該壓紗機的筒子紗原料的壓紗過程全自動進行,壓紗后自動轉入下個工序,無需人工操作,且壓紗效率高,有效滿足在筒子紗原料產量的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的壓紗要求,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筒子紗原料自動壓紗機,包括壓頭上模、壓頭下模、驅動壓頭上模上下運動的上模驅動裝置和控制壓頭上模驅動裝置開和關的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還包括PLC控制器、定位檢測器、用于傳送壓頭下模的傳送皮帶、用于安裝傳送皮帶的滾筒和驅動滾筒的滾筒驅動裝置,所述上模驅動裝置上設置復位檢測器,所述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滾筒驅動裝置、定位檢測器和復位檢測器分別與PLC控制器連接,所述壓頭上模位于傳送皮帶的上方,所述定位檢測器安裝在傳送皮帶的下方且位于壓頭上模的豎直方向的中心軸線延長線上。
為了更好的實施本實用新型,所述壓頭下模有多個,可沿皮帶的傳送方向上設置一排,也可設置多排,壓頭下模隨著皮帶的運動而一個接一個的被傳送到壓頭上模的正下方,每一排壓頭下模只需對應的設置一個壓頭上模。壓紗后,壓頭下模運動到滾筒與傳送皮帶的卷繞處時,壓頭下模中的物料會自動掉出進入下一個工序,不需要人工取出或是其他的取出工具。
為了更好的控制壓紗質量,需要根據不同規格的筒子紗原料控制其下壓度,本實用新型在所述上模驅動裝置上設置有行程檢測器,所述行程檢測器與PLC控制器連接。所述行程檢測器檢測上模驅動裝置向下驅動的距離以及壓紗動作的持續時間,當向下驅動的距離與所壓筒子紗原料需要的下壓度(下壓的量)相同時,行程檢測器將信號發送給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控制上模驅動裝置關閉不再向下驅動上模,并控制上模驅動裝置維持當前狀態一定時間,當行程檢測器檢測到維持的時間為當前筒子紗原料壓紗所需要的時間時,將信號反饋給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接收到信號后,控制上模驅動裝置復位,當復位檢測器檢測壓頭上模驅動裝置復位完成時,將信號發送給PLC控制器,此時PLC控制器控制滾筒驅動裝置開啟,從而帶動傳動皮帶繼續運動,進行下一個筒子紗原料的壓紗,重復上述動作。
所述復位檢測器和行程檢測器之間的距離等于上模驅動裝置驅動上模向上或向下運動的距離。復位檢測其與行程檢測其之間的距離可調整,根據所壓筒子紗原料的規格和所需要的下壓度設置,這種結構一是避免驅動裝置上行距離不到位,下模與原料在傳送過程中與上模碰撞,損壞整個結構。二是能避免筒子紗原料被過度壓緊或是壓的不到位,避免過度下壓的同時還能避免不必要的下壓行程,節省時間,提供壓紗效率。
在上述的壓紗過程中,不管壓頭下模中是否裝的有筒子紗原料,自動壓紗機都會執行一次壓紗動作,這樣在沒有筒子紗原料的情況不但影響壓紗效率,還增加了各部件的磨損,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述自動壓紗機還包括用于檢測壓頭下模中是否有物料的物料檢測器,所述物料檢測器與PLC控制器連接。當物料檢測其檢測到壓頭上模上沒有物料是,將信號反饋給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接收到信號后控制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從而控制上模驅動裝置處于關閉狀態,則不會進行壓紗動作。這種結構能進一步提高壓紗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機械磨損。
為了更好的定位檢測及保證壓頭上模與壓頭下模準確配合,在所述壓頭上模頂部的中心處設置有上模定位柱,在所述壓頭下模底部的中心處設置有下模定位柱,所述下模定位柱的下端穿過傳送皮帶,所述傳送皮帶兩端的滾筒上開設有供下模定位柱的下端通過的凹槽。上下模定位柱的設置能首先是將筒子紗原料定位和固定正,避免壓紗過程中筒子紗位置不正引起壓紗密度不均勻等問題。另外本實用新型壓頭下模定位柱的下端穿過傳送皮帶,這樣,定位檢測器能通過檢測下模定位柱從而檢測壓頭下模是的否到位。本實用新型的壓頭上模和壓頭下模都為錐形結構,其直徑從頂部、底部向開口逐漸變大,這樣在壓紗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卡紗的情況。
所述滾筒驅動裝置為步進電機,也可以采用伺服電機或可以受PLC控制其他電機;所述定位檢測器為光電傳感器、接近開關 、霍爾傳感器、行程開關或編碼器中的一種,所述復位檢測器為霍爾傳感器、接近開關中的一種。
所述上模驅動裝置為氣缸,所述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為電磁閥,所述電磁閥與PLC控制器連接。當然,也可以采用偏心輪、凸輪裝置或電機帶動的減速機替代。氣缸上安裝的復位檢測檢測氣缸的活塞桿是否復位,行程檢測器檢測氣缸的活塞桿伸縮的長度及活塞桿伸出到設定長度的持續作用時間。
