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手,具體涉及一種反應杯抓取新型機械手。
背景技術:
反應杯是實驗室中常見的用具,在實驗時,往往通過機械手夾取反應杯,但是現有的機械手很容易抓空,影響實驗。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反應杯抓取新型機械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反應杯抓取新型機械手,包括機械手本體以及控制機械手本體的控制器,機械手本體包括配合的左夾持部和右夾持部,所述左夾持部的內側上設置有一條豎直的滑槽,所述滑槽內設置滑桿,所述滑桿頂端與滑槽內壁頂端之間設置有彈簧,所述滑桿的桿身上從上往下依次設置有光發射器和擋桿,所述擋桿伸出滑槽,所述左夾持部的內側設置有光接收器,所述光發射器與光接收器均與控制器連接。
所述擋桿與滑桿桿身垂直。
所述擋桿的桿身上包裹有一層緩沖層。
所述左夾持部和右夾持部的內側均設置有緩沖層,所述左夾持部內側的緩沖層上設置有與滑槽開口匹配的通槽。
所述緩沖層的表面設置有防滑紋。
所述防滑紋為波浪形防滑紋。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光發射器發出光,當反應杯位于兩夾持部中間時,反應杯的頂部頂住并推動擋桿,擋桿推動光發射器向上移動,當光發射器與光接收器對齊時,控制器控制夾持部加緊,有效的解決了抓空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反應杯抓取新型機械手,包括機械手本體以及控制機械手本體的控制器,機械手本體包括配合的左夾持部1和右夾持部2,左夾持部1的內側上設置有一條豎直的滑槽,滑槽內設置滑桿3,滑桿3頂端與滑槽內壁頂端之間設置有彈簧4,滑桿3的桿身上從上往下依次設置有光發射器6和擋桿5,擋桿5伸出滑槽,擋桿5與滑桿3桿身垂直,擋桿5的桿身上包裹有一層緩沖層8,左夾持部1的內側設置有光接收器7,光發射器6與光接收器7均與控制器連接。
上述左夾持部1和右夾持部2的內側均設置有緩沖層8,左夾持部1內側的緩沖層8上設置有與滑槽開口匹配的通槽。
上述緩沖層8的表面設置有防滑紋,防滑紋為波浪形防滑紋。
上述反應杯抓取新型機械手,在使用時,光發射器6發出光,當反應杯位于兩夾持部中間時,反應杯的頂部頂住并推動擋桿5,擋桿5推動光發射器6向上移動,當光發射器6與光接收器7對齊時,控制器控制夾持部加緊,有效的解決了抓空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