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冷卻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液體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金屬材料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都需要加熱及冷卻。冷卻時通常會采用一些冷卻裝置來縮短冷卻時間。現有的冷卻裝置對金屬材料進行冷卻時存在冷卻不均勻,使金屬材料內部產生內應力,影響材料的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使工件冷卻均勻的冷卻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冷卻裝置,包括至少一進油管及一噴油裝置,所述噴油裝置包括一外壁及一與所述外壁連接的內壁,所述外壁與所述內壁之間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與所述進油管連通,所述內壁圍成一冷卻空間,所述內壁設有若干噴油孔,所述若干噴油孔環繞所述冷卻空間,所述進油管進入的冷卻液經過所述收容腔從所述若干噴油孔噴至所述冷卻空間。
優選的,所述內壁截面呈圓形。
優選的,每一所述噴油孔與所述內壁的切角為30-60度。
優選的,每一所述噴油孔與所述內壁的切角為45度。
優選的,所述外壁的截面呈圓形。
優選的,所述進油管與所述外壁的切角為45度。
優選的,所述冷卻裝置包括兩進油管,所述兩進油管與所述收容腔連通并位于所述噴油裝置的相對兩側,所述兩進油管相互平行并且進油方向相反。
優選的,所述內壁厚度為5mm。
優選的,每一所述噴油孔的直徑為0.5-1mm。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冷卻裝置的內壁圍成冷卻空間,內壁設有若干噴油孔,若干噴油孔環繞冷卻空間,進油管進入的冷卻液經過收容腔從若干噴油孔噴至冷卻空間,使待冷卻的工件360度無死角降溫,不會產生溫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冷卻裝置的一主視圖。
圖2為圖1的冷卻裝置沿A-A的一剖視圖。
圖3為圖1的冷卻裝置的一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冷卻裝置;10、進油管;20、噴油裝置;22、外壁;24、內壁;240、噴油孔;26、收容腔;28、冷卻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請參閱圖1至圖3,一種冷卻裝置100用于冷卻一工件,所述冷卻裝置100包括兩進油管10、一噴油裝置20。
所述噴油裝置20包括一外壁22及一與所述外壁22連接的內壁24。所述外壁22與所述內壁24之間形成一收容腔26。所述內壁24上設有若干噴油孔240。所述內壁24圍成一冷卻空間28。每一所述進油管10與所述收容腔26連通。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外壁22與所述內壁24的截面呈圓形。所述若干噴油孔240均勻分布于所述內壁24表面并環繞所述冷卻空間28。每一所述噴油孔240與所述內壁24的切角為30-60度。優選地,每一所述噴油孔240與所述內壁24的切角α為45度。每一所述噴油孔240的直徑為0.5-1mm。所述外壁22由耐溫塑料制成。所述內壁24厚度為5mm。每一所述進油管10呈直線形并位于所述外壁22的相對兩側,所述兩進油管10相互平行但進油方向相反。每一所述進油管10與所述外壁22的切角為45度。
使用所述冷卻裝置100時,將工件放置于所述冷卻空間28,冷卻油從兩所述進油管10進入所述收容腔26并通過所述若干噴油孔240噴出,使所述工件360度無死角降溫,不會產生溫差。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