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拋光固定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內孔拋光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鋼管的內壁拋光往往通過內孔拋光機完成的,內孔拋光機拋光時需要通過固定裝置對鋼管進行固定,傳統的固定裝置在鋼管拋光前往往需要設置好高度,但是對于不同直徑以及管壁厚度的鋼管,在放置于同樣高度的固定裝置上時,會對拋光頭及拋光軸產生徑向抗力使其發生彎曲,因此就需要重新調節拋光機的高度或是調節固定裝置的高度才能使拋光頭與鋼管內壁良好接觸,如果不進行合理調節,極容易導致鋼管在拋光過程中因其內壁與拋光頭接觸力度的改變導致拋光軸震動以及拋光頭的晃動,嚴重的會直接降低鋼管內壁的粗糙度等級,造成不良率及廢品率的上升;現有的固定裝置上下料往往是通過人工進行,對于加工細長管道或是直徑較粗的管材,無疑會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孔拋光固定裝置,可快速調節高度適應不同直徑及內壁厚度管材的拋光,并能自動上下料減輕工人勞動強度。
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內孔拋光固定裝置,包括機架以及設置于機架上沿其長度方向均布設置的多組夾具,所述夾具包括設置于機架頂端呈可垂直上下滑動上固定組件,以及固定于機架上且位于上固定組件下方的下固定組件,所述下固定組件設有若干軸線相互平行用于放置管材的下滾輪,所述上固定組件設有若干上滾輪,所述上固定組件設有用于控制上滾輪上下運動的上滾輪驅動裝置,所述上滾輪位于兩個相鄰下滾輪的上方來配合兩個下滾輪對管材進行三點支撐固定;所述位于機架中段相鄰兩組下固定組件的下滾輪之間通過一根滾輪軸相連,所述其中一組下固定組件上的下滾輪一側設有傳動齒輪,所述傳動齒輪之間設有用于傳遞動力改變下滾輪彼此轉向實現同向轉動的中間輪,所述下固定組件上設有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用于驅動其中一個帶有傳動齒輪的下滾輪轉動并帶動其余下滾輪轉動,并驅動與滾輪軸相連的另一組下固定組件上的下滾輪轉動;所述機架下方的四個角落處設有高度調節機構,所述高度調節機構包括底座以及設置于底座上的絲桿升降機構,所述高度調節機構還包括垂直固定于機架上與絲桿升降機構配合調節高度的調節絲桿,所述機架寬度方向的兩個絲桿升降機構通過連接套相連實現高度的同步調節;所述機架沿長度方向上還設有至少一對鋼管抬升機構,所述鋼管抬升機構包括與機架連接的抬升氣缸以及設置于抬升氣缸上通過抬升氣缸實現上下運動的抬升料架,所述抬升料架上設有橫向送料氣缸以及可滑動的送料架,所述橫向送料氣缸與送料架相連并控制送料架沿機架寬度方向滑動,所述送料架用于放置鋼管。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絲桿升降機構包括蝸輪傳動軸以及設置于蝸輪傳動軸上的手輪。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機架寬度方向的兩個絲桿升降機構的蝸輪傳動軸由連接套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機架側面還設有上料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相比現有的固定裝置,增加了可同步調節其高度的高度調節機構,可快速準確的調節高度,以適應各種不同管徑壁厚的管材內壁拋光,同時增加鋼管抬升機構,自動化程度高,可將鋼管送入固定裝置拋光后送出,避免人工放置鋼管,減少工人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A向斷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B向斷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C部放大圖。
圖中標號含義:10-機架;11-上料架;20-夾具;21-上固定組件;211-上滾輪;212-上滾輪驅動裝置;22-下固定組件;221下滾輪;222-滾輪軸;223-傳動齒輪;224-中間輪;225-動力裝置;30-高度調節機構;31-底座;32-絲桿升降機構;33-調節絲桿;34-連接套;35-蝸輪傳動軸;36-手輪;40-鋼管抬升機構;41-抬升氣缸;42-抬升料架;43-橫面送料氣缸;44-送料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參考圖1至圖4,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內孔拋光固定裝置,包括機架10以及設置于機架10上沿其長度方向均布設置的多組夾具20,所述夾具20包括設置于機架10頂端呈可垂直上下滑動上固定組件21,以及固定于機架20上且位于上固定組件21下方的下固定組件22,所述下固定組件22設有若干軸線相互平行用于放置管材的下滾輪221,所述上固定組件21設有若干上滾輪211,所述上固定組件21設有用于控制上滾輪211上下運動的上滾輪驅動裝置212,所述上滾輪211位于兩個相鄰下滾輪221的上方來配合兩個下滾輪221對管材進行三點支撐固定;所述位于機架10中段相鄰兩組下固定組件22的下滾輪221之間通過一根滾輪軸222相連,所述其中一組下固定組件22上的下滾輪221一側設有傳動齒輪223,所述傳動齒輪223之間設有用于傳遞動力改變下滾輪221彼此轉向實現同向轉動的中間輪224,所述下固定組件22上設有動力裝置225,所述動力裝置225用于驅動其中任意一個帶有傳動齒輪223的下滾輪221轉動并帶動其余下滾輪221轉動,并驅動與滾輪軸相連的另一組下固定組件22上的下滾輪221轉動;所述機架10下方的四個角落處設有高度調節機構30,所述高度調節機構30包括底座31以及設置于底座31上的絲桿升降機構32,所述高度調節機構30還包括垂直固定于機架10上與絲桿升降機構32配合調節高度的調節絲桿33,所述機架10寬度方向的兩個絲桿升降機構32通過連接套34相連以實現機架10高度的同步調節;所述機架10沿長度方向上還設有至少一對鋼管抬升機構40,所述鋼管抬升機構40包括與機架10連接的抬升氣缸41以及設置于抬升氣缸41上通過抬升氣缸41實現上下運動的抬升料架42,所述抬升料架42上設有橫向送料氣缸43以及可滑動的送料架44,所述橫向送料氣缸43與送料架44相連并控制送料架44沿機架10的寬度方向滑動,所述送料架44用于放置鋼管。
本實施例中,所述絲桿升降機構32包括蝸輪傳動軸35以及設置于蝸輪傳動軸35上的手輪36。
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10寬度方向的兩個絲桿升降機構32的蝸輪傳動軸35由連接套34相連。
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10側面還設有上料架11,所述上料架11與鋼管抬升機構40配合實現鋼管的上料與下料,所述抬升氣缸41控制抬升料架42下降后,抬升料架42上的橫向送料氣缸43帶動送料架44橫向滑動至上料架11下方,進一步抬升氣缸41升高使送料架44托舉起上料架11上的鋼管,隨后橫向送料氣缸43復位使鋼管被送料架44帶至下固定組件22上方,抬升氣缸41帶動抬升料架42下降使鋼管落入相鄰下滾輪之間,隨后上固定組件21的上滾輪驅動裝置212帶動上滾輪211向下運動對鋼管進行三點支撐實現固定。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上述假設的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