所述行程檢測器為霍爾傳感器和接近開關中的一種。
所述物料檢測器為光電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不同于傳統人工操作壓紗機進行筒子紗的壓紗過程,首次提出了一種能自動進行筒子紗壓紗的自動壓紗機,該自動壓紗機通過傳送皮帶將位于傳送皮帶上的裝有筒子紗原料的壓頭下模不斷的傳送到固定的壓頭上模的下方進行自動壓紗,壓好的筒子紗在傳送皮帶與滾動卷繞處自動掉落,無需人工操作壓紗機,也不用人工將筒子紗從壓頭下模中取出,大大的提高了壓紗效率,特別適合大規模的筒子紗壓紗操作。
2、本實用新型的壓頭下模設有多個,壓頭上模設置一個,這種設計能使壓紗操作連續不斷的進行,無需等待上一個壓頭下模返回就能再次進行壓紗,更進一步的提高了效率。所有壓頭下模形成循環圈,利用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工作流程圖;
圖4為壓頭下模與傳送皮帶、滾筒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上述附圖的附圖標記為:
1上模驅動裝置、2壓頭上模、3筒子紗、4壓頭下模、5傳送皮帶、6滾筒驅動裝置、7下模定位柱、8定位檢測器、9滾筒、10物料檢測器、11上模定位柱、12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圖2所示,筒子紗原料自動壓紗機,包括壓頭上模2、壓頭下模4、驅動壓頭上模2上下運動的上模驅動裝置1和控制壓頭上模驅動裝置1開和關的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還包括PLC控制器、定位檢測器8、用于傳送壓頭下模4的傳送皮帶5、用于安裝傳送皮帶5的滾筒9和驅動滾筒9的滾筒驅動裝置6,所述上模驅動裝置1上設置復位檢測器,所述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滾筒驅動裝置6、定位檢測器8和復位檢測器分別與PLC控制器連接,所述壓頭上模2位于傳送皮帶5的上方,所述定位檢測器8安裝在傳送皮帶5的下方且位于壓頭上模2的豎直方向的中心軸線延長線上。
如圖1、圖2、圖3所示,其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如下:滾筒驅動裝置6帶動傳送皮帶5傳動,傳送皮帶5上的壓頭下模4在傳送皮帶5的帶動下運動,當運動到位于定位檢測器8正上方的時候,定位檢測器8檢測到壓頭下模4到位,將信號發送給PLC控制器,PLC控制器計算后控制滾動驅動裝置6關閉,傳送傳動5暫停,同時PLC控制器控制壓頭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使壓頭上模驅動裝置1開啟,從而驅動壓頭上模2向下運動,與壓頭下模4配合壓紗,壓紗結束后壓頭上模驅動裝置1復位,當復位檢測器檢測到壓頭上模驅動裝置1復位完成時,將信號發送給PLC控制器,此時PLC控制器控制滾筒驅動裝置6開啟,從而帶動傳送皮帶5繼續運動,重復上述動作,從而完成自動壓紗過程。
實施例2
為了更好的實施本實用新型,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如圖1所示,在傳送皮帶5上設置多個壓頭下模4,設置的時候可均勻的設置,根據傳送皮帶5的寬度,可設置一排或多排壓頭下模4,每排壓頭下模4對應的設置一個壓頭上模2。如可設置一排壓頭下模4,壓頭上模2設置一個,也可設置兩排壓頭下模4,壓頭上模2對應的設置兩個。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如圖1、2所示,所述上模驅動裝置1上還設置有行程檢測器,所述行程檢測器與PLC控制器連接。所述復位檢測器和行程檢測器之間的距離等于上模驅動裝置1驅動壓頭上模2向上或向下運動的距離。
實施例4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如圖1、2所示,所述自動壓紗機還包括用于檢測壓頭下模4中是否有物料3的物料檢測器10,所述物料檢測器10與PLC控制器連接。所述物料檢測器10可選用光電傳感器。
實施例5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如圖1、2、3、4所示,所述壓頭上模2頂部的中心處設置有上模定位柱11,所述壓頭下模4底部的中心處設置有下模定位柱7,所述下模定位柱7的下端穿過傳送皮帶5,所述傳送皮帶5兩端的滾筒9上開設有供下模定位柱7的下端通過的凹槽12。
實施例6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所述滾筒驅動裝置6為步進電機,所述定位檢測器8為光電傳感器、接近開關 、霍爾傳感器、行程開關或編碼器中的一種,所述復位檢測器為霍爾傳感器和接近開關中的一種。所述上模驅動裝置1為氣缸,所述上模驅動裝置控制器為電磁閥,所述電磁閥與PLC控制器連接。所述行程檢測器為霍爾傳感器和接近開關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