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自旋轉凹模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自改革開放以來,模具的發展日新月異,每年以15%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模具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后我們仍將繼續依賴于模具的發展。模具作為制造業的一種基本工藝裝備,效率高、質量好,材料消耗低、生產成本低。然而影響模具技術發展的原因也有很多,如結構、工藝、標準等。工藝和標準是通過企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自身經驗和收集的數據進行制定的,國外很多優秀的模具企業都是專注于這個領域多年總結出來的比我們更加完善,更加科學的工藝和標準。國內的模具相對落后也是在這些上面體現出來的,而好的模具結構卻可以加快這方面的進程,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具結構及模壓過程并對其中的工藝和模具進行優化,可以大大縮短模具設計周期,提高產品設計的準確性,降低開發和模具成本,尤其對于模具技術相對落后的中國,制造出優質的模具以及生產出高質量的模壓產品勢在必得。如今模具設計和制造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產業,起著振興我國模具工業的重要作用,仍將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并且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可自旋轉凹模的成型模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可自旋轉凹模的成型模具,該成型模具包括凸模機構和凹模機構,所述凹模機構包括動模座、導柱、凹模旋轉軸、凹模片和凹模掛柱,所述凸模機構包括定模座、凸模片、凸模模柱、支架、開模鉤和托料架,所述凹模掛柱和導柱設在動模座上,所述凹模旋轉軸和凹模掛柱穿過凹模片,使得凹模片可圍繞凹模旋轉軸進行旋轉,成為可旋轉凹模片,所述開模鉤、凸模片和凸模模柱設在定模座上,所述支架設在定模座兩側,所述托料架設在支架上,所述開模鉤 設在凸模片的一側,所述可旋轉凹模片能夠讓回彈系數超過半個圓的凸模一次成型,并通過調節可旋轉凹模片的重心使凹模片能自動張開,凹模片在壓力機的作用下沿導柱方向下降,接觸材料后,產生的壓力通過可旋轉凹模轉化為凹模合模的動力,讓傳統兩次成型的步驟變成一次成型,所述凹模掛柱為凹模自動開模的主要結構,通過調節凹模掛柱的重量來調節可旋轉凹模片的的重心。
工件置于凸模機構的托料架上,凹模機構在壓力機的作用下沿導柱方向向下運動,可旋轉凹模片在凹模掛柱配重后使重心往中間移動,在重力的作用下凹模片呈張開動作。在凹模機構向下移動過程中,可旋轉凹模片與工件接觸后,推動工件向下運動,托料架向下旋轉,等工件脫離托料架后,托料架恢復原樣,工件頂到凹模片杠桿頭之后,可旋轉凹模片以凹模旋轉軸為支點形成杠桿,在壓力機的持續作用下使可旋轉凹模片生成鎖模力使工件成型。
模具合模后,可旋轉凹模片可以使工件形成弧度超過半圓的錐形曲面,凹模旋轉軸貼合開模鉤,為之后開模做準備。
壓力機回退時,凹模片整體沿導柱方向脫模,由于凹模旋轉軸貼合開模鉤,在脫模時可旋轉凹模片的運動會沿開模鉤的預定的方式開模,在重力的作用下凹模機構回到原始狀態準備下一次鎖模。
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通過可旋轉凹模片將壓力機的壓力利用杠桿原理轉化為凹模片的鎖模力,通過調整凹模掛柱的重量將可旋轉凹模片的重心往模具重心轉移,使之能成為自動開模動力之一;同時可旋轉凹模片將傳統凹模分成對稱兩部分通過旋轉方式鎖模,使以往需要兩次成型的模具能一次成型;通過凹模掛柱和開模鉤的配合,在凹模脫模時提供另外一個開模動力。本實用新型減少了開模工序,提高了成型速度和生產效率,去除了開模機構,降低了模具成本,提高了產品精度。
附圖說明
結合附圖,并通過參考下面的詳細描述,將會更容易地對本實用新型有更完整的理解并且更容易地理解其伴隨的優點和特征,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
101-動模座,102-導柱,103-凹模旋轉軸,104-凹模片,105-凹模掛柱,201-定模座,202-凸模片,203-凸模模柱,204-支架,205-開模鉤,206-托料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作進一步說明。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該具體實施例,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所熟知的一般替換也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其次,本實用新型利用示意圖進行了詳細的表述,在詳述本實用新型實例時,為了便于說明,示意圖不依照一般比例局部放大,不應以此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在下述的實施例中,利用圖1的示意圖對按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自旋轉凹模的成型模具進行了詳細的表述。在詳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時,為了便于說明,示意圖不依照一般比例繪制并進行了局部放大及省略處理,因此,應避免以此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自旋轉凹模的成型模具,該成型模具包括凸模機構和凹模機構,凹模機構包括動模座101、導柱102、凹模旋轉軸103、凹模片104和凹模掛柱105,凸模機構包括定模座201、凸模片202、凸模模柱203、支架204、開模鉤205和托料架206,凹模掛柱105和導柱102設在動模座101上,凹模旋轉軸103和凹模掛柱105穿過凹模片104,使得凹模片104可圍繞凹模旋轉軸103進行旋轉,成為可旋轉凹模片104,開模鉤205、凸模片202和凸模模柱203設在定模座201上,支架204設在定模座201兩側,托料架206設在支架204上,開模鉤205設在凸模片202的一側。可旋轉凹模片104能夠讓回彈系數超過半個圓的凸模一次成型,并通過調節可旋轉凹模片104的重心使凹模片104能自動張開,凹模片104在壓力機的作用下沿導柱102方向下降,接觸材料后,產生的壓力通過可旋轉凹模轉化為凹模合模的動力,讓傳統兩次成型的步驟變成一次成型,凹模掛柱105為凹模自動開模的主要結構,通過調節凹模掛柱105的重量來調節可旋轉凹模片104的的重心。
工件置于凸模機構的托料架206上,凹模機構在壓力機的作用下沿導柱102方向向下運動,可旋轉凹模片104在凹模掛柱105配重后使重心往中間移動,在重力的作用下凹模片104呈張開動作。在凹模機構向下移動過程中,可旋轉凹模片104與工件接觸后,推動工件向下運動,托料架206向下旋轉,等工件脫離托料架206后,托料架206恢復原樣,工件頂到凹模片104杠桿頭之后,可旋轉凹模片104以凹模旋轉軸103為支點形成杠桿,在壓力機的持續作用下使可旋轉凹模片104生成鎖模力使工件成型。
模具合模后,可旋轉凹模片104可以使工件形成弧度超過半圓的錐形曲面,凹模旋轉軸103貼合開模鉤205,為之后開模做準備。
壓力機回退時,凹模片104整體沿導柱102方向脫模,由于凹模旋轉軸103貼合開模鉤205,在脫模時可旋轉凹模片104的運動會沿開模鉤205的預定的方式開模,在重力的作用下凹模機構回到原始狀態準備下一次鎖模。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可旋轉凹模片104將壓力機的壓力利用杠桿原理轉化為凹模片的鎖模力,通過調整凹模掛柱105的重量將可旋轉凹模片104的重心往模具重心轉移,使之能成為自動開模動力之一;同時可旋轉凹模片104將傳統凹模分成對稱兩部分通過旋轉方式鎖模,使以往需要兩次成型的模具能一次成型;通過凹模掛柱105和開模鉤205的配合,在凹模脫模時提供另外一個開模動力。本實用新型減少了開模工序,提高了成型速度和生產效率,去除了開模機構,降低了模具成本,提高了產品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對于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