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傳動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水陸兩用車輛,車輛的傳動軸需要穿過艙體封板與后面的零部件連接,由于傳動軸為旋轉件,其轉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抖動,由此,傳動軸在穿壁位置無法直接密封,鑒于此問題,通常會設置傳動軸中間支承,然而,現有傳動軸中間支承多采用一道油封密封,密封效果差,無法在水下或其他密閉環境下使用,由此,急需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以解決現有傳動軸中間支承采用一道油封密封,密封效果差,無法在水下或其他密閉環境下使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包括支承座及可轉動安裝于支承座上的中間軸,所述中間軸與支承座之間設置有軸承,且中間軸上固定有防止軸承軸向移動的的凸緣,所述支承座上連接有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所述第一密封座與凸緣之間、第二密封座與凸緣之間均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潤滑脂滲出的第一唇口,且密封圈上設置有用于防止外部水滲入的第二唇口,密封圈上還設置有用于防止外部灰塵進入的第三唇口,所述第一密封座開有連接通孔,并通過螺栓連接艙體封板,所述艙體封板與第一密封座之間設置有橡膠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軸承為圓錐滾子軸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凸緣上鄰近第一密封座位置處設置有防塵罩,且凸緣上鄰近第二密封座位置處設置有防塵罩。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支承座上連接有直通式滑脂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支承座上連接有常閉式通氣塞。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所述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結構簡單,緊湊,通過設置具有第一唇口、第二唇口、第三唇口的密封圈,可有效防止內部潤滑脂的滲出、外側水或其他介質的滲入及外部灰塵對密封圈的損傷,進而可實現傳動軸中間支承在水下或其他密閉環境下使用,此外,第一密封座配合橡膠墊使用,與艙體封板螺栓連接,可有效的防止外側的水或其他介質進入艙體,從而實現動力的穿壁傳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的側視圖;
圖3為圖1所示的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在A處的放大圖。
圖中:
1、支承座;2、第二密封座;3、軸承;4、中間軸;5、第一密封座;6、密封圈;7、防塵罩;8、凸緣;9、鎖緊螺母;10、艙體封板;11、橡膠墊;12、直通式滑脂嘴;13、常閉式通氣塞;14、第一唇口;15、第二唇口;16、第三唇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的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的側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在A處的放大圖。
于本實施例中,一種傳動軸中間支承,包括支承座1及可轉動安裝于支承座1上的中間軸4,所述支承座1上連接有直通式滑脂嘴12,且支承座1上連接有常閉式通氣塞13,所述中間軸4與支承座1之間設置有軸承3,且中間軸4上固定有防止軸承3軸向移動的的凸緣8,所述軸承3為圓錐滾子軸承,所述支承座1上連接有第一密封座5、第二密封座2,所述第一密封座5與凸緣8之間、第二密封座2與凸緣8之間均設置有密封圈6,所述凸緣8上鄰近第一密封座5位置處設置有防塵罩7,且凸緣8上鄰近第二密封座2位置處設置有防塵罩7,所述防塵罩7與凸緣8焊接連接,所述密封圈6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潤滑脂滲出的第一唇口14,且密封圈6上設置有用于防止外部水滲入的第二唇口15,密封圈6上還設置有用于防止外部灰塵進入的第三唇口16,所述第一密封座5的端面上沿圓周方向開有多個連接通孔,并通過螺栓連接艙體封板10,所述艙體封板10與第一密封座5之間設置有橡膠墊11。
裝配時,支承座1與車架用螺栓固定,軸承3安裝于支承座1的軸承孔內,中間軸4安裝于軸承3內,中間軸4的端頭設置有外螺紋,凸緣8通過鎖緊螺母鎖緊固定,且凸緣8頂緊軸承3,限制軸承3軸向移動,第一密封座5、第二密封座2均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承座1上,且第一密封座5與凸緣8之間安裝密封圈6,第二密封座2與凸緣8之間安裝密封圈6,保證了整體的密封性能,第一密封座5的端面與艙體封板10之間裝配橡膠墊11,并用螺栓緊固,此過程中需保證橡膠墊11有一定的壓縮量,第一密封座5的端面與艙體封板10之間的橡膠墊11可起到密封和減震的作用,實現動力的穿壁傳遞。
以上實施例只是闡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有各種變化和改變,這些變化和改變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界定。