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碗具磨邊裝置。
背景技術: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證,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F有技術中存在碗具與工作臺貼合穩定的問題,與工作臺的接觸面積有限,且無法適用平坦度較差的碗具。因此,當在加工時,現有裝置無法承受較大與瞬間的加工外力沖擊以及無法防止加工過程中,碗具的定位不準確所造成的邊緣變形而使得加工失效的問題。如何快速高效地提高碗具產品邊緣的精度和光潔度成為該技術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一種碗具磨邊裝置被設計出來,通過設置與轉軸相連的碗具固定臺,在利用與轉軸相連的電機的轉動下,保證了碗具的相對穩定性;通過設置萬向轉桿與磨頭,利用平臺的穩定性及支腿的固定作用,可以根據實際碗具的大小,調整磨頭的角度與高度,保證了碗具的精確定位,磨頭與碗具固定臺的相對運動,使得加工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快速高效,即一種碗具磨邊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碗具磨邊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碗具磨邊裝置,包括平臺,所述平臺下方通過轉軸連接有電機;所述平臺上方通過轉軸連接有碗具固定臺;所述平臺的右側設置有萬向轉桿,所述萬向轉桿的另一端連接有磨頭;所述平臺底部兩端設置有支腿。
進一步地,所述轉軸可轉動設置在平臺的內部。
進一步地,所述支腿與平臺為焊接連接,焊接結構成型好,結構穩定。
進一步地,所述電機下方設置有散熱板,便于電機的散熱。
進一步地,所述磨頭由陶瓷制成,為內凹球形結構,內凹的開口為30°的楔形口,便于從力學角度進行對碗具邊緣的加工。
進一步地,所述萬向轉桿由灰口鑄鐵鑄造成型,此種材料耐磨,減震性能好,有利于提高碗具磨邊的精度與平整度。
進一步地,所述碗具固定臺、轉軸、電機的重心與平臺的重心在一條線上,保證整體裝置加工的精度。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設置與轉軸相連的碗具固定臺,在利用與轉軸相連的電機的轉動下,保證了碗具的相對穩定性;通過設置萬向轉桿與磨頭,利用平臺的穩定性及支腿的固定作用,可以根據實際碗具的大小,調整磨頭的角度與高度,保證了碗具的精確定位,磨頭與碗具固定臺的相對運動,使得加工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快速高效,簡單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平臺,2、電機,3、轉軸,4、碗具固定臺,5、萬向轉桿,6、磨頭,7、支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一種碗具磨邊裝置,包括平臺1,所述平臺1下方通過轉軸3連接有電機2,所述電機2下方設置有散熱板,所述轉軸3可轉動設置在平臺1的內部;所述平臺1上方通過轉軸3連接有碗具固定臺4,所述碗具固定臺4、轉軸3、電機2的重心與平臺1的重心在一條線上;所述平臺1的右側設置有萬向轉桿5,所述萬向轉桿5由灰口鑄鐵鑄造成型,所述萬向轉桿5的另一端連接有磨頭6,所述磨頭6由陶瓷制成,為內凹球形結構,內凹的開口為30°的楔形口;所述平臺1底部兩端設置有支腿7,所述支腿7與平臺1為焊接連接。
使用時,將碗具放置于碗具固定臺4上,利用支腿7和平臺1將裝置固定,通過調整萬向轉桿5將磨頭6放置在碗具邊緣的合適位置,在電機2的作用下,連接電機2的轉軸3帶動碗具固定臺4進行做圓周運動,放置于碗具固定臺4上的碗具在磨頭6的作用下進行加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