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智能控制的軌道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演播室機器人的軌道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或工作場所試用機器人或者智能裝置來處理一些日常的問題,并且通常這些機器人或者智能裝置需要在底面預設軌道系統來供其運行,現有的軌道多為重量較大,并且多個軌道之間拼裝連接會有誤差,進而運行到這些誤差點時會出現抖動或卡死,進而使得操作體驗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演播室機器人的軌道結構,旨在解決現有的軌道系統重量大,同時軌道之間連接的誤差大導致機器運作時出現抖動或卡死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解決的:一種演播室機器人的軌道結構,包括多個可拆卸連接的滑軌組件,所述滑軌組件包括多個支撐枕塊、連接在多個所述支撐枕塊上的支撐件和沿所述支撐件的上表面向外延伸的與所述支撐件軸向平行的柱狀滑軌,所述支撐件內設有空腔,所述柱狀滑軌軸向方向的一端向外延伸有圓臺,所述圓臺直徑較小的一端為延伸末端,所述柱狀滑軌軸向方向的另一端向內凹陷有與所述圓臺相對應的凹槽,相鄰所述軌道組件的所述圓臺和所述凹槽配合對接。
進一步地,所述柱狀滑軌包括沿所述支撐件上表面向外延伸的鋁合金的外 管和連接在所述外管內的內管,所述內管的外徑等于所述外管的內徑,所述圓臺和所述凹槽分別位于所述內管的兩端。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件為橫截面為方形的鋁合金塊,所述外管的直徑小于或等于所述支撐件的上表面的寬度。
進一步地,所述外管下部與所述支撐件之間還設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寬度小于所述外管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徑大于或等于40mm,所述內管的外徑大于或等于30mm,且所述支撐件上表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60mm。
進一步地,單個所述支撐件的長度為1200mm,且所述支撐件底部的支撐枕塊的數量大于或等于三個。
進一步地,多個所述支撐枕塊均勻分布在所述支撐件的底部,且所述支撐枕塊內沿其長度方向設有“凹”形空腔。
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所述滑軌組件之間首尾連接,并且兩者之間的所述圓臺與所述凹槽過渡配合。
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所述滑軌組件上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枕塊之間連接有緊固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演播室機器人的軌道結構相對于現有的軌道系統具有的技術效果為:通過柱狀滑軌軸向方向設置的圓臺和凹槽,進而在相鄰的兩個滑軌組件在拼接時通過圓臺和凹槽進行首尾連接,同時由于圓臺前端直徑較小,后端直徑較大,進而在兩個相鄰的滑軌組件拼接時能夠逐漸調整其拼接方向,進而減小拼接的誤差,同時支撐件內設置的空腔結構和支撐件底部連接的支撐枕塊可以在保證滑軌組件承載量的同時減輕了整個軌道結構的重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滑軌組件的結構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滑軌組件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滑軌組件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間接在該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間接連接至該另一個元件上。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請參照附圖1至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演播室機器人的軌道結構,包括多個可拆卸連接的滑軌組件10,單個該滑軌組件10包括多個支撐枕塊103、連接在多個支撐枕塊103上的支撐件102和沿支撐件102的上表面向外延伸的柱狀滑軌101,該柱狀滑軌101與支撐件102軸向平行,該支撐件102內設有空腔1021,該空腔1021優選為通槽,并且該通槽的形狀與支撐件102的形狀類似,同時該柱狀滑軌101軸向方向的一端向外延伸有圓臺10121,該圓臺10121直徑較小的一端為延伸末端,也即該圓臺10121沿其延伸方向直徑遞減,同時該柱狀滑軌101軸向方向的另一端向內凹陷有與圓臺10121相對應的凹槽10122,該凹槽10122的形狀優選為圓臺10121狀,并且該圓臺10121狀凹槽10122的從底部至端口的直徑逐漸遞增,同時相鄰的滑軌組件10的圓臺10121和凹槽10122配合對接。
以上設計的演播室機器人的軌道結構,通過柱狀滑軌101軸向方向設置的 圓臺10121和凹槽10122,進而在相鄰的兩個滑軌組件10在拼接時通過圓臺10121和凹槽10122進行首尾連接,同時由于圓臺10121前端直徑較小,后端直徑較大,進而在兩個相鄰的滑軌組件10拼接時能夠逐漸調整其拼接方向,進而減小拼接的誤差,同時支撐件102內設置的空腔1021結構和支撐件102底部連接的支撐枕塊103可以在保證滑軌組件10承載量的同時減輕了整個軌道結構的重量。
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柱狀滑軌101包括沿支撐件102上表面向外延伸的鋁合金材料的外管1011和連接在外管1011內的內管1012,該內管1012的外徑等于外管1011的內徑,同時該圓臺10121和凹槽10122分別位于內管1012的兩端,該內管1012的材質可以優選為更加輕質的塑膠,進而通過輕質的鋁合金和塑膠材料的組合比傳統的鋼材在質量上減輕了很多,同時圓臺10121和凹槽10122設置在內管1012上,進而在滑軌組件10拼接時通過圓臺10121的頂端與凹槽10122先初步定位,然后逐漸通過圓臺10121的側面進行位置調整,進而使得兩相鄰的滑軌組件10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該外管1011靠近圓臺10121的一端的端面相對于內管1012的端面更靠近圓臺10121的延伸末端,這樣設計可以保證圓臺10121與凹槽10122配合時外管1011之間的連接縫隙更小,進而可以進一步減少機器人移動時的抖動或出現卡死的問題。
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支撐件102優選為橫截面為方形的鋁合金塊,并且該柱狀滑軌101的外管1011的直徑小于或等于支撐件102的上表面的寬度,本實施例中優選為外管1011的直徑小于支撐件102上表面的寬度,同時在該外管1011的下部并與支撐件102之間還設有限位部104,該限位部104的寬度小于外管1011的直徑,進而該限位部104的寬度小于其上方的外管1011的直徑,同時還小于其下方的支撐件102的寬度,從而外接的機器人可以通過該限位部104穩定連接在滑軌組件10上。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外管1011的外徑大于或等于40mm,本實施例中該外管1011的外徑優選為40mm,并且該內管1012的外徑大于或等于30mm,本實施例中該內管1012的外徑優選為30mm,且支撐件102上表面的寬度大于或等于60mm,本實施例中該支撐件102的上表面寬度優選為60mm;同時單個該支撐件102的長度優選為1200mm,且支撐件102底部的支撐枕塊103的數量大于或等于三個,此處優選為三個,并且三個支撐枕塊103均勻分布在支撐件102的底部,且在該支撐枕塊103內沿其長度方向設有“凹”形空腔1031,該凹形空腔1031的設計可以進一步降低滑軌組件10的重量。
具體地,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相鄰的兩個滑軌組件10之間首尾連接,也即后一個滑軌組件10上的圓臺10121與前一個滑軌組件10上的凹槽10122配合完成定位連接,并且兩者之間的圓臺10121與凹槽10122過渡配合,這樣設計可以保證連接的有效性,與此同時,在相鄰的兩個滑軌組件10上相鄰的兩個支撐枕塊103之間連接有緊固結構20,這樣可以在通過圓臺10121與凹槽10122定位連接后通過該緊固結構20將相鄰的兩個滑軌組件10固定連接起來,最終完成整個軌道系統的